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一部跟拍了9年的紀錄片,道出了無數少女的辛酸淚

2020-09-08   電影雜誌

原標題:豆瓣9.4!一部跟拍了9年的紀錄片,道出了無數少女的辛酸淚

九月,又到了開學的日子了。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順利走入校園,前不久廣州17歲女孩小閒被父母逼婚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

不得不承認的是,的確在很多偏遠地區,應該在校園裡接受教育的孩子被無情地推入了社會。

回憶一下,你身邊的那些早早就不上學的同齡人,是不是一輟學就在家長的安排下結婚生子了呢?

01

在印度,由於女性地位低下,一旦度過了成人禮(十三四歲),女孩們就會被父母強行要求出嫁。

除了重男輕女,印度還有讓人喘不過氣的種姓歧視,而歧視鏈的最底端就是「賤民」。

很多印度電影都對賤民有過描述,他們生活的非常慘,只配做體力勞動,且每人每天的報酬不足2美元。

如果不幸出生在賤民的家庭,而且還是個女孩,那麼你的人生基本就一眼看到底了。

但凡事也有奇蹟發生,在印度有一個叫喬治的美籍商人。

他在了解到印度這些無學可上的孩子之後,傾盡所有創辦了一所私立學校,取名香媞巴旺。

值得一提的是,香媞巴旺是完全公開且免費的,而且只收上不起學的孩子。

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為了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一個家庭只允許送一個孩子進去。

在這樣的背景下,紀錄片《天命之女》攝製組前後共花費9年時間跟蹤拍攝了5個女孩,她們都來自上不起學的家庭,家中都有多個兄弟姊妹。

如果沒有被送進香媞巴旺,solipa應該會在14歲嫁給她的親叔叔。

如果沒有進入香媞巴旺,這個名叫小森的小女孩還在破舊的房間裡,同她的母親一樣靠粘火柴盒來養活自己。

紀錄片所跟蹤拍攝的5個孩子,在進入香媞巴旺之後都獲得了良好的教育。

不僅僅是學到了文化知識那麼簡單,還有平等性,獨立性,自主性,以及對於未來的思考。

她們在畢業之後相繼步入社會,當上了律師、護士,逐步朝著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方向去努力。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依舊破舊的家、還在為擺脫貧苦掙扎的父母、以及已經完全過上另外人生的兄弟姐妹。

看著比自己小的妹妹已經成了幾個孩子的媽,那種無力的感覺,比平行世界還有魔幻。

知識能改變命運,也許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標語,但對於那些渴望上學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接受教育的孩子們來說,是真真切切的演繹。

02

張藝謀拍過一部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講述在西北偏遠地區鄉村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13歲的代課老師魏敏芝為找回失學兒童而奔波努力的故事。

老謀子在上世紀90年代拍攝很多文藝電影,但《一個都不能少》最為特殊。

除了採用了紀錄片的風格,張藝謀更是第一次使用無演員資歷的素人群眾來出演該片。

裡面的孩子們都保留了他們本身的名字,不需要表演,因為電影里所呈現的就是他們每天的生活——

需要省著用的粉筆頭,需要手抄的課本,以及不知道該怎麼進行下去的課程。

魏敏芝是個執拗的小老師,她答應看好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但失學的情況真的太嚴重了。

前一天還在班級上搗亂的孩子,第二天就被送去了縣城打工。

誠然這是根據小說所改編的電影,但《一個都不能少》真正打動人心的是樸實外表下的現實境況。

它太真實了,真實得就像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

儘管我們不願意承認,但在這個學生陸續返校的季節里,依然有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因為各種原因無法走進課堂。

在四川馬邊彝族自治縣,這個名叫立古曲子的女孩已經16歲了,但她才讀小學三年級。

馬邊屬於彝區、山區、深度貧困地區三重疊加地帶,受各種不可控因素影響,偏遠鄉村一些學生到十多歲才從小學一年級重新起步,其中以彝族女孩居多。

因為家庭條件不好,父親患病, 立古曲子直到14歲那年才開始上學。

因為比同班同學的年齡大許多,這讓立古曲子自卑且敏感,要經常面臨其他同學的嘲笑和挖苦。

和立古曲子有著相同遭遇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錯過了最佳入學的年齡,成了實實在在的大齡小學生。

即使後面跟上義務教育的步伐,畢業之後也要20歲了。

考慮到同齡人要麼嫁人要麼外出務工,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即使重返校園,再次輟學的現象可能仍然存在。

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一所專門針對大齡低年級學生的特殊學校——桐華學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正式開辦。

這個學校所接收的學生幾乎全部都是彝族女孩,平均年齡16歲。

由於這些孩子錯失了最佳的入學年齡,老師們必須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

來自清華北大等多所高校的志願者更是不計報酬不遠萬里來到馬邊桐華學校,力爭幫助孩子們實現彎道超車。

她們需要的是一個認識世界的窗口,而打開這個窗口的第一步就是走進課堂。

知識改變命運,學問充實人生。

人家不必論富貴,唯有讀書聲最佳。

如果沒有桐華,他們中的大齡低年級學生或許就同父母的命運一樣,困守在大山里,沿著上輩人的生存軌跡,在貧困的代際傳遞旋渦中沉浮。

03

九九公益日,電影雜誌在行動。

由馬邊彝族自治縣扶貧開發協會牽頭的公益項目「馬邊桐華扶智行動」,著力解決馬邊縣大齡兒童、少年上學晚和厭學輟學等問題。

今年99公益日,電影雜誌成了自媒體合伙人計劃中的一員,在騰訊公益平台上認領了 「馬邊桐華扶智行動」,希望能夠為輟學的彝族孩子們貢獻一份愛心和力量。

這個項目同樣需要您的參與,為孩子們提供重返課堂的機會,點亮他們的夢想。

有了夢想,人生就有了希望。

在最偏僻的彝區、在深度貧困山區,這些曾經只會依從於家支安排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夢想,對未來有了憧憬,這是對中國夢最好的詮釋。

長按,您的小小善意之舉,改變的可能是一個孩子一生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