叢飛:公益11年,捐款300多萬,37歲患癌離世,5年後妻子被砸身亡

2022-02-24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叢飛:公益11年,捐款300多萬,37歲患癌離世,5年後妻子被砸身亡

「防盜門上一個一尺多長的大窟窿,門鎖是失靈的,只能虛掩,只有56平方米,客廳沒有拆個窗子,即使正午也要點燈照明」這便是《深圳特區報》記者徐華筆下叢飛的家,十分簡陋,破敗不堪。

徐華造訪的時間是2005年,那時叢飛已經是深圳一名小有名氣的歌手,已經在貴州、湖南、四川及雲南、山東等地進行商演近十多年的時間,收入差不多有三百多萬,這在當時足以讓叢飛生活滋潤,吃住不愁。

圖1

可他竟然生活得如此窘迫,更讓人震驚的是,他曾在2001年,因掏不出3000塊錢而不得不與前妻離婚,記者登門拜訪的理由也是:2005年4月5日,有人給徐華打電話,說叢飛身患胃癌無錢醫治,請求媒體的幫助。那麼,這背後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慈善事業的開始

事情要從1994年,叢飛到四川成都參加的一場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慈善義演說起,他曾是著名歌唱家鮑延義的關門弟子,擅長演唱高音,還擁有小品、口技等方面的才藝,這使得他對於每場表演都能遊刃有餘,可在這次義演上,他的心情卻沒有那麼輕鬆。

坐下下面聽他演唱的,是幾百個因貧困輟學的兒童,他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欽佩與憧憬,這些孩子不知道的是,他剛在去年才結束了自己漂泊的生活,此前的叢飛還在為自己的生計奔波。

在廣州的時候,他白天會給人家搬家運貨、疏通管道、做酒樓的洗碗工,晚上,他就睡在馬路邊的草坪、立交橋下;日子過得十分辛苦,那種因教育缺失而導致對人生的失控感,讓叢飛內心痛苦的同時,也讓他知道了對於別人最好的幫扶方式是什麼。

圖2

對於這段經歷,叢飛是這樣對記者徐華描述地:

「我以前當搬運工,抬7張沙發到6樓,累得渾身發抖,掙15塊錢,暈倒在草地上,那時候就給自己改名叫』叢飛』,意思就是從草叢中起飛。」

而這一切的根源皆是因為自己最初和這些孩子一樣,也曾擁有輟學的經歷。

1969年,叢飛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田莊台鎮貧困家庭,一家八口人一起擠在狹小的房間裡,唯一的生活來源是父親每月36元的收入,雖在物質上是貧瘠的,在精神上卻是「富足」的,只因他有一個值得別人欽佩的父親。

一次父親生病住院,年幼的叢飛及多數同樣年紀小的幾個孩子在家中焦急地等待著父親的歸來,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這次父母卻帶回來一個比他看起來還要大的女孩。

「叢飛,你要叫姐姐」。

父親慈祥的面龐浮現了一絲笑意,明明看起來還有些大病初癒的蒼白卻顯得十分滿足,叢飛有些木訥地看著這個突然出現的姐姐,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圖3

最後叢飛還是聽哥哥姐姐們說起了這個姐姐的來歷,原來,這個剛到家的「姐姐」,是叢飛父親病友的孩子,病友不幸離世,父親便把她帶了回來,視如己出。

姐姐的到來雖然讓這個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卻在叢飛幼小的內心中紮下了善良的種子,「做好事應該不遺餘力」,同樣也成為了他的信條。

可「精神富足」的他,在1985年勉強上到初二時,卻不得不被迫輟學,他在此前撿垃圾、賣冰棍掙錢給自己掙學費,終究還是沒能逃過貧窮帶來的厄運,叢飛被迫早早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就和這群孩子一樣。

往事歷歷在目,叢飛當即掏出了自己身上所有的2400元錢,放進了捐款箱,並拿起麥克,坦誠地說著:

「以後我要儘自己所能扶危濟困,向社會奉獻愛心!」

受人幫助,反哺社會

成名第二年,叢飛便投入到了慈善事業中,這樣的契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除了父親的示範作用,他從底層實現翻身也受到了他人不少的幫助。

圖4

「你在唱歌上很有天分,來縣藝校旁聽吧」。

輟學後,叢飛開始以賣唱為生,混跡於娛樂場所,無意間他的表演才華被縣藝校老師發現,便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隨後,叢飛進入瀋陽音樂學院聲樂系,鮑延義、郭頌兩位音樂老師的激賞,讓他的歌唱技藝迅速提高,老師們的激賞像是叢飛生命中的一道光,為年幼的他指明了人生道路,這才有了他後來事業發展的可能。

