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3月25日電 3月23日,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九龍鎮印斗村一組,10多輛挖掘機轟隆隆開動。幾天下來,一彎彎「爛泥田」被填得平平整整,一塊約200畝的「大塊頭」漸漸成型,家住這裡的村民翟啟成站在自家院壩里看著整個施工過程。
在山區,一二畝成塊的平地,就是每家每戶最喜歡的「香餑餑」,連片幾十畝的田地,想都沒想過。去年,旺蒼首批開工建設3.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投資6750萬元,涉及5個鄉鎮16個村,讓小田變大田,瘦土變肥田。
「這一彎全是藏水地,一下大雨就遭淹,我有3畝地,每年就只能種一季水稻。」讓翟啟成苦惱的不只「澇」,還有「爛泥田」耕作的不容易,「這麼大的田地,路不通,機器進不來,只能靠人工耕種,特別是一到打穀子的時候,柴油打穀機『轟轟』地響一天,也才打得了1畝水稻,等高標準農田建設好了,以後有了收割機,一天就可打30多畝了。」
「在山區,一個勞動力一年只能種植3畝土地,平原地區,一個勞動力可以種植50畝土地,效率出現這麼大差別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地塊大小,能否實現機械化。」旺蒼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翟啟成家所在的九龍鎮印斗村是項目的第5標段。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土地平整機械開挖1000畝,堡坎砌築10000方,整治山坪塘25座,新建蓄水池57口,新建田間排灌渠道6671米,新建田間道路20084米,地力培肥、綠色防控均已完成物質採購,總體工作進度達52%左右。
「土地平整後,後面還要布置好機耕道,水網、渠網,實現澇能排、旱能灌、農機能通的目標。」旺蒼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
旺蒼縣龍鳳鎮錦旗村是旺蒼龍鳳大米的主要生產區,現在村裡正在建設600畝的高標準農田項目,「以前家家戶戶田小,也沒機耕道,旋耕機還要人抬下去,600畝土地,小旋耕機加耕牛,耕完也要20多天。」錦旗村黨支部書記尹開義說。
零碎分散的田整成了一塊大田,水網、路網、電網逐步建成。項目不斷推進,有力推動了當地糧食生產從小農戶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
看著眼前平整的稻田,尹開義和村裡合作社正在籌備流轉村民土地,讓600畝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田變大了,有了機耕道,到時候大機器能直接進田,600畝土地幾天就能耕完,而且還能實現機收,不用再請人割稻和脫粒。」尹開義說。
據介紹,旺蒼縣將按照「南糧北藥全域果」產業布局,遵循「突出重點、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分期建設」的原則,優先在南部鄉鎮、「兩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同時與鄉村振興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縣內重點規劃有機結合,打造優質高效糧油示範區。(代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0EbEXEBnkjnB-0zZY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