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一個5歲孩子的簡歷刷爆了朋友圈。很多人紛紛感嘆,雖然工作多年了,但是自己的簡歷完全沒有一個5歲的簡歷豐富。
是啊,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就擔心孩子的前途,並著手為孩子的未來做努力。孩子出生之後,父母的生活似乎就已經不是自己的生活了,而是一直不斷地圍繞著孩子轉動。
也就是說,父母全方面地把控好孩子的生活,並且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去生活。表面上看,父母和孩子似乎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實際上,大多數的孩子並沒有達到父母想像中的預期。
原因就是父母是木匠,把孩子當成一塊木頭來雕琢。
正如《園丁與木匠》里提到的:"父母應該要像園丁,不應像木匠。木匠是依照藍圖施工;園丁則不然,園丁負責把植物生長的環境弄好,然後由植物自己去生長。"
父母的育兒陷阱:"木匠式育兒"
何為"木匠式育兒"呢?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園丁與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的作者。
她主張不要"管孩子",而是用一種靈活得多的方式做父母,核心是照顧孩子。事實證明,積極的"養育子女"是一個貶義詞。撫養孩子不像木工活那樣是一項有分寸、追求完美的活動。它更像是一個鬆散的雕塑過程,就像園藝一樣。
來看看我們周圍的一位母親:
這位媽媽早上早早起床,為孩子做好早餐,讓孩子起床吃早餐。然後送孩子去上學,之後自己再匆匆忙忙趕去上班。
晚上下班之後,媽媽要去市場買菜給孩子做早餐,然後回家給孩子做晚餐。吃完,忙完家裡的家務活之後,這位媽媽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周末的時候,這位媽媽還要帶著孩子去上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
相信這是我們身邊很多父母的真實寫照,似乎只有父母圍著孩子轉,孩子才能生活地很好,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結果,父母和孩子付出了很多,父母很辛苦,孩子也很壓抑。
"父母應該要像園丁,不應像木匠。木匠是依照藍圖施工;園丁則不然,園丁負責把植物生長的環境弄好,然後由植物自己去生長。"
我們可以看到園丁和木匠之間的區別:父母是木匠,孩子是木頭,木頭不會說話,木匠也不會照顧木頭的想法,而是完全按照著自己的想法去雕琢木頭,將木頭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去雕琢。也就是說,決定權完全在父母手上。
而園丁則是把孩子當成一棵植株,父母把這顆種子種下,悉心照料種子,等到種子生長發芽之後,父母還是會給孩子澆水施肥,讓孩子感受到陽光,但是更多的,園丁會讓植物自由地發展。
"木匠式育兒"危害:孩子成長受到阻礙
那麼,"木匠式育兒"究竟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危害呢?
1、 思維固化,孩子失去創新能力
"木匠式父母"的一個典型表現便是,一切都為孩子安排好。孩子完全就是
在走父母的"老路"。
這樣一來,孩子也失去了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實際上也就是失去了掌控自己人生的機會。孩子的思維就是父母的思維,而父母的思維也不完全是正確的,孩
思維固化的孩子,容易失去創新能力。在遇到問題時,孩子容易固步自封,也許連問題都解決不了,更別說想出一些別出心裁主意了。
2、 低自尊低興趣,孩子容易處於"恐慌"之中
"木匠式育兒"不僅會給孩子帶來思維固化,還容易造成孩子低自尊低興趣的人格。
由於孩子自身想的東西全都被父母否決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得不到認同,對自己產生懷疑,信心動搖是很正常的事情。
什麼才算是高自尊和低自尊呢?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孩子努力了很久,考試卻考差了,高自尊和低自尊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高自尊的孩子可能會先難過一會兒,然後就會開始糾錯,努力做好,以便下次能夠取得好成績。
而低自尊的孩子則會一直沉浸在考差的陰影中,他會認為自己考差會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比如說,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自己下次就考不好了。
高自尊的孩子學習是為了充實自己,提升自己,而學習成績只是努力學習的附屬品;低自尊的孩子學習只是為了學習成績。帶著不同的心態,學習的效果自然是不同的。
3、 成長空間受限,易處於父母的陰影之中
這個陰影不僅指被父母全面安排好、孩子沒有過多自由的陰影,還指孩子內
心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而產生心情抑鬱、焦慮的陰影。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父母應該是逐漸放手的。若是父母還像孩童時期一般幫助孩子做好一切選擇,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變得叛逆。很多孩子出現青春期叛逆,經常和父母對著干,就是因為他們認為父母管得太多了,而且父母還總把他們當成一個孩子。
孩子不僅成長空間受限,還容易活在父母的陰影中。
"做一個園丁,而不是木匠。"
如何擺脫木匠的身份,成為一個合格的園丁,這裡有幾個建議:
1、 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孩子盡情玩耍
我們都知道,在種子發芽、還沒有能力照顧自己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為孩子
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包括陽光、水分、肥料,園丁還要適時地為園丁修剪枝葉。父母也要為孩子提供一個舒適、自在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
很多父母都會選擇減少孩子玩耍的時間,事實上,研究表明,經常玩耍的孩子可能會更加聰明。
《園丁與木匠》裡面提到:
"混戰遊戲似乎有助動物和兒童與他人互動。探索遊戲幫助動物和孩子們學習事物是如何運作的。假裝玩耍可以幫助孩子們思考各種可能性,理解他人的想法。"
所以,父母應該看到玩耍的正面性,發揮玩耍的最大威力,幫助孩子思考更多的可能性,並且親自去實踐。
2、 教導孩子,幫助孩子掌握簡單的技能
很多父母都是管教孩子,父母不如用"教導"孩子代替"管教"孩子。
《園丁與木匠》里提到:
學齡兒童像年幼的孩子一樣觀察和模仿。但當他們與特別有技能的成年人
在一個反覆試驗的環境中互動時,他們學得特別好。學徒仔細地觀察師父,然後嘗試一種簡化的技巧。它可能是攪拌湯鍋,剪出一個圖案,或粗木工框架。
然後,師父會對徒弟所做的事進行評論(通常是相當批評性的),並讓她再做一遍。隨著每一輪的模仿、練習和批評,學習者變得越來越熟練,處理過程中要求越來越高的部分。
父母可以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技能,父母先在孩子面前示範,讓孩子看一遍過後,自己動手操作。若是孩子遇到一些小小的困難了,父母也不要急著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等待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
在這段時間裡,父母要做的便只是耐心地等待。
3、 培養孩子的正向動機,幫助孩子控制自己
父母與其擔心孩子可能會走歪、誤入歧途,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控制好自己的
人生,教會孩子學會明辨是非,這樣,就算父母不待在孩子身邊了,孩子也能很好地照顧自己。
要想做到這一點,父母首先必須要幫助孩子培養一個正向的動機,這個動機包括了孩子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才是正確的,什麼才是錯誤的。
父母可以適當地為孩子制訂計劃,給予孩子獎勵。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讓孩子進行更多的獨立思考。不要像木匠一樣,更要成為一個園丁,讓孩子更加茁壯地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hs7oG8B8wMrh2Li2Kb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