在1992年,他帶著對藝術的熱愛與感恩,辭別父母南下廣州打拚,熬了一年的時間,叢飛終於在1993年廣東一場業餘歌手大賽中獲得優秀獎,被藝術公司看中,聘為職業歌手。

而叢飛真正事業發展起來,便是1994年,去深圳以後的事情了,這時他剛剛可以被人們稱為「專職歌手」,就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在職業生涯的最初便在自己的肩頭放上了「公益」的重擔。

公益本是很多藝人在功成名就後都會做的,但卻很少有人像叢飛一樣將公益做到了讓自己傾家蕩產的程度,這是記者徐華選擇造訪和採訪他的原因之一。

圖5

在了解到失學兒童的現狀後,叢飛第一時間投入在了貧困山區的義演當中,真正的走進山區,先後20多次到達貴州、湖南、四川、山東最為貧困的村落,他的歌聲響徹大山,為當地人帶來精神文化享受,同時將這些義演籌集來的善款全部用於支持失學兒童復學。

為了讓他們有一個更穩定的生活環境,他還帶頭領養了幾十個孤兒及殘疾人,為他們提供學費和生活費,同時參加認養貧困失學兒童的愛心之旅,讓很多孩子重新回歸校園。

叢飛漸漸感覺個人力量的不足,回到深圳後加入了義工聯,和很多愛心人士一樣,成為了一名義工,跟隨各種公益演出。後來,他又成為了深圳義工聯藝術團團長,這份工作並沒有固定工資,他也沒想過掙錢,面對他人的疑問,叢飛會這樣回答:

「我叫叢飛,義工編碼2478,我是深圳的一名普通文藝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的深圳義工。能對社會有所奉獻,我感到很快樂。」

可叢飛慈善事業的發展卻逐步引發了原配妻子的不滿,原以為隨著叢飛名氣的提升,一家人能過上好日子,可他將賺到的錢全部捐了出去,家裡一貧如洗。

圖6

1998年3月,叢飛在深圳舉辦的7場所「幫困助弱叢飛義演晚會」,門票收入高達50萬,卻被他全部捐贈了出去。

2001年底的一天,他卻因3000塊錢與妻子大吵了一架。

當天早上,叢飛外出前,應妻子的要求留下了3000元錢,這對於一家人來說是每月為數不多的生活費,一家三口的吃穿住用都是妻子幫忙打理的,一家人花的緊緊巴巴,這樣的生活過的久了,妻子不免心裡窩著一肚子火。

沒想到叢飛回到家後,又向她提起了這3000塊錢。

「媳婦,我白天接到了一個貧困山區孩子帶來的電話,他沒錢交學費了,我能先把那3000塊錢從家裡借出來嗎?」

沒等叢飛把話說完,妻子的怒火完全燃燒了起來:

「你把血汗錢都給了別人,卻讓我和孩子跟著你過這樣的窮日子,你真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

叢飛看著正站在一旁,一臉驚恐看著他們吵架的女兒內心愧疚不已,做公益的信念卻沒有半分動搖。

這似乎在常人眼裡顯得有些不可思議,其中包含他的父母,那對曾經教會他變得「善良」的父母,同樣不能理解他做公益的力度,父親原本是與他有著共同善良品質的人,在這一刻都無法打心底里認同他的做法。

圖7

叢飛做公益多少有些「極端」的意味,他會為參加「抗洪救災」大型義演,推掉多場商業演出,及時賠付毀約金也在所不惜;也會自己掏腰包買機票參加義演,將演出費用全數捐出。

將公益事業做到「影響」自己的生活,需要身邊人的理解和寬容,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侶同心協力,沒有人理解的叢飛內心也陷入了長久的孤獨。

在「3000元生活費」風波過後,叢飛與妻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明顯,二人的婚姻岌岌可危,作為一名普通女性,她更像要的是一份安穩的生活,富足的條件,而叢飛則是為了信仰而活,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分道揚鑣,妻子選擇去法院起訴離婚,並將年僅2歲的女兒留給了叢飛。

緣分卻沒有完全放棄叢飛,在他面對著多重壓力,公益事業、歌唱事業與照顧女兒無法權衡的情況下,叢飛遇到了一個美麗的姑娘,邢丹,遇到她的那一刻,叢飛對她一見如故,在二人的相處過程中,他發現這個女人有著金子般的高尚品質,用叢飛的話來說便是:

