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湖殘荷半斜陽,一卷詩意濟南

2019-09-25     濟南順子

斜陽平湖殘影,倦荷暮秋余香。

歲月深處細思量,人生何計短長!

來去里飛鳥稀,近遠處寂寥黃。

閒愁攜手白雲去,我隨清輕風悠颺!

————作者於明湖殘荷前有感

常住大明湖水岸的人家,最懂得明湖之殘荷秋意是絕不可錯失的。

滿滿一季的盛夏艷麗光影並清荷幽香足以回饋文人雅士所給予的厚望,但,要情感深沉尚需積澱豐盈的秋再做補充。誠如,關於歲月時光的解讀,不僅僅止於熱烈詳實的直白寫真,還需賦予其高情遠韻的格調。

【與下圖同一個地點,不同季節的風景】

【與上圖同一個地點,不同季節的風景】

【與下圖同一個地點,不同季節的風景】

【與下圖同一個地點,不同季節的風景】

並非所有人都願欣賞秋之絕美。恰恰相反,更多的人發自內心地對秋抱有成見,好似一場冷風下空降的寒秋刻意要將人置於淒楚落寞的境地似地。

這種不滿情緒自古有之,早在《漢樂府·長歌行》里,就有」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的憤然的喟嘆之聲了。

因預設了先入為主的情緒,有些人會畏秋,有些人則拒秋,另有些人又刻意地逢迎,好似那才能體現他孤高文人的境界或情懷。

秋,因其過於深沉厚重反而讓人多少介懷。正如人們面對一位機敏睿智但又過於率真犀利的友人——敢於道義相砥,過失相規——本應親之近之,但一顆柔弱之心會因懼其鋒芒而避之不及。

秋意濟南,有著自己特有的風範。秋之明湖,該屬清高雅靜之范吧。

借清風一雙妙手,將半湖殘荷、半湖斜陽、水裡的漣漪光影及盛夏的倦荷余香一併入畫,這自然天作之絕妙,足以勝過梵谷大師豪情揮灑的得意之作吧!

金黃或各重漸進的黃,是構成秋天的畫圖最為主要的色澤;大明湖面,是斜陽餘暉與一片殘荷的零落方陣交匯交融的奇異幻彩的最恢弘呈現。

濟南的秋天相對算暖和,能讓人長守在湖前並不會生出隨時撤離的念頭。

面對一片時空,唯有在富裕的時間裡用心去體味感悟時,它才會同步產生與你互動的魅力,並且讓你能夠充分感知。

面對大明湖的滿幅秋意,選一靜處,與它知己般地』密談』半天也未嘗不可。

大的概念上講,世界與人本身始終是兩個互動的完整個體。你靜,它隨你靜,你動,它隨你動,你展開思考,它會積極引導你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狀態里。

你凝視水裡霞光,霞光便藉助水面魔術般在你眼前變幻成出繽紛鑽石的模樣;你鏡頭捉水裡月亮,水中月會輕悄地在荷葉空隙間隨意踱著步子與人遊戲,樂此不疲;你富有詩意情懷,臥在湖面的荷枝荷葉最擅長用或凝練或凌亂的筆觸將心思傳達;你若是理性的哲人,那麼,荷堅韌的意志、水不變的法則等諸多論點正靜待你展開一場富有邏輯的思辨。

愛一個人,可以無理由,也可以有千百個理由。

愛大明湖,只因為它是朝夕相伴的大明湖;也因為,它的美與魅用百篇美文、千幅畫作也難以窮盡其傳奇篇章的萬分之一。

月光中的明湖,斜陽彩霞里的明湖,荷花垂柳環抱的明湖,孤寂寒星下的明湖,或當季眼前脫掉艷麗夏裝獨剩滿目蕭條的寥落暮秋之明湖,無論它在什麼境地下,都絕不缺給人以希冀的溫暖之光。

湖畔,素愛與荷為伴的垂柳執意四季常綠,以明心跡;明滅的光影里,偶有新荷清芽跨越季節早早開始了新一輪生機;長亭外,古道邊,常有三五一起圍坐草坪上讀書的少年。夏日裡常頻繁穿梭的畫舫漸少,秋水裡泛舟的遠影尤顯淡然。

幾葉輕舟,輕泊在明凈湖面,人隨平湖靜默。或特意將舟劃至那無從理清頭緒的黃綠相間的倦荷線條里,去與殘荷為伴,趁著此時光線最為柔和,去細細感受那瀟洒了一季的荷,究竟幾分歲月收穫,幾分生命感慨,幾分塵世間的留戀,抑或幾分遺憾……

我靜在湖前已許久,偶爾,一隻飛鳥的孤影迅疾掠過水雲間,旋即無蹤;偶爾,巴掌樣的白楊葉盤旋著投入湖面,不起一絲漣漪。

此時明湖正在夕陽彩霞陪伴下,與一場秋隆重敘話。

我,好想問明湖的荷:生命中是否有不可承受之輕,歲月中,又有哪些可堪承受之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gnNZ20BJleJMoPMCP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