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德國關停核電一波三折,德國的能源更新之路,也註定不會很順利。
正解局出品
最近,德國關閉國內最後三座核電站,宣告結束核電時代。
拋棄核電後,德國該如何彌補能源缺口?
德國又為何擔心過度依賴中國?
德國關閉最後三座核電站,意味著該國核電時代的結束。
要知道,作為原子能技術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德國曾經是全球建設核電站最多的國家之一。
巔峰時期,德國共建造了17座核電站,貢獻了德國總發電量的四分之一。
那麼,德國為何還要關閉核電站呢?
答案是,安全。
1986年,蘇聯發生車諾比核電站事故。
德國民眾開始憂心核電安全,「反核運動」風雲突起。
民調顯示,反對者占比一度達到了69%。
但是,核電已經成為德國的重要能源支柱,不是想關就可以關的。
2001年,德國通過《核能法》修正案,規定「禁止新建任何民用核電站;現有運轉中的核電站在投入使用的第32個年頭要停止運轉」。
這算是一個相對溫和的方案,也表明,德國沒有100%下定決心。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福島核災,給了德國核電以致命一擊。
德國社會的反核情緒迅速升溫,引發大規模的示威和抗議活動。
在福島核災發生的2個多月後,德國議會高票通過《核能法》第13次修正案,進一步明確,核電站運營商必須逐步在2022年前永久關閉剩餘的核電站。
德國放棄核電計劃 圖源:新華社
這一決議,得到了超過80%的民眾支持。
儘管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德國陷入能源困境,但是,德國政府也只是將僅存的三座核電站運營期限延至今年4月,並未改變摒棄核電的目標。
福島核災後的俯瞰場景 圖源:新華社
直至最近,最後三座核電站關閉,宣告德國核電時代的結束。
德國環保組織高呼勝利,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
但是,德國大型民調機構迪麥頗公司今年4月開展的民調結果顯示,約59%的受訪者認為,現在關閉核電站是個錯誤的決定,約66%的受訪者擔心,轉用更清潔的能源,會導致能源價格進一步上漲。
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拋棄核電後,德國如何彌補由此帶來的能源缺口?
德國採取的是兩條腿走路。
短期,使用天然氣發電;長期,還是要靠風電、光伏。
德國家庭的光伏發電
德國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累計發電量506.8太瓦時。
其中,陸地和海上風電占比25.9%,光伏占比11.4%,生物質能占比8.2%,水電及其他占比2.8%。
風電、光伏合計占比37.3%,基數還是比較大的。
2022年,德國全年新增總發電量接近10GW。
其中太陽能新增裝機量首次超過7GW,同比增長約25%;風能新增裝機容量超過2.7GW,同比增長約42%。
由此可見,大力發展風電、光伏,已成為德國的既定戰略。
光伏生產 圖源:新華社
今年2月,在一次電力市場改革諮詢會議上,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表示,德國將在今年完成大部分工作,使其電力市場在本十年末更加依賴可再生能源供應。
德國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80%的電力來自風電和光伏。
那麼,風電和光伏,會不會推高電價?
按照德國科學家的研究,新建造的太陽能、風力發電廠產生電力的成本,最多可降低至核能發電新廠房的50%。
因此,民眾無需擔心電價上漲問題。
想得很美,關鍵得看落實。
按照計劃,2030年,德國光伏發電總量要達到200GW。
這意味著,未來7年里,德國平均每年要新增發電量17GW。
現在,德國每年的光伏發電量只有7GW而已。
如此巨大的差額,既要靠錢砸,更要靠大量的光伏設備支撐。
實際上,德國原本是光伏生產的行業先驅,長期占據著全球市場份額的第一。
除了大規模生產,德國還是光伏安裝大國。
在2009年到2012年間,德國的光伏裝機量快速增長,2012年新裝機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8GW。
彼時,德國的最高電力負荷才8600萬千瓦,平均負荷僅為6000多萬千瓦。
眼看著光伏裝機量日漸超過了電力負荷,2012年,德國政府踩了個急剎車。
1992-2022年德國光伏新增裝機量
短短兩年內,德國光伏新增裝機量從2012年的8GW驟減至2014年的1GW,下降近90%。
這對於德國光伏產業來說,當然是一場災難。
此後,光伏行業破產浪潮席捲德國,大批光伏企業破產。
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光伏企業開始崛起,並憑藉著超大規模優勢,搶占全球市場。
數據顯示,中國的光伏組件產量、多晶矽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市場份額皆超80%。
2006-2021年全球和中國多晶矽產量
現在的德國,想要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依賴中國。
目前,德國很多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商僅負責組裝,87%以上的組件都來自中國。
德國柏林科技與經濟學院的一名能源專家表示:
我們已經體會到國際地緣政治變化之快,如果我們未來無法從中國進口太陽能電池板,那麼德國的能源轉型將走向失敗。
為了避免失敗,也為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歐盟和光伏製造商成立了一個名為「太陽能光伏產業聯盟」的組織,希望快速擴大歐洲太陽能產業的能力,並計劃在2025年將光伏產業鏈製造能力提高30GW。
但是,毀掉一個產業,很容易;重塑一個產業,就難多了。
目前看,德國光伏組件的生產速度正在快速增長。
但用於加工光伏組件的原料,依舊離不開中國。
如果德國想自己生產光伏原料,還得先進口中國的機器。
更大的短板是人力,為了完成既定生產目標,德國至少需要新增5萬名工人。
但是因為德國光伏產業有「過山車」的黑歷史,導致現在的年輕人「心有餘悸」,根本不願意踏入這個行業。
從成本上看,由於電價和勞動力成本較高,德國生產的光伏組件成本要比中國高超過50%,這也會影響光伏的普及速度。
這麼一看,德國光伏發電,恐怕還是得依賴中國。
正如德國關停核電一波三折,德國的能源更新之路,也註定不會很順利。
德國面臨的能源現狀,也為中國能源供應帶來了啟示。
德國退出核電,並不代表核能不可取。
英國、瑞士等歐洲國家依然計劃上馬核電,法國的電力供應更是70%來自核電。
中國的核電戰略,不應受德國的影響。
能源安全,國之大者。
能源供應,自主、可靠、安全是第一位的。
中國的能源戰略,應該依據自身國情和實際情況,決不能簡單地照搬某一國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