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主體和規模雙增長,消費金融ABS為何受熱捧?

2024-07-16     國際金融報

時隔兩年多,消費金融ABS再擴容。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近日核准中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信消費金融」)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ABS)資格。這是自2022年4月以,再次有消費金融機構獲得開展ABS的資格。

發行主體擴容的同時,消費金融ABS發行規模也大增。依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銀行/網際網路消費貸款ABS發行規模增長了85%。資產證券化分析網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5家消費金融機構共計發行了7期ABS,合計發行規模達106.76億元。

「消費金融機構通過發行ABS,可以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資產負債結構,降低對短期資金的依賴,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穩定性。」受訪專家指出,更多消費金融機構獲得發行ABS資格並成功發行ABS,標誌著消費金融行業逐步走向成熟化和規範化。

消金機構發行ABS重新開閘

消費金融機構基於實際經營需求和監管要求,一直在積極拓寬融資渠道,目前主要融資方式有股東存款、同業拆借、銀團貸款、自有股本金以及發行金融債和ABS。所謂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ABS),是指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

記者梳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披露的信息獲悉,中信消費金融此次獲批,是時隔兩年多之後,首次有消費金融機構獲得開展ABS的資格。上一家被監管核准開展ABS資格的消費金融機構是北銀消費金融,時間是2022年4月份。

記者注意到,2023年沒有消費金融機構取得開展ABS的資格,而2022年則有多家機構獲批,除北銀消費金融外,還有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湖南長銀五八消費金融。截至目前,已有19家消費金融機構取得發行ABS的資格,其中有13家成功發行了ABS。

按照監管要求,中信消費金融應嚴格遵守《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監督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履行相應信息登記程序,加強風險管理,持續完善信息管理系統,有效防範各類風險。同時,還應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業務開辦過程中的重大事項和風險問題。

博通諮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對記者表示,ABS已成為消費金融公司的重要融資渠道之一,這一方式能夠很好地增強資本金實力,讓消費金融公司能有效擴大消費貸款資金的投放規模,進一步提升公司市場競爭力。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消費金融機構獲得發行ABS資格,反映了監管機構對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的支持和認可,也體現了消費金融機構在業務運營、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實力和穩健性。這些獲得發行ABS資格的消費金融機構將能夠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穩定性。

消費金融ABS發行規模大增

今年以來,多個監管文件中均提到支持拓寬融資渠道,如已正式實施的《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提出要適當拓寬融資渠道,將「資產證券化業務」納入專項業務。《銀團貸款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為商業銀行在銀團貸款領域的創新與合作提供了更為清晰的指引與制度保障。隨著監管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以及消費市場復甦,消費金融公司融資明顯提速。

5月23日,海爾消費金融成功發行總規模為16.5億元的資產支持證券(ABS)。其中,優先A檔發行規模為11.75億元,占比71.21%,票面利率為2.28%;優先B檔發行規模為1.1億元,占比6.67%,票面利率為2.50%。海爾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發行所得資金將主要用於支持海爾消費金融的主營業務發展,包括擴大消費信貸業務規模、提升客戶服務質量,以及推動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

稍早前的3月,中原消費金融成功發行2024年第一期個人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鼎柚2024-1」,發行總規模為16.89億元,其中優先A級12.57億元,占比74.44%,票面利率為2.5%;優先B級0.95億元,占比5.63%,票面利率為2.7%;次級3.37億元,占比19.94%。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行/網際網路消費貸款ABS發行規模增長了85%。資產證券化分析網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中原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南銀消費金融、杭銀消費金融共計發行了7期ABS,合計發行規模達106.76億元。

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對記者分析指出,年內消費金融ABS發行規模增長,主要是因為在當前促消費的大環境下,監管積極鼓勵消費金融公司加大對消費的支持力度,居民消費穩步提升,消費金融行業也在向好。為了應對不斷增長的放款需求,業績回暖的消金機構通過發行ABS來融入低成本、長期限的資金,積極搶占市場,擴大市場占有率。

王鵬預計,後續還將有更多消費金融機構獲批發行ABS資格,並陸續發行相關產品。隨著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和監管政策的支持引導,消費金融行業ABS發行市場將保持活躍態勢。這將有助於推動消費金融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服務。同時,各機構也將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規範性和風險管理能力,以適應市場變化和發展需求。

記者 余繼超

編輯 姚惠

責任編輯 孫霄

—— / 好文推薦 / ——

  • 拜登保「位」戰
  • 金融創新,方向和重點何在
  • 關於「內卷」,比亞迪和吉利再開戰
  • 光伏大利好!「頂層設計」再迎調整
  • 爆火的冰杯,收割了誰?
  • 裁員救不了完美世界
  • 千億新紫光,與過去告別|深度

點亮「在看」,你最好看!(*╯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fbe54a6794c658012449ff86080b7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