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做難而正確的事,深挖果業供應鏈護城河。
文丨華商韜略 熊劍輝
把最難做的做好,才是核心競爭力。
【小生意,大智慧】
「中國第一大水果零售商」百果園,繼續做強做大。
8月21日,百果園集團(02411.HK)公布的中期業績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百果園實現營收62.9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4%;歸母凈利潤2.61億元,同比大增34.1%,凈利率也由去年同期的3.1%提升至4%。
消息一出,百果園股價上漲。中金公司更給予「跑贏行業」的評級,凸顯資本市場對其看好的信心。
水果號稱是世上最難做的單品,中間鏈條多、運輸損耗大、銷售成本高,看似毛利高,利潤卻比刀鋒還薄;而且競爭慘烈,從路邊攤到便利店,從線下到線上,對手無處不在。
傳統認知里,水果零售猶如「俯身撿鋼鏰」,是一個做不大的小生意。
但百果園卻在2021年以102.89億的營收,打下了水果零售行業第一個超百億江山;在2023年成功登陸港交所,成為「中國水果連鎖零售第一股」,然後交出上面的成績單。
把「鋼鏰生意」做到這麼大,而且能營利雙增,有賴於百果園超乎尋常的經營能力,尤其是 「像麥當勞一樣賣水果」的特有商業模式。
1995年,百果園集團創始人余惠勇來深圳打工,第一次接觸到水果批發業,並為游商小販做配送,結果大受歡迎。
客觀存在的商機,深深觸動了余惠勇。2002年,他在深圳開出第一家百果園,並開始以「自營+加盟」的方式擴張。
但水果連鎖的商業模式,起初並不被看好。
早年間,余惠勇曾向國內某著名經濟學家請教,結果告知他「西方沒有過成功的先例,中國也不可能做成」,被潑了一盆冷水。
但余惠勇不信邪,發誓要做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水果連鎖品牌。
截至2023年6月30日,百果園坐擁5958家門店。下一步,余惠勇要在國內開設1萬家門店;後續出海,將百果園門店開到全球更多角落。
百果園的門店加盟,確實實現了「輕資產」快速擴張、規模化攤平成本。
但余惠勇有更深的考量和智慧。
在他看來,水果連鎖的本地化,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能力。如果百果園每到一處,都與競爭對手直接正面廝殺,可能會因競爭消耗,浪費企業雙方的優勢資源,得不償失。
與其如此,不如開放加盟、構建生態、競合發展。
在市場專業人士看來,當百果園的規模增長到一定程度,便會形成巨大的商業壁壘。數量龐大的門店卡位組網,令追隨者難以模仿,將就此構築起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舉「重」若「輕」】
但大規模的擴張,並非百果園營利增長的主因。
中期業績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百果園「水果及其他食品銷售」的收入為61.17億元,占總營收的97.2%;「特許權使用費及特許經營收入」只有9851.6萬元,占比1.6%,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很多人以為百果園靠加盟掙錢,其實是一種誤解。
「輕資產」的表象之下,百果園實則在供應鏈上全力以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重資產」公司。
2002年,余惠勇開出第一家百果園,本談不上什麼供應鏈。大家都是市場批發、門店零售,區別不大。
但余惠勇很快發現,果品的不標準和連鎖的標準化特性,構成巨大的矛盾,必須在供應鏈上下功夫。
而水果的供應鏈漫長,從種植、採摘、包裝、運輸、倉儲,最後上架……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水果肯定好不了。
所以,果業的慣例和常識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但余惠勇偏要「反常識」:為什麼不全做起來?哪怕這很難,那也值得干!不難也輪不到自己。
2005年,尚在虧損期的百果園,開始了全供應鏈的探索。
首先,在生產端,百果園把觸角伸進了田間地頭:要麼直接投資,建立種植基地;要麼合作生產,為合作夥伴提供技術、品牌、渠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這麼做的好處是,能把真正的「好」水果,送到消費者手裡。
以水果採摘為例。不少種植者、商家為了讓水果早上市、賣高價,會提前採摘,導致水果品質欠佳。
但百果園反而要晚半個月採摘,像草莓要達85%、蘋果達95%的成熟度,以讓水果有著更佳的營養和風味。
其次,在採購端,百果園從最初100%的市場採購,過渡到如今80%的源頭採購,品質不斷提升。
這其中,百果園還採用了一種特有的「採購專家制」。
比如你喜歡香蕉,那可以一輩子只採購香蕉。時間一長,你對全國各地香蕉的產地、氣候、價格、品質全都爛熟於心,足以確保採購高品質。
第三,在存儲運輸端,百果園大力建設智慧倉儲和供應鏈管理系統,以減少流通對果品的損耗和品質的影響。
水果零售業毛利高、凈利低的根本原因,在於水果易腐和多層次配送,平均損耗率高達35%-45%。
這是全行業難以克服的痼疾。
但百果園通過採用全國多倉模式,以29個大倉庫為區域初加工和配送中心,輻射周邊300公里範圍內的門店。
精確的倉儲布局,使百果園的全鏈路損耗率,降到了5%以下。
這其中,百果園還有「殺手鐧」。
像紅艷奶油香草莓,風味絕佳,卻長在北方,運輸路途遠、損耗大,南方几乎吃不到。
為此,百果園在該項目虧損了4年,摸索出一套草莓運輸保鮮技術,不但要用特殊的碼箱、冷鏈車廂保持特定的溫度,連車速都要控制,終於將損耗率從60%降到8%,實現了「北莓南運」。
因為供應鏈可控,所以百果園的果品損耗少、品質高,進而能提升毛利率。
因為供應鏈專業,所以百果園創造性地制訂出「四度一味一安全」的首個水果行業全品類標準,清晰定義了什麼是「好水果」,並將其分為招牌、A級、B級、C級共四個等級,消費者買得明白、吃的放心。
顯然,百果園將大部分心力,花在了外界不容易看到的地方。但任何事情只要做到極致,終將爆發出巨大的價值。
【一生只做一件事】
企業的最終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家能把握怎樣的未來。
9月6日-8日,第十六屆亞洲國際果蔬展覽會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隆重舉行。
作為「全球水果連鎖零售第一股」的百果園,在受邀參展之際,同步舉辦了國際供應商大會。全球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供應商及夥伴出席,共謀全球果業發展的新未來。期間,百果園在展會上還與佳沛Zespri、怡顆莓Driscoll's、樂淇Rockit、佰茲果Prize等18家世界級知名水果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而基於深耕果業多年的遠見卓識,百果園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余惠勇在現場提出了未來果業的三大機會,即:
零售機會、ToB機會、品類機會。
首先,中國水果零售市場確實機會巨大。
據國際諮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預測,2021年-2026年,中國水果零售市場規模的復合年增長率,預期為7.6%;預計2026年,將達17752億人民幣的市場規模。
作為中國最大的水果零售商,百果園的市場份額僅超1%。
龐大的市場、巨大的增量,意味著百果園的市場份額哪怕增至2%,都是翻倍成長的大機會。
而對標已開發國家,美國人均水果年消費量是中國的2.1倍、日本是1.4倍。中國水果零售的未來增長極具潛力和確定性。
而ToB機會,將進一步放大百果園的供應鏈優勢。
如今,果業上下游依然很分散。而百果園打造的高效供應鏈,令ToB業務很可能從傳統的批發業中分得一杯羹。
實際上,百果園已經開闢了一個新「戰場」:直供。
直供的邏輯很簡單,它通過百果園倉儲,直接為事業單位、機關食堂、大型商超等供貨,收入歸於總部。
ToB模式,表明百果園對上下游供應鏈的整合力,出現了品牌化外溢。企事業單位基本將百果園視為「水果買手」:只要是百果園把關、採購、分級的水果,那就有保障。
目前,百果園直供比例不斷增大,余惠勇預測其未來甚至會超越門店。
品類機會,某種意義上更是百果園所特有。
細數全球知名的水果品牌,如佳沛Zespri、怡顆莓Driscoll's、都樂Dole等,它們品牌壁壘高、價值高、收益高,一旦創牌就經久不衰。
余惠勇認定,品牌化也將是百果園的未來。
如今,百果園已推出了35個自有品牌,像「紅芭蕾」草莓、「獼宗」獼猴桃、「甜月亮」香蕉、「良枝」蘋果等,都是一推出就被瘋搶的爆款。
強大的品牌效應,令百果園的未來值得更高的市場期許。
而「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一意做水果」的余惠勇,對百果園的未來也極其篤定:
「水果會一直陪伴人類,所以水果生意是可以做千年、萬年的,這就是我們不疾不徐、把根基打牢的原因。」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