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公共政策評估,將其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政策評估體系。10月14日,2024年全球國家評估能力會議在北京開幕,會議期間召開了中國全會,與會嘉賓就近幾年中國評估體系在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外援助以及脫貧攻堅等領域發揮的積極作用進行了深入討論。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事業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評估,目前,中國已有126個指標提前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占全部指標的55.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在落實聯合國2030議程的實踐中,評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科學的評估可以準確地判斷進展,及時發現問題,不斷完善決策。「目前,落實2030議程到了最後的攻堅階段,中國將繼續分享在評估領域的經驗做法,與其他國家一道,共同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的實現。」隆國強說。
「評估是中國在對外援助領域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手段。與援外發展歷史相比,援外評估工作起步相對較晚,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個案到常態、從單一到全面的探索歷程。」據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劉俊峰介紹, 2017年,援外項目開始全面實行立項前評估、過程監督評估和實施效果後評估。2018年國合署成立後,專設監督評估司,初步構建起中國特色援外評估體系。
「截至目前,對外援助領域已積累開展各類評估數百個,評估工作程序不斷規範。未來,我們希望與各方一道,積極開展援外評估的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構建更加緊密的夥伴關係。」劉俊峰說。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阮健弘介紹了中國在脫貧攻堅中開展農村貧困統計監測的做法與經驗。她表示,農村貧困監測是中國政府統計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的扶貧事業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國家統計局近年不僅通過研究制定農村貧困標準,建立和完善貧困監測體系,開展國家脫貧攻堅普查,為中國政府制定減貧政策、監測減貧成效提供了數據支撐,還利用監測調查數據,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和世界銀行更新國際貧困標準、測算中國及全球貧困發生率等工作提供了統計信息服務。」阮健弘說,「下一步,中國國家統計局將持續健全脫貧監測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加強國內國際合作,深入開展監測評價和分析研究。」
提高評估能力、強化監督問題是落實各項發展改革任務的關鍵一環。對此,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張世昕表示,在20多年的探索實踐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規模評估方面,建立並完善了國家發展規劃評估制度;在政策評估方面,建立了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機制;在重大工程評估方面,建立了重大項目後評價機制等評估機制,對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及有效性、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導向作用具有重要意義。「今後,我們願與各方一同加強評估領域交流合作,共同開展評估理論方法研究和實踐,為提升全球國家評估能力貢獻更多的中國經驗。」張世昕說。
「中國審計機關聚焦經濟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工作,通過全面客觀揭示問題、科學精準提出建議、督促整改完善制度,在監督保障、規範促進和決策參謀環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審計署經濟責任審計司司長崔振龍表示,中國審計機關今後將繼續針對資源環境、防範和化解風險、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領域開展審計評估工作,以審計評估助力國家戰略和政策的落實,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深刻演變,地緣政治風險、貿易摩擦、逆全球化思維等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疊加,對國家評估能力提出新的挑戰。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苟護生表示,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國工程諮詢行業應在諮詢理念、諮詢方法、諮詢手段上不斷創新,積極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提高行業評估能力,共同促進國家評估能力提升。(經濟日報記者 劉暢 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