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敗壞《中國奇譚》口碑」的《林林》,是導演對網友理解力的悲情

2023-01-12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被罵「敗壞《中國奇譚》口碑」的《林林》,是導演對網友理解力的悲情

開年最大驚喜之一,豆瓣開分一度衝上9.6的年度國漫《中國奇譚》更新出第3集了。

該集故事為《林林》,據說靈感來源於某個北方的民間傳說,而改編風格也是一脈相承著「志怪」和「國風畫面」這兩大特徵。前者指代的是這同樣是一個鬼神故事,講述了狼妖與獵人相處的過程。

當然,通過畫面我們也知道了第三集風格是完全迥異於前兩集的---這是一部3D動畫。

但即便如此,其劇情中也是充斥著大量水墨范的場景,國風韻味那是相當到位呢。

不過,「風格延續」並不一定就能讓網友買帳,在他們那挑剔的眼光審視下,第三集的口碑較比前兩集那可謂有點兒「一落千丈」的意思了,然後目前網上也就看到了不少吐槽視頻,封面和標題也是清一色地將「崩了」、「劇情無聊」、「平庸」、「噁心」等等批判詞彙大大標定。

那《林林》是真的爛?以及《中國奇譚》的口碑是真的只能止步於前兩集?這系列國漫就只有曇花一現的命運?

針對如上質疑,第一個給出反駁的是「導演」。

作為《林林》導演的楊木,在第三集上線當天的晚上就在評論區碼了大幾百字來捋清劇情以及將內涵意義全都大白於天下了---此刻的導演就像是一位老父親,他生怕自己的「兒子」遭受任何誤解,並渴望著旁人能夠體會他的良苦用心。

在我看來,這種「老父親式的慈愛」是不太明智的,甚至可以說是內容創作的忌諱之一,畢竟一部優秀作品就應該存在多樣性解讀,就應該在不同人看來會有不同體會。

是,與我類似的自媒體人往往會給出「篤定且唯一」的解讀方向,但大家都知道那只是一種「百家爭鳴式嘗試」---不同的方向沒有對錯,頂多就只有高下而已。

但製作人的「下場」就不是那麼一回事,這屬於官方的蓋棺,是一種將「薛丁格的貓」的箱子打開的操作,所有可能性也就會一併坍縮到一點,而這無疑就是對想像空間的扼殺了。

當然,扼殺歸扼殺,只要作品足夠優秀,那沒有想像空間也不是什麼糟糕事。同時需要強調的是,製作人的這番解釋確實也讓我們領悟到了某些良苦用心。

是的, 在我看來《林林》不僅不是糟粕,相反它的品質毫不遜色於前兩作,它足夠撐起《中國奇譚》的口碑!

《林林》究竟講了什麼?

《林林》的故事並不是特別複雜,製作人從男主的視角回顧了久遠前的一場經歷,一場從歡喜墜入到親人喪命的悲劇。

那時候的男主仍是小孩,他結伴同村孩子來到樹林旁烤紅薯,而該紅薯是由女主林林帶來的。注意了,林林可不是居住在村裡的小孩,而是從樹林來的「陌生人」,也因為這個「陌生」,該作的悲劇底色也被奠定下來了。

男主為了感謝林林,也或許出於懵懂的好感,他掏出了自詡是「我親手從爹爹打的狼身上拔下來的狼牙」送給了林林。

只是在林林簡單嗅了嗅說:「這不是狼牙,這只是狗牙」後,小孩子們也拉開了一場耐人尋味的爭吵。

在剛剛聽到林林回復的時候,村裡的三個小孩先是對男主予以了質疑和嘲笑,說什麼「狼已經被大人全部打完了,不可能有狼牙」來揶揄男主的欺騙。

但在下一刻,當男主堅定自己的說法並怒斥林林後,同村小孩又立馬轉態,除了質疑林林說謊外,還用「你連父親都沒有」的痛傷言論攻擊林林(這是一幕相當有意思的場景,請大家先記住)。

片刻後男主父親趕來了,並怒斥了一眾孩子來此地玩耍的行為,他說此地到處是陷阱,而樹林則是「另一個世界」,饒有著危險禁忌的意思。

注意了,在男主父親出現的時候,林林已經偷偷跑掉,而在男主向父親提起林林來自樹林的時候,他也若有所思了起來。

接著林林帶著低落心情走向了樹林深處,且在某一刻樹下脫掉衣服,並幻化成了一匹小狼。

在這一刻我們終於知道林林的身份,她就是村民懼怕且必須剷除的狼,而此刻的樹林也似乎只剩下她和母親兩頭狼了。

在林林回到山洞後,在母親詢問下也坦白了和人類接觸的事情,在林林口中「他們是和我們一樣的」。但母親聽後卻怒懟回:「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他們有多殘忍」,並二話不說決定明天搬家離開。

