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可以教人談戀愛和保持婚後親密關係嗎?當然可以

2022-04-25     探索歷史的真相

原標題:心理學可以教人談戀愛和保持婚後親密關係嗎?當然可以

不少人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心理學能教會自己如何談戀愛,或者如何發展和保持親密關係。

別說,還真有這麼一本書,叫《親密關係》,裡面就通過科學的心理學實驗和研究方法,解釋了不少和愛情有關的心理機制。

叫《親密關係》的書有好幾版,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親密關係(第3版)》,署名作者有四位:莎倫·布雷姆(心理學博士)、羅蘭·米勒(心理學教授)、丹尼爾·珀爾曼(心理學教授)、蘇珊·坎貝爾(心理學博士)。

這個版本早就停印了,只能買二手,或者在萬能的寶上買影印版。

本書共有五個部分,14個章節:

第一部分:親密關係研究導論。包括「關係的要素、研究方法」兩個章節;第二部分:相識及親密關係的基本過程。包括「吸引、社會認知、交流、相互依賴」四個章節;第三部分:友誼與親密。包括「整個生命過程的友誼、愛情」兩個章節;第四部分:關係問題。包括「壓力與緊張、親密關係中的權力、衝突與暴力」三個章節;第五部分:親密關係的喪失與增進。包括「親密關係的解體與喪失、孤獨、培育親密關係:獲得、保持和修復」三個章節。

這本書有幾個特點:

主要側重於研究親密關係(重點是愛情)的心理機制,被劃在社會心理學的範疇;本書的研究基本都是基於美國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儘管會涉及到白種人、黑人、亞裔、拉丁裔、印第安人等不同種族,但在閱讀時,仍需結合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思辨地看待其中的一些結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普讀物,閱讀起來會有一點點門檻(尤其是研究方法和涉及到實驗與統計分析的部分),不過語言還是比較通俗易懂;書中穿插著不少生動的小例子以及簡易心理量表,都頗具實用性,並能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書中內容及了解自我;對親密關係的產生、發展相關的心理機制說得比較詳實,偏理論研究,當然也有一些例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實用性(比如:和陌生女性搭訕的最好開場白是「你好」,而不是像孔雀開屏一樣講個笑話或者什麼驚人言論);更適用於較普遍較常見的親密關係類型,一些比較特殊的親密關係可能不太適用(當然也會有一定的可參考性);書的價值是通過介紹親密關係的心理機制,讓讀者從心理層面更了解親密關係,進而更可能做出相對較正確的決策,而不是隨便套用幾個研究結果,就來「教你談戀愛」、「戀愛速成」、告訴你「愛情的套路」,如果你只是想當一顆韭菜,那這本書不適合你。

因為書中內容比較多,很難用一篇文章講清楚,之後會考慮出一個系列,專門講這本書,如果你想看,可以留言告訴我。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就簡單地總結引用其中一小部分內容,來安利這本書:

本書的寫作目的比起科學真理來,人們通常更喜歡一些簡單的胡言亂語(比如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因為掌握科學真理需要費一些功夫和周折,但是要知道科學和真理的嚴謹性不是缺點,宣稱自己總是正確的人/讀物更容易犯錯,也更可能是騙子。

性別差異沒那麼大在親密關係的心理機制中,性別的差異並沒有你想像的,或者那些流行言論說的那麼大,男性和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的各種慾望、興趣和需求差別很小,男女根本不是「對立」的性別。

人性影響的結果兩性在繁衍後代上的投入是不同的,在數量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具優勢(假如同是一年內和100個不同的異性發生關係,男性可能最多會是100個孩子的父親,而女性可能只會是一個孩子的母親),但男性要忍受父性的不確定性(除非非常相信伴侶的忠誠,否則不能確定自己是伴侶孩子的父親,而女性則可以確定自己是孩子的母親),因此女性會比男性更為謹慎地選擇伴侶,男性則對婚姻的不忠尤為警覺。

關係的陰暗面親密性存在回報和成本,但人還是會冒險去尋求親密關係,因為人是一種彼此需要的社會性動物。

吸引的要素積極效果是一種回報,這種回報是產生吸引的基礎。越接近(常見面)越容易產生吸引,不過通過接近產生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外表對產生吸引力有很大影響;越相似越有吸引力,互補會偶爾產生吸引力;親密關係中存在「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越受干涉的親密關係越有可能會增加吸引力,不過並不總會發生。

男人女人想要什麼不論男女,都認為熱情善良、性格好及感情得到回應是對朋友或戀人的三個最重要的要求。

人際關係的親密區前胸延伸至1.5英尺(約合0.4572米)處,兩個人如此接近的面對面站著,他們的交往有可能充滿愛意或敵意,越親密的人,物理距離越近。

愛情三元論羅伯特·斯滕伯格認為三塊不同的基石「親密、激情、承諾」能組成不同類型的愛情。三種成分的有或無可以組合成以下幾種類型的愛——無愛、喜歡、迷戀、空愛、浪漫的愛、友伴的愛、虛幻的愛、圓滿的愛。友伴的愛比浪漫的愛更穩定也更持久。

親密關係的壓力與緊張通常有害羞、嫉妒、欺騙和說謊、背叛幾種行為。其中男女兩性在背叛的傾向性上沒有太大差異;年長、受教育程度高、具有宗教信仰的人較少產生背叛行為;不快樂、適應能力差、常懷恨在心、報復心重且多疑的人,更容易頻繁產生背叛行為;在親密和有承諾的關係中,受害者更容易原諒背叛行為。

關於親密關係中的暴力男性更多使用「男性特權、經濟虐待、進行強迫和威脅、恐嚇、感情虐待、孤立、淡化/否認/責備、利用孩子」等暴力手段,女性更可能且頻繁對伴侶進行身體攻擊,儘管效果非常小。

女性不因為伴侶虐待行為離開的原因首先,經濟地位是關鍵因素;其次,對關係的承諾可能會演變成一種束縛;最後,自動將「愛情」作為留下的原因。

培育親密關係主要是獲得、保持和修復三方面,大體就是使用更積極的行為和心態,以及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兩方面,具體內容比較老生常談,就不贅述了。

在當下這個社會思潮普遍浮躁,人們普遍對親密關係既渴望又擔憂的時代,非常推薦閱讀這本書,其中的心理學知識,能給大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幫助和指引。

到這裡,再強調一下關於版本的問題,其他常見的版本還包括:

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親密關係(第5版)》,作者是羅蘭·米勒、丹尼爾·珀爾曼;人民郵電出版社和中國工信出版集團出版的《親密關係(第6版)》、《親密關係(第7版)》,作者都是羅蘭·米勒;英文版《親密關係(第8版)》,作者為羅蘭·米勒,暫時沒有中文版。此外還有另一個作者(克里斯多夫·孟)寫的《親密關係》,我沒看過,所以不做評論。

因為愛情本身是經典且複雜的,時代再怎麼變,擇偶標準再怎麼變,產生愛情的心理機制不會快速發生大幅變化,也不可能被完全以科學來解讀。所以,關於版本方面,我就推薦自己看過的莎倫·布雷姆等人著的《親密關係(第3版)》。

最後,以一句沒什麼詩意的話作為結尾:愛至少要包含四個條件——照顧、責任、了解、尊重。

人生不長,愛一個人就好好愛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034d1d31282498ffac80488e0c519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