「無論是我把掙來的錢給了貧困山區的孩子還是給了殘疾人,邢丹都很支持我,她知道我把這些視為生命中不可放棄的責任。有這樣一個理解我、支持我的好妻子,我感到特別幸福。」

圖8

邢丹則表示:「別人說他是傻子是瘋子,我理解他並為他驕傲,他是我心中的英雄,這就夠了」。兩個同樣以信念而生的人,便有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的勇氣。

備受病痛折磨,初心不變

信念之所以為信念,自當是需要面對諸多挑戰的,二人成婚後,人生為他們安排了一次重大的變故,除了考驗他們是否能做好公益,也向他們提出了「公益事業值不值得做」的問題。

叢飛曾在2003年非典爆發,無法演出陷入經濟困難時期,為了不耽擱持續資助他的「山區孩子」們,讓他們成功交上學費,叢飛讓自己的女兒睿睿停止上幼兒園。

「女兒不上幼兒園只耽誤幾個月,還能接得上,可山區的孩子們要是失學一年半載,就可能會誤了一輩子。」他也沒有擔心過女兒是否能夠理解。

為了讓這些孩子能夠正常上學,疫情緩解後,叢飛將演出時間表安排得更滿,有時候可以達到一天三四場,長久的高強度工作讓他患上了重胃病,身體情況每況愈下,吃東西難以下咽,體質也變得越來越弱。

圖9

有句話說得好,淋過雨的人更願意為他人撐傘,叢飛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遺憾自己沒能念書,便想通過自己的力量讓減少這樣悲劇的發生,讓那些身為弱勢群體的人,能有機會獲得援手。

這動機似乎顯得過於單純,單純地讓社會上不少人質疑他「是不是為了名聲」,「是不是有其他意圖,這其中懷疑他的人甚至包括他正在資助過的孩子。

2005年1月,叢飛參加了東南亞海嘯災區的賑災義演,當時他的病已經十分嚴重,但他還是接連參加了6場演出,執意捐出了本該用於治病的1.5萬元。

2005年5月12日上午,叢飛終於病倒在病床上,無法起身,邢丹將他送到醫院,最終被深圳市人民醫院確診患有惡性程度最高的低分化腺胃癌,而且已經處於晚期,生命時限大約在三四個月左右,需要及時入院治療,可心系公益的叢飛卻還是選擇繼續演出,在一場文藝晚會上,叢飛向觀眾解釋了其中的原因,因「病」影響,他的聲音或許會有些許跑音。

他的誠意打動了現場的觀眾,雷鳴般的掌聲給了叢飛莫大的鼓勵,病魔卻絲毫沒有放過他,為了治病,他們花光了僅有的積蓄,處境十分艱難,而此時叢飛所資助的貧困山區孩子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78個,令人意外的情況卻出現了。

圖10

當2005年4月5日,有好心人給《深圳特區報》記者徐華打電話,說清叢飛的情況後,徐華準備從外圍出發,先去採訪那些受過他資助的孩子,尤其是再叢飛的資助下,已經成功從高校畢業,有了穩定工作的被資助人,卻意外的吃到了閉門羹。

記者徐華撥通了一名受助學生,現任高校教師的電話,一來是想記錄叢飛公益事業的典型事例,另一方面,這些如今已有好發展的受助學生,如果有回報叢飛資助的意圖,叢飛治療的費用也許也會有了著落。

「喂,叢飛怎麼能將資助我讀書的事情說出去,這如果讓我的學生們知道了,我就顏面掃地了」。

徐華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場連旁人都會感動的救助,最後卻被被救助者當成了「恥辱」,不僅對叢飛如今的境況置若罔聞,沒有一絲報答的意願,還埋怨叢飛沒有將這段「不光彩」的歷史永久的封存。

圖11

甚至還有學生說:

又不是他求著叢飛救助自己的,他有什麼目的誰又知道?叢飛所救助的人這一刻都變成了「白眼狼」。

2005年4月12日,記者徐華發表了叢飛系列報道首篇內容《「有點傷心,但不後悔」》,以4000字的篇幅報道叢飛10年來省吃儉用資助貧困兒童,最終卻落得病無所醫,受助者不肯伸出援手的事實,既沒有刻意拔高,也沒有將其中的有所隱瞞。