狼母親非常惱怒,但在下一刻看到吃東西的林林掉了顆牙在地上後,她的怒氣又立即收斂了,取而代之的則是期待女兒成長的喜悅(因為換牙是成熟的標誌),並接著將小牙埋在雪地上。

傍晚林林再度偷摸出去了,她挖出自己的小狼牙並給村裡小孩展示了一把,同時在這個時候村裡大人也從樹林方向出來了,並和林林碰了個正著,而就在這裡也發生了一些奇怪的對話。

一個是男主父親在剛看到林林的時候居然說了句莫名其妙的話:「你就是林林?果然和我們是一樣的」。

什麼叫「果然和我們一樣」?當一個人類看到另一個人類時候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嗎?難道不應該是「你住在哪裡/從哪裡來嗎」?

沒錯,其實男主父親已經察覺到林林身份的問題了,只是在單純的林林眼中,對方的這句話卻成為了一種「認可」並為此歡欣雀躍。

下一刻男主向父親詢問起「狼牙」的真偽,而在這一物品的影響下,大人們也越發篤定某個想法,接著也就邀請林林去家裡用餐。

這頓飯那是豐盛,雞鴨魚羊羊齊備,而林林在進食過程中也是「瘋狂」了起來,但她不知道的是眼前這盤肉已經被偷偷下藥了。

而待林林覺察不妥並逃離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男主父親已經點燃「捕獵明燈」,一眾大人也尾隨林林走進樹林,他們想要來一把「一鍋端」。

在下一刻,預料中的大戰終於拉開了。林林母親為保護家人對人類發起瘋狂進攻,而人類也是用弓箭和刀劍狠狠反擊。

可以說,這是一場十分殘忍的對戰,而最後的戰況也是相當悽厲的:只有林林和某個村民活下來了,其餘一眾(包括林林母親和男主父親)都走向了死亡,隨後林林也在世人面前徹底消失。

時間一晃N年過去了,男主長成了青壯年,此刻的他正在地里耕種,代表著他已經肩負起養育族人的責任。

同時通過那一位存活下來的長輩,男主知道當年那場戰爭的殘酷,以及父親犧牲和「林林是一隻狼」的事實。但男主卻說:「林林在我記憶里,從來都是一個可愛的姑娘」。

帶著這份溫情,在最後的最後,男主也在小溪邊再度遇見了狼(林林)。

如上就是《林林》講述的故事,那它究竟講了怎麼個道理和內涵呢?

我們先來看看導演的解讀,概括來說有三個重點,而它們之間也是互相關聯的。

1.這是一個關於困境的故事;

2.這是一個關於身份認同的故事;

3.同時隱藏著關於身份、誘惑、母愛、父權等等因素。

我們先來聊聊第二和第三點,其中關於「身份認同」和「父權」的內涵是不易察覺的(在一開始也被我忽略 過),但它卻是相當精妙且重要的解讀方向。

所謂身份認同,通常指代的是希望被某外部組織接納。而一個關於身份認同的故事要想講得漂亮,那就必須製造壓力,而該壓力就來源於「階級壁壘」:主人公們會被安排在不同階級,而地位稍低的主人公則渴望著往上攀登,最後故事的走向也會以「求而不得」落幕,用一種無力的悲情來突出身份認同的誘惑和艱難。

我們的經典民間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講述這段悲情。出生普通的梁山伯只能與千金大小姐祝英台在死後化蝶相聚;外國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即便蓋茨比已經白手興家,他依舊無法跨越階層的鄙視,只能隔海遙望住在東端的愛人黛茜,並在最後淪為黛茜的替罪羔羊。

《林林》同樣拿捏著這份渴望和悲情,安排了作為狼妖的林林尋求人類部落的認可,她希望和人類打成一片,希望被無差別對待。也正因此,當林林聽到男主父親說出「果然和我們是一樣的」,也才會如此的欣喜若狂。

當然,在後來林林也是迎來了慘痛的下場。

在《林林》中,所謂「階級壁壘」指代著人類的偏見歧視---他們堅定認為樹林裡的野獸都是禍害,是與人類不容水火的存在。

在這裡,所謂「父權」就是維護上述壁壘(秩序)的元兇,人類族中的男性大人不斷向後代灌輸「樹林與我們不是同一個世界」的思想,在大人眼中林中野獸能帶給人類的只有危險,以及作為食物和皮草等等資源的來源,絕不可能是「朋友」。

