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已經成為一場「流行病」:5個孤獨的社會成因

2023-05-09     簡單心理

原標題:孤獨已經成為一場「流行病」:5個孤獨的社會成因

生活在現代社會,你會時常感到孤獨嗎?還是已經把孤獨當成了一種習慣?

5月2日,美國衛生總監呼籲,應將孤獨視作一項需要緊急對待的嚴重問題。他指出,孤獨作為問題並不是美國獨有,而是現代生活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會顯現的一種特性。

不僅是這份報告,近幾年已經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孤獨」可能對於人的身心健康存在嚴重隱患:除了增加焦慮、抑鬱甚至自殺等心理問題的幾率外,孤獨也會在全年齡段的人群中提高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痴呆症等病症的患病風險。

或許最值得擔心的地方在於,孤獨在當下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情緒,而是整個現代社會都將面對的一場大型「流行病」。為什麼孤獨會如此泛濫?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造成這種現狀的 5 種可能性因素。

01

凝固的城市互動,失落的公共空間

或許對很多在城市中長大的人來說,那些小區里的健身器材區、公園中的小廣場、家附近的小滑梯組成了我們對於公共空間的最初印象。我們在這些公共空間中結識玩伴、收穫友誼,這些回憶占據了童年的很大一部分。

關於公共空間的具體定義一直存在很多爭議。首次提出「公共空間」概念的社會學家哈貝·馬斯,將其定義為「政治權力之外,作為民主政治基本條件的公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政治的活動空間」。而人們目前 普遍將公共空間理解為,供城市居民公共使用的室外及室內空間。

事實上,城市公共空間對於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019 年一項針對城市居民孤獨感和生活滿意度的研究表示,經常使用公共空間進行活動的人不太可能感到孤獨。這也證實了社會化的城市公共空間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自然互動,減少人們對於孤獨的感受。

就像北京市內的亮馬河, 這條河流平等的「屬於」每一個人,不同身份的人們都可以在這裡進行各自的活動。 在一定程度上,它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不僅為本地居民增添了新的生活化場景,也為北漂青年緩解了異鄉的漂泊感。

能夠供人活動的公共空間,雖然看似簡單,但需要注入更多人性化的思考與設計。而如今許多城市的公共空間,更多是呈現一種衰落甚至死亡的狀態:小區的公用健身器材區,已經 被晾曬的花被單占領;本應供人行走的通道,卻栽種著美觀卻無用的綠化帶……

美國社會學家理察·桑內特曾在書中描述過公共空間死亡的原因:一些現代公共空間變得越來越統一和同質化,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對人不友善的空間被人為地製造出來,現代城市的公共空間變得死寂和冷漠。

城市,本就是一個人們能夠共同創造、不斷生長的空間,而公共空間則是我們與城市構建聯繫的重要紐帶。當生活中的公共空間逐漸減少,我們與城市之間的歸屬感似乎也被進一步切斷了,僅留下那「浮萍」一般的孤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影隨形。

02

社交網絡讓我們「一起獨處」

人們在發明社交網絡之初,本以為可以極大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伴隨著社交網絡幾十年來的發展,情況可能並不如最初想像的那樣樂觀。

賓夕法尼亞大學在 2018 年的一項研究,首次將社交媒體 Facebook、Snapchat 和Instagram 的使用時長與用戶情緒聯繫起來。研究報告顯示,減少社交媒體使用時長會使抑鬱情緒和孤獨感顯著減少。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社交網絡在社交關係中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遠遠大於它帶來的正向幫助。

虛擬世界中的聯繫,就像速效食用卻匱乏營養的代餐。當我們習慣在網絡上維繫往來時,與他人在現實中進行實時對話的興趣就會減少。

研究網絡文化多年的社會學專家雪梨·特克爾認為:數字化社交為我們創造了一種幻覺,我們有人陪伴,卻無須付出友誼。相較於網絡的便捷、高效,不用投入過多情感,現實中的關係在對比之下,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維護,且更加脆弱複雜。

《黑鏡》第二季

除了對話被取代,我們也不再樂意在現實中去了解朋友們的日常,而是更加願意在朋友圈裡進行直接的點贊或簡單的評論。

《孤獨與隔絕,我們的流行病》報告中稱,在各個年齡段,人們面對面相處的時間都比二十年前少,而在 15-24 歲的人群中最為明顯,他們與朋友的社交互動減少了 70%。Murthy 說,許多年輕人現在使用社交媒體來替代面對面聯繫,但這種聯繫往往是低質量的。

這就像一個惡性循環,人們在現實的世界裡感到孤獨,於是依賴社交媒體尋求連接,但社交媒體並不能取代真實交流的作用,又加劇了孤獨感,最終人只能一步步被推向孤獨的深淵中去。

03

有房,但沒「家」

美國的著名小說家朱迪·皮考特曾寫道,「擁有家庭意味著你永遠不會孤單。」但如果你也是一位離開家鄉,在外工作的年輕人,或許體驗的另外一番感受:我們不願把自己每日居住的出租房稱作「家」,但距離故鄉的「家」卻也早已相去甚遠。即使擁有父母、朋友、伴侶,我們似乎仍像個無家可歸的「孤兒」。

