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是男旦,但不是娘們!」針對梨園國粹,電影該怎樣抒寫?

2019-07-01     史塔克Sir

公元1790年,為給乾隆皇帝賀壽,閩浙總督武拉納推薦揚州的四大徽班入京為皇帝祝壽演出,這段歷史轟動了整個北京城。從此後,四大徽班紮根到了京城,並在此後的半個世紀,和京城的秦腔,崑劇不斷融合促進,形成了今日的國粹盛景。《進京城》就是對這樣一段歷史故事的精彩展現和演繹。

電影中主要以四大徽班的春台班作為敘事的線索,對唱老爺戲的王潤生和名滿天下的武旦岳九進行成長和抗爭的刻畫,展現了徽班進京的宏偉歷史脈絡,纏綿悠長,極富有歷史檔案色彩。

一,個人命運和歷史潮流之間的互動

「要死也要死到台上......」

電影中對於人物的刻畫是一個亮點,通過對兩個伶人生命經歷的描摹,刻畫了個體命運在歷史潮流中的成長蛻變過程。

富大龍飾演的伶人岳九真實,飽滿,曾經是名滿京城的武旦演員,卻因為同行以「粉戲」致命被構陷而逐出京城,流落到了揚州街頭。然而,在命運的低谷時期,岳九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以高度自律的精神保持原本的藝術水準,比如電影中呈現的「豆子功」。

當春台班的東家獎春突然離世,戲班失去了生存下去的經濟來源時,岳九毫不猶豫的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當援助戲班入京表演,並放下了自己的清高姿態,下跪請求班主允許自己和戲班入京,一雪前恥。

從哪裡摔倒就從哪裡站起來,岳九入京之後,憑藉自己的堅持和舞台功底再度名聲鵲起,即使因為違背官府禁令而身陷囹圄也毫不動搖,最終,多虧有鳳格格的幫助和左右周旋,岳九不僅被釋放出獄,還獲得了為乾隆皇帝表演的寶貴機會。

此時的岳九已經病入膏肓,身體透支嚴重,然而,他卻仍然以迴光返照之力為皇帝奉獻上了一場名動京城的精湛演出。正像他上台前所言,「就要死也要死在台上」。在得到皇帝高度讚揚而御批的那一瞬間,他終於如高僧圓寂一般微笑著離開了這個世界!

另外一個主角是以飾演忠義無雙的關公而著稱的汪潤生,他受制於伶人「下九流」的身份,無法贏取心愛的女子為妻,便橫下心用迷藥將其迷倒然後私奔,最後被官府捉拿。

在他出獄之後得知心愛的女子被其父遠嫁到了安徽,並且已經懷上了自己的孩子,於是他下定決心重返戲台,與此同時,他得到了事業上的貴人鳳格格的指點,最終和岳九完美配合而名聲大噪,也成為了春台班的繼任班主。

對於電影來說,故事中的人物即「個體」,個體的抗爭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這些元素身上所蘊含的突破性力量和元素,則有可能在歷史中演進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成為英雄。

同時,人物的命運都是由歷史結構所塑造的,其抗爭無法突破固有的結構,只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爭取更多的話語空間和能動權力來達到自我意義上的成長。

這樣的表現方式不僅在國內,在國外都是比比可見的,比如《亂世佳人》中的郝思嘉和白瑞德,《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和段小樓。

在創造中不必去苛求歷史人物的完美,因為完美往往意味著不真實,而是要揣摩歷史人物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做出選擇的種種動機,以及這種動機是否與當下的歷史語境相匹配!

在《進京城》中,岳九和汪潤生雖然受制於社會規則的種種局限,即使他們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財富和名望,但是他們始終被看做是「下九流」。

岳九的清高,汪潤生的衝動耿直,都遠不足以成為他們改變命運的資本,但是他們都是具有極高能動性的聰明人,絕不會放棄生命中可能會突破既有結構的任何轉瞬即逝的機會。所以,他們的成功也要歸功於自身在歷史長流中高能動性的契合和匹配作用!

二,符號真實,還原傳奇

「我飾演旦角,但我不是娘們!」

對於歷史題材的電影來講,符號真實一直都是衡量電影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一部電影能否在歷史語境中做到精準,獨到的還原,往往取決於編劇和導演的專業功底。

好的歷史片可以讓觀眾在獲得娛樂體驗的同時感受到較為真實的歷史故事。

從符號層面來看,《進京城》基本確保了自身對於觀眾理解徽班進京這一段歷史的文獻價值,從影片中對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城市風貌,文化風俗,嫁娶禮儀等方面來看,都有較為細膩和精緻的描摹。

以富大龍為主的優秀演員,通過了自身的肢體和語言的精心塑造,為觀眾呈現出了可圈可點,高可信度的歷史人物。比如在戲台上唱旦角的岳九,在言談舉止中也隱隱透露出了對於自身的定位和精神內涵:「我飾演旦角,但是不是一個娘兒們。」

有種冥冥中向梅派致敬之意。雖是男旦,卻是頂天立地的男兒,不自輕自賤,始終保持自己的藝術追求。

看到富大龍演的九爺的角色,相信每個人都會忍不住會拿他和張國榮演的程蝶衣比較,我也一樣,但發現富大龍對於岳九這個角色的塑造完全不輸程蝶衣,儘管程蝶衣是無可挑剔不可替代的存在。

電影所傳遞出來的價值,既有對於舊社會的控訴和無奈,也有對於自身命運的不妥協。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和劇情發展,我們也能夠看到特定歷史時代下人物的掙扎和人性的光輝。在感受娛樂精神的同時增強對於歷史的認知和了解。

三,國粹文化的追根溯源

舉手投足,一顰一笑;癲狂痴醉,傲骨不卑!

電影對於國粹文化的追根溯源,顯現出時代濃厚的烙印和縮影。

「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生旦凈醜末,難學各套路。」作為一部直面京劇起源的影片,獨到的題材加上對於國粹的展現,也能達到和觀眾的共鳴。

在清朝時期,藝人的待遇和地位比較低,不能和正常人結婚的。而如今,藝人卻擁有著全國最大的流量,被眾星捧月一樣。這些都是幾代的藝術家用自己的生命和國粹精神換來的成果。

正如胡玫導演說的,是「他們創造了京劇,創造了我們的國粹藝術,把國粹藝術帶到了全世界。我自費把這個片子拿到洛杉磯去放映,全部都是華人來幫助我們。那邊的票友,一聽說要來一部京劇的電影都很激動,主動地提供場地,非常震驚。」

而在影片的結尾,男主汪潤生的兒子也開始學戲了,而且取名「長庚。用老照片的方式向京劇前輩們致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fm2GwBJleJMoPM8B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