在這種觀念作用下,大人也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捕獵林林和她的家人,如用下三濫手段在飯菜下藥,乃至犧牲掉自己和族人的性命也是在所不惜。

在絕對權力面前,孩子們關於」林林和我們一樣「的感受就只能淪為被無視的存在了。

「絕對權力」絕對不是什麼好詞,它有著「強制」和「壓迫」的意思。

但注意了,這種強制之所以能夠持續運行,靠得可不是對受眾的不間斷傷害,而是利誘---權力擁有者會向群眾承諾只要服從秩序,就能提供生存的確定性。基於此,群眾對權力的感受就不是「懼怕」,而是「尊敬」。

再進一步說,在《林林》勾勒的「父權」里,其中的「權力」就源於成年男性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男主在開頭的時候會被嘲笑「用狗牙替代狼牙」,但當他搬出「父親」後(強調自己親手從父親獵殺的狼身上拔下來的),又能立刻得到同村孩子支持,同時林林也遭到了「你連父親都沒有」的譏諷的原因。

因為父親在這個人類秩序中就象徵著權力,而權力就代表著「真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林林》開局的這場「小孩子吵鬧戲」就暗示著某些極悲的命運---階層鄙視鏈正在世代傳遞。也就是說,類似林林的悲劇將會永續不斷的重複。

有什麼比現在所處的黑暗更可怕?答案是:看不到光明的未來!

當然,《林林》雖然有著極悲的開局,以及親人喪亡的走向,但製作人還是依靠小心思的注入,讓這部悲劇的結局滿載著「光亮」。

而該「光亮」便關聯著導演解讀的第一個特徵:困境(這是一個關於困境的故事)。

雖然前面說到的「身份認同」也是一種大大的困境,但此困境只是單向的,是純屬於「低階層人士」的焦慮。至於最後說到的困境則是一種「雙向困境」。

「一件事看起來誰都沒有錯,但結果卻很殘酷」,換一種說法就是:「每個人都在選擇對自己來說最好且最理性的手段,然而結局卻是兩敗俱傷」,而這就是博弈論所描述的:囚徒困境。

現實中的囚徒困境是無處不在的,如高考軍備競賽和996加班這兩個最為觸動網友情緒的現象,就是因為參與者總想比競爭對手多努力一點所導致的,但到了最後也只是讓各方以及後來者遭罪(高考還有勝出者,但996就真是抱團被資本壓榨了)。

至於《林林》中的困境則發生在人類和狼兩方父母輩的偏見,他們彼此認定對方是邪惡的,而在此基礎上他們的最優選擇便是通過幹掉對方來保護家人,而此選擇最終也讓雙方走向了悲劇。

這就是囚徒困境的可怕,而打破該困境的方法只有一個:跳到局外。

「局」即「困境」,也是「安全區」。

你要想通過好大學文憑來獲得好的工作,那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參加高考,而參加高考就必然躲不開「軍備競賽」。同理,你若想靠「體力/時間」來拼工作表現,那必然也會卷進996。

大家都在扎堆做的事情就是最安全的,而換個角度來說,你如果敢跳過大學這一關,自信用成果就能打動大公司,乃至說自信自己能夠創業成功,那自然能免除高考和資本的壓榨---只是事實也告訴我們,這樣做的成功率是相當低,以至於所謂的理性計算都不會允許我們跳出這個困局。

《林林》中的大人們不可能沒有腦子,但他們的理性卻在不斷勸告他們一個事情:萬一狼妖是假善意呢?

沒有人敢去冒這個風險,因為失敗的後果可不僅僅是丟掉自己的性命,還會搭上全族人的安危。

但注意了,在如此無解的基礎上,《林林》終究還是帶給了我們希望---製作人讓痛失父親的男主淡忘仇恨,在十多年後只留下對「林林從來都是一個可愛姑娘」的記憶。是的,此刻的男主選擇相信自己對林林的最初印象。

這自然是一種魯莽且非理性的觀念,但有些「革命」是少不了縱身一躍的。

當然,男主的這一「躍」 也並不是對困境的一蹴而就的解決,它只是相當於在原有的密不透風的困境上撕出了一條裂縫,只是在男主這一代人開始對待野獸的態度會相對緩和一點而已。

但裂縫的地方,便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能在無盡黑夜中保留下一絲光明,這便是《林林》所詮釋的極致正能量了。

再進一步說,能將「身份認同」、「父權」、以及「囚徒困境」等等精妙思想通過一部動人且滿載國風韻味的動畫詮釋出來。

那《林林》還可能辜負網友對《中國奇譚》的「年度動畫」的厚望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202e577fc660735b362ab9c397d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