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一號文件挖到的這些農機機會

2023-02-16     農機通

原標題:專家解讀:一號文件挖到的這些農機機會

2月13日,萬眾矚目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也就是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由新華社授權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中央連續出台的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一號文件,再次表明黨中央加強三農工作的鮮明態度,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由於關注點和視角的差異,農業領域不同細分行業從業者眼中的一號文件也應該是異彩紛呈的。

作為農機行業的資深從業者,筆者當然重點關注的是一號文件中涉及農機行業的信息,那麼對農機行業來講,2023年的一號文件有哪些重大利好,以及重大機會呢?

一、一號文件首提「農業強國」

今年一號文件的一大亮點在於,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並有「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的表述。當然農業強國的首次提出是2022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已經提出來,但寫進一號文件是首次。

「農業強國」作為2023年「三農」工作重要目標寫進一號文件,一方面是經過了新世紀以來幾億農民和農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實現了糧食十三連增,其中2022年疫情反覆下實現了13731億斤的產量,增量74億斤;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重大勝利,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進步;鄉村振興重點任務紮實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農村社會保持穩定安寧。

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長期拉鋸,疫情反覆和俄烏戰爭之後,國際糧食生產不確定性增加,正常的國際糧食貿易被打亂,主要產糧國惜售或糧食成為國與國之間較量的籌碼,中國口糧雖然能自給,但是糧食安全的基礎並不穩固,大豆、玉米和相當大的油料作物還必須依賴於國際市場供應。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就在於要解決一個國家吃飯的問題,如果一個國家連國人吃飯問題都不能得到解決,就很難說是一個農業強國。

春秋戰國時期劉恆公稱霸、秦國統一六國,背後依靠的都是強大的農業實力,美國之所以到在全世界指手畫腳,除了經濟、軍事實力外,其背後最大的底氣其實是農業,美國耕地面積世界第一,全球四大糧商(控制了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擁有明顯的定價權),美國就有3家,控制著全球一半以上的糧食市場,操縱著全球糧食貿易,還擁有很大比重的糧食交易定價權。美國最大和最有權勢的部門是美國農業部,美國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美國是全球真正的農業強國糧食生產能力,是美國硬實力最主要部分之一。

農業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在全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遠遠快於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國要成為真正的強國,就要補上農業的短板,國家在這個時期提出農業強國恰逢其時,「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農業強國既是國家和全體農業從業者奮鬥的目標,同時又是一個過程,在這期間,國家會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誰的貢獻越大誰就越受益,中國成為農業強國必然也會成為完成由農機大國向農機強國的轉變。

二、「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2023年一號文件一開頭就開宗明義地提出「黨中央認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圖片來自新華網

筆者認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這些提法非常「重」,國家和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認識和擺在什麼位置決定著對「三農」工作的定位。

2022年一號文件的提法是「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去年的「全面領導」和「黨政同責」,在筆者看來黨和國家把「三農」工作已經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了,而今年一號文件里「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已經提到了一個不能再高的國家級戰略高度了。

這種提法有特殊現實考量也是歷史的必然,真正的強國富民絕不能在一個農業落後的國家發生,「共同富裕」絕不會落下7億最廣大的農民群體,國家在第二、第二產業上幾十年積聚下來的實力現在要真正的反饋農業了。

國家對「三農」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視,對農業從業者和相關的經濟體、經濟組織當然是提供了更大更廣闊的機遇,所謂「處於風口豬都會飛起來」。

但是很明顯,隨著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真正的機會只能是那些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和真正為「三農」工作,為國家鄉村振興、農業強國做出貢獻,甚至做了巨大犧牲的人和組織得到,那些把農業當作「唐僧肉」人和組織這一次可能要失望而歸了。

三、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將極大地豐富和改善

一號文件九大部分內容,涵蓋「三農」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第一部分就提出了「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全力抓好糧食生產。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要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強化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物質基礎,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

可以看出來,在當前這個階段,國家農業生產的重心在糧食產量上,要求是「穩住面積、主攻單、力爭多增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

面積要穩住,這是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有足夠的面積才能足夠的產量,為此一號文件數十個點都在提如何保證有足夠的面積來種糧食:高標準農田建設、鹽鹼地改造和後備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探索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設施農業、「小田並大田」等經驗,探索在農民自願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推進以鄉鎮為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農機需求的物質基礎,農機需求的第一性原理:農機需求數量與農作物種植面積成正比,種植面積越大,對農機需求越多,反之亦然。

農機需求還有幾個底層邏輯: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越大,對農機的需求量和價值就越高;土地條件越好,對農機需求量越大且高端農機需求會越多。

總之一號文件中很多內容都是推動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的豐富和改善的,無論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撂荒地改造等,帶來的一定是耕地面積的增加和條件的改善,這對拖拉機、聯合收穫機、播種機、插秧機、犁具等農機和機具的需求都有極大的利好,中國的農機技術升級的希望就在這一輪國家的強農惠農政策上了。

四、農業機械條目: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

一號文件在第三部分「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條目中,今年涉及農機的內容是單列出來的。

具體內容為: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加緊研發大型智能農機裝備、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支持北鬥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完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探索與作業量掛鉤的補貼辦法,地方要履行法定支出責任。

2022年一號文件強調的是「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2023年強調的是「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農機裝備與先進農機,研發應用與研發推廣,不僅僅是表述的不同,也絕不是文字遊戲,變化背後是國家對農機裝備推廣工作的新要求和政策的新風向,能理解並準確捕捉到這種變化的企業可能將是新一輪政策紅利的受益者。

具體看,在2023年農業農村部農機化重點研發和推廣的產品將是大型智能農機、丘陵山區適用農機、園藝機械、智能監測終端、自動導航及輔助駕駛系統。

如果大家想知道2023年農機的新風口的話,這5類農機就是。

當然,最值得關注的是補貼政策的走向,一號文件里明確提出「探索與作業量掛鉤的補貼辦法」,去年的一號文件里有「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今年提出的與作業量掛鉤的補貼則更加具體。

預計2023年農機化司會選擇在一些地方開展作業環節補貼的試點,在不久的將來,也有可能在兩三年之後,國內農機購置環節的補貼將會切換成作業環節的補貼,且是以作業多寡為補貼標準。

這將對農機產業中的生產製造、流通、作業服務等環節帶來深遠的影響,以及相關環節的競爭格局的巨大變化。

從2004年開始,以購置環節為補貼模式的農機補貼政策已經實施了18年了,邊際效益遞減的現象很明顯,就是長期享受到補貼政策紅利的一些生產企業都在說希望國家取締補貼政策,筆者認為農機購置補貼的功勳和其積極作用是無可置疑的,也是不允許被抹殺的,只是隨著農機保有量的增多,從購置環節轉向作業環節的補貼也應該是水到渠成的變化。

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時代,是農機製造企業受益最強,那麼在作業補貼環節,是不是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會快速壯大成長呢?

結語:「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是「三農」工作的指南針,同時也是咱們農資、農機工作的風向標,在新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引下,希望農機企業能更廣泛更深地參與到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的進程中去。

願中國農業越來越好,農村越來越美,農民越來越富,農機越來越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142dc4366936401da075ba12f9bde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