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正在蔓延,比「傳統啃老」更傷人,很多父母還沒察覺
「啃老」這個熱詞,相信大家已不再陌生。
它最早使用於英國,專門指那些不升學、不就業,終日無所事事,靠父母供養的年輕群體。而我國「啃老一族」,大約是在80、90後中流行開來的。
時至今日,我國的啃老族隊伍愈發壯大,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的啃老方式又在不斷更新。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新型啃老」正在蔓延
根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的現象,其中大約有30%的年輕人明明已經有賺錢的能力,卻依舊依靠父母為其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的生活費用。
而且可怕的事情是,過去的「啃老」是直接向父母尋求幫助,而「新型啃老」比」傳統啃老「更可恨、更傷人。
因為它是在 用一種體面的理由,來間接「壓榨」父母,以至於很多父母渾然不知,還以為自己的孩子很上進、優秀。
你們一次又一次的「縱容」,喂養了她們的惰性,最終出現惡性循環,等到父母們發現時,已經為時過晚,孩子的內心早已荒蕪。
所以,專家們認為,如今流行的「新型啃老」比相比傳統意義的「啃老」,對孩子的打擊更為徹底,影響面更廣。
如果你發現你家孩子有以下表現,可能就是「新型啃老」的前兆,父母們需要留心。
「新型啃老」的幾大表現
1、以「考學」為理由,不出去工作
近幾年,考研、考公開始流行起來,大家似乎都在「卷」學歷、求上進,但究竟是真卷,還是想逃避現實,還是應該區分開來。
家裡一位遠房親戚,女兒考研三次,每次都以失敗告終,頭兩次的時候,全家人還試圖安慰孩子,大不了下次再來,反正家裡也還養得起。
可直到第三次親眼看到了孩子的學習狀態,才知道她只不過是在「假努力」罷了。別人考研挑燈夜戰,日日苦讀,不敢有一刻放鬆。
她嘴上說著每天都在拚命學習,實際不過是在找個地方「擺爛」,書沒看幾頁,遊戲已經開了好幾局,侄子揭穿她都從青銅打到了王者,成績卻一次比一次考得差。
同齡人已經在工作中扎穩腳跟,她依舊不慌不忙。父母勸她下定決心考一次,要不然就放棄早點去工作。可女兒一聽這話,立馬到處抱怨父母不願意為自己投入資金,不願意支持自己的夢想。女兒的態度,讓父母有苦難言。
像親戚家女兒這樣的孩子,這兩年也遇上了不少,特別是那些馬上大學畢業,或者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孩子,吃不了工作的苦,承受不了一點壓力,所以就想要找個逃避的理由。
而「繼續升學」一方面滿足了父母們的期待,另一方面又能讓自己心安理得地躺平。明明已經到了就業的年齡,明明有些並非是真心想要繼續深造, 只是以「考研」、「考證」為藉口,逃避工作,這與「啃老」又有什麼區別呢?
作為父母的我們,當然希望孩子能夠不斷地提升自我,追求更大的舞台,但卻不希望她們用這種方式來逃避現實。
2、以自由職業為藉口,向父母要「啟動資金」
Z時代的年輕人,已不再滿足傳統的「坐班工作」,她們更追崇自由職業,靈活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工作,而且工資可能比需要「坐班」的主業還要高。
對於有能力、有本事的人來說,這固然是好事。可就怕有一部分人,只看到了別人的高收益,沒看到背後付出的努力。
沒摸清市場就盲目跟風,甚至辭掉穩定的主業,就想著要自己創業,當網紅博主、擺地攤、開店等等,要不就是成為自由工作者,不斷地向父母要「啟動資金」。
結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最後工作沒著落,錢又全部打水漂。
不過這種也還算是好點的,起碼孩子還嘗試過了,最怕遇上以創業為藉口向父母要錢,結果一事無成,把父母辛苦賺的血汗錢都揮霍掉的孩子。
之前就看過類似的新聞報告:一位年輕的小伙子,告訴父母要創業,父母立馬賣了房子,湊足了幾十萬給他,結果他把錢拿去酒吧瀟洒,還跟父母「失聯」了,後來還是父母報警找他,發現他在房間打遊戲。
通過以上足以看到,並非所有的孩子都體恤到父母的辛苦與不易。當孩子要提出走自由職業或者是自己創業這條路時,父母也不必急著立馬支持。
首先,你要讓他們先付出行動,看到他們的真心和努力,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給出支持,不必打腫臉充胖子,把所有的錢都投進去。
最後總結
孩子已經成長,他們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大人,有些時候確實該脫離父母的懷抱,獨自去外界的世界闖蕩,我們沒有辦法時時刻刻護他們周全。
如果父母總是捨不得放手,擔心他們在外面吃苦受累,往往很難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性,他們自然就沒辦法在外面的社會生存下去, 最後就容易成為「啃老族」。
極盡所能地壓榨你們的剩餘價值,不光是要錢,還讓你們幫著帶娃,付出再多孩子也不懂得感恩,晚年生活幸福指數大打折扣。
所以希望父母們能明白:在教育孩子的路上, 該「斷奶」時要「斷奶」,必要時刻該狠心就要狠下心來,這樣對你和孩子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