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來源:荊楚湖北大視野)
不知不覺,已近8月中旬,暑假進入倒計時,開學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
就在剛剛,襄陽五中高三老師易永堂,致畢業生的一封信火了。
他說:並不一定是文憑越高越有文化,好多人知識不少,文化不多,並不一定是文憑越高越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席肺腑之言,引發無數人共鳴。
易永堂,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省中語會會員。曾獲「襄陽市首屆十佳教師」,「襄陽市首屆青年教師標兵」等榮譽稱號。曾獲湖北省優質課競賽一等獎。
致19屆畢業生的一封信
襄陽五中2019屆14班班主任 易永堂
立秋了,學生們馬上要獨自遠行了,家長們都在忙著準備行裝,作為曾經的班主任,我還想最後嘮叨幾句。
一、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十幾年來,孩子們要麼待在家裡,要麼在學校待著,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和掙分數。不管在哪裡,都在家長和老師的視線里;不管分數高低,人身都是安全的。
現在,離開了家長的監護,沒有了老師的嚴格管理,還是有很多隱患的!我們的孩子涉世未深,絕大多數都比較單純,對世事了解不多,對人心認識不足,稍不留心,就將帶來終身遺憾,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影響。
所以,這段時間,請家長們多陪陪孩子,多給孩子補補人生課、社會課,讓孩子認識到,這社會不僅有陽光面,也有陰暗面;世上的人,不僅有正能量的人,也有負能量的人。
不管怎樣,首先得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的!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父母永遠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二、學業為重,兼及其他。
高中功課太重,學習太苦,好多孩子(包括家長)都有在大學放鬆一下的想法。實際上,一不小心,放鬆就變成了放縱!放縱就帶來了頹廢,甚至是毀滅!
每年,每所大學(包括北大清華)都有不少人被勸退,更有甚者,入獄!大學的管理和高中大不同。我們的高中管理是圈養式的、喂養式的、保姆式的,隨時隨地都有人盯著,學生學好不容易,學壞也很難。大學的管理是以學生的自我管理為主,沒有人對學生嚴防死守,一切全靠學生自覺,學生學好不容易,變壞卻很容易。有的學生,大學幾年,學業一塌糊塗,吃喝玩樂倒是樣樣精通。
所以,上大學了,家長和學生都不能有「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想法,要讓孩子明白,大學是個新的開始,要有新的目標和追求,得學業有成!
大學是學生一生中較為幸福的一段時光,在搞好學習的前提下,得好好享受這段時光。
1、我認為,大學期間,每個人都得學會至少一種體育項目。好處有三:一是可以鍛鍊身體,好的身體是一切事業的「本錢」,是幸福生活的基礎;二是多一點體育活動,多交一點朋友;三是多一點體育活動,生活將會多一點快樂。
2、我覺得,大學裡的社團活動很多、很雜,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性地參加一點,目的是培養興趣、拓展社交、鍛鍊能力等,但,絕不可因此誤了學業,干本末倒置之事。
3、我覺得,大學期間,談一場戀愛也是應該的。前提是,不能是為談戀愛而談戀愛。應該是發自自然,發自天性的相互愛戀。
三、多讀點書,多走點路。
讀書分兩類,一類是功利性地讀書,這麼多年來,大家一直都在,還將繼續在,苦讀!這點就不多說了。另一類是非功利性讀書,這樣的讀書,是一種本能,是一種需要,是一種享受。
這樣的書籍,將會滋養我們的心靈,將會讓我們受益一生,將會讓我們幸福更多一點兒。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些非功利性讀書!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多出去走走,世界那麼大,趁年輕多出去看看。不一定是歐美、日韓、新馬泰,先走走看看祖國大好河山再說吧;不一定是飛機、高鐵、自駕游,綠皮車、自行車、徒步行走也不錯啊。
時間長有長的安排,時間短有短的打算。只要不宅在家裡玩手機、打遊戲就好。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定會受益多多的。
四、學會獨立思考,不盲從。
自小到大,我們的孩子是很乖的,是很聽學校老師的話的,這點沒錯。大學老師,整體來說,專業素養好、綜合素質高,這點可以放心。
大學老師大多有海外學習經歷,見識廣,履歷豐富,但,極個別老師可能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傳播一些負能量。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不盲從。
我們的國家,人多、民族多,底子薄,起步晚,是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面對問題,牢騷是沒用的,唯有先做好自己才是正道,要堅信,祖國的明天會更美好。
最可怕的是,幾年後,專業課很好,身體很好,但是,思想意識很不好。
五、不忘讀書之初心。
我們讀書的初心是什麼呢?答案是各種各樣的,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尤其是當今這個開放的時代,更是會有讓我們想不到的答案。
不管世事怎麼變化,我覺得,讀書的初心還是那句古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首先,通過讀書,修養我們的身心,不斷完善自己;其次,對上照顧好自己的父母,對下撫養、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經營好一個家庭,讓自己的幸福家庭,成為家族、鄰里的楷模,效仿學習的樣板;最後,用所學知識為國家、社會、人類創造點財富,幫助更多的人過上幸福生活,同時也就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
上大學,努力學習、用功讀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式。我們好多同學,為了文憑而讀書,為了學位而讀書,為了證書而讀書,這本身無可非議,但是,好多人讀著、讀著就忘了讀書的初心,變成了為了讀書而讀書,變成了不知道為了什麼而讀書。
本科、碩士、博士,並不一定是文憑越高越有文化,好多人知識不少,文化不多;並不一定是文憑越高越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讀書不一定要在校園,隨時隨地均可讀。
希望這封信,對你能有所啟發。
(圖文來源:今日頭條--「荊楚湖北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