記者徐華想要深刻報導此事的原因,一是上面所講的叢飛不遺餘力,甚至不顧自己的正常生活,有些「極端」的意味,其二便是這種人情冷暖的對比。

為了公益事業,叢飛捨棄了一個「家庭」,讓尚未懂事的女兒心中留下傷痛,又讓自己失掉了健康的身體,換來的竟是對方狹隘思想中的「炒作」「造好人設」。

在這個「唯利是圖」的年代,成名的目的最終也無外乎於「利」,可叢飛卻將到手的大筆金錢用作滋養別人的夢想,別人的人生,他自己卻是要面臨看不起病,走向死亡的威脅。

彼時,叢飛的第二任妻子邢丹已經懷孕有4個月,在做手術之前,他單獨與一個要好的朋友進行交談,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話。

圖12

「如果我明天下不來手術台死了,請你轉告我的父母,讓他們帶著我與前妻所生的女兒睿睿返回遼寧農村,那裡生活費用比較低,他們容易過活。同時,你要想辦法讓我的妻子邢丹拿掉腹中的胎兒。她跟我在一起生活這些年,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還跟我去貴州山區給孩子們送學費,我不忍心讓她一個人承擔起撫養孩子的重擔,她太苦了……」

叢飛因為公益事業,連自己未出世的女兒都打算打掉,質疑他動機的人,未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心系「孩子們」的大家長

最終,叢飛所受到的溫暖來自於社會,所謂「旁觀者清」,媒體對叢飛的事跡報道得越深入,人們便更為立體地了解了這個好人,相比於曲解他用意的被資助人們,更多人表達了同情和欽佩。

邢丹並沒有打掉孩子,而是在媽媽的肚子裡陪伴著叢飛多次上手術台,在2005年10月,叢飛的小女兒呱呱墜地,他也以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成為了中央電視台2005「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這是國家與人民對他的肯定和褒獎。

圖13

其中,有一些尚在資助過程中的孩子向他發來了問候,比如貴州省織金縣中學生王緯珊在得知了自己的資助人叢飛如今處於生命垂危的狀態,擁有著一顆未被世俗污染的純潔心靈,她給叢飛寫了一封感激信,「我從來不知道偉大可以這樣具體,感動可以這樣徹底,人生可以活得這樣博大無私。我真的被震懾了。爸爸,謝謝您!!!」

擁有如此這般想法的孩子,或許才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叢飛真正的孩子,對於這些孩子,叢飛內心充滿遺憾,想要再用「5年」時間陪伴著他們成長。

而面對自己的小女兒,叢飛在病情惡化的2006年2月19日晚21:05分留下了一封遺書,他稱自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爸爸」,同時希望女兒能夠奪看看自己留下的義演照片,希望它們對「在你人生的道路上有所啟發和對後代有一點教育意義」。

圖14

即便內心深知因公益事業對女兒的照料有諸多不足,即便自己的命運也受此影響變得步履維艱,也遇到了不被人理解的情況,在教育下一代尚,叢飛依舊希望可以薪火相傳,把這份對於社會全體的愛延續下去。

人生悲情,大愛無疆

2006年4月20日晚8時40分,叢飛永遠地閉上了雙眼,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叢飛和父親向醫院鄭重提出,停止靜脈補藥治療,僅保留鎮痛治療。

「國家和社會已經給了我非常好的照顧,醫護人員也盡心盡力了。我不想再讓國家和社會為我花更多的錢,希望能把這些錢用到其他有治療價值的人身上。」

叢飛去世後,將眼角膜以及眾多有用的器官捐獻了出去,為社會做了最後一次奉獻。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叢飛的妻子邢丹在5年後,竟遭遇了一場車禍事件身亡,年僅30歲,其死因為一塊混凝土塊在汽車行駛過程中砸中了邢丹的頭部,究其緣由,竟是「人為」所致,「兇手」卻是一個1996年出生的孩子,僅僅是因為貪玩將石頭扔向了邢丹。

圖15

夫妻二人的遭遇不禁令人唏噓,但叢飛在貴州資助的150多名孩子已經被團市委的領導接續資助,同樣的,叢飛邢丹二人先前所作的慈善事業,也改變了那些人一生的人生走向,這便是叢飛及妻子以善意的力量為這個世界帶來的變化,他們二人的個人人生雖算不上圓滿,二人卻以「大愛」之心溫暖了整個世界,實現了人生的價值也意義。

「唱響大愛之歌」的職責,除了叢飛的女兒們,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應當共同參與其中,這是生而為人,一個也曾被社會各界力量幫扶過的「社會人」們,盡力而為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3c755725092504f97ea859ebdd81b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