實際上,這種失去「家」的感受,是缺乏歸屬感的一種表現。這幾年流行的一個詞語「空巢青年」,指的就是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年輕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獨居的空巢青年數量於 2021 年上升到了 9200 萬。而缺乏歸屬感的現象,也正在空巢青年群體中大面積彌散。

《花束般的戀愛》

歸屬感是指個人參與一個系統或環境的體驗,使人們覺得自己是該系統或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已有大量的研究證明了歸屬感與孤獨感之間的關聯,一項針對 357 位中國農民工子女的調查表明,歸屬感與孤獨感呈負相關,這意味著認為自己不屬於該學校或城市的孩子會感到更孤獨。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經歷從傳統家庭中出走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找尋歸屬感,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04

衰退的友誼,下降的人際質量

或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同樣的感受:自己身邊最親密的朋友,大多都來自校園時代。一旦步入社會,別說交朋友了,就連與人相處都變得越來越複雜。就像很多人常說的,「成年人的世界裡,只有利益,沒有朋友。」

《社會精神病學》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證明,擁有低質量人際關係與擁有太少人際關係的人群相比,更容易感到孤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即使朋友數量不多,但如果能有幾個知心的密友常常聚在一起聊聊天,也能幫助我們極大的消解孤獨感。

然而,人際關係質量在當下的情況卻不容樂觀。美國生活調查中心認為,數十年來,人們的友誼和人際關係質量一直在下降,特別是男性的社交圈近 30 年來不斷縮小。

發生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在過去辦公室是人們一天之內投入時間最多的地方,大多數的人際互動也是在這裡完成的。

疫情過後,我們的辦公模式與互動模式卻被極大的改變了。根據美國的一項社會調查統計,目前 90% 的白領不願再回到疫情前從早到晚固定坐班的模式中。在國內,也有許多年輕人更願意選擇能夠靈活辦公的工作機會。遠程化的辦公方式,讓人們越來越將辦公室的互動與社交,視作一樁會影響時間及效率的「麻煩」。

《人生切割術》

對此密西根大學教授傑弗里·桑切斯·伯克斯曾在《財富》雜誌的報道中表示:「我強烈支持將職場人士視為完整的、複雜的人類,而不是工蜂,但我們或許已經忘記,在職場中會發生真實的人際互動。

人際關係質量下降的另一面,也意味著我們結識朋友,產生友誼的可能性在大大降低。如今,「友誼衰退」一詞已經被收錄進了辭典,意味著它已成為了一種普遍現狀。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孤獨感在我們生活中的泛濫,設想一下,當我們希望有他人陪伴的時刻,卻發現身邊早已空無一人。

05

計較得失的愛情,加劇疏離感

以前我們認為,只有婚姻是與經濟利益掛鉤的情感產物,但實際上,現代社會中的愛情也極大的沾染上了精密算計的顏色。

當我問起身邊的朋友,在哪裡找到的約會對象,一部分人回答我「相親」,另一部分回答我「約會軟體」。這似乎就是當下大多數人的現狀,對於愛情的追尋變成了一種模式化的操作,我們穿著同一件精心挑選的衣服,坐在相似的約會地點,用同樣的自我介紹作為開場,引入差不多的話題之中。

這一套對於約會的熟練操作,就像是一串被複製黏貼多次的代碼,在循環的過程里,我們也早已失去了對愛情的原本期待。

法國社會學學者伊娃·易羅思在其新書《冷親密》中,提出了「情感資本主義」概念,即當代社會中情感與經濟行為的彼此交織。

她寫道,大部分愛情的魔力是因為你相信對方是獨一無二的。 當下網際網路過多的可選項使得自我必須進行選擇,並且是進行最優化的選擇。於是,人們不得不使用那些計算成本效益和效率的技術。

《綠皮書》

而深層次的情感關係對於抵禦孤獨而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哲學家馬丁·布伯認為,「偉大的關係可以突破孤獨的障礙,壓制它的嚴厲規則,在不同個體的自我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跨越對世界的恐懼深淵。」

精於計算的情感關係使我們只嚮往愛情帶來的積極作用,卻不願接受其中的付出與痛苦。但最好的關係,應該是個體以彼此無所求的方式建立關聯,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走出自我的結界。

本期諮詢師推薦

————————

參考文獻

————————

US surgeon general.(2023).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

Melissa G. Hunt, Rachel Marx, Courtney Lipson, Jordyn Young.No More FOMO: Limiting Social Media Decreases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2018).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Vol. 37, No. 10.DOI:10.1521/jscp.2018.37.10.751

Philip Hyland, Mark Shevlin, Marylene Cloitre, Thanos Karatzias, Frédérique Vallières, Gráinne McGinty, Robert Fox & Joanna McHugh Power.(2019).Quality not quantity: loneliness subtypes,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US adult population.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volume 54, pages1089–1099 (2019).

理察·桑內特,《公共人的衰落》,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7月

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伊娃·易洛斯,《冷親密:為什麼愛越來越難》,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

作者:青豆

責編:kuma

封面:Unsplash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168abe17e03b0440adc7a5fecc8f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