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2023-03-28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潮汕民居: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潮汕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據清府縣誌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為壯麗。」「雕樑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夸壯麗,不惜貲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

在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有多種多樣,雖然潮汕地區出現了許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在農村裡,仍然保存著一些傳統的老式民居,而且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動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

「四點金」是潮汕風俗的獨特建築,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而得名。在舊時只有富達的家庭才能建造。「四點金」的建築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點像。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大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去就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間房,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柴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面就是後廳,也稱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各有一個大房,是長輩居住的臥室,如果小輩住進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話說「細仔弟住厝耳」。

「下山虎」的建築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白族「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

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鋪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門之上亦繪有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不同於「門樓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戲劇故事、神話傳說,如「穆桂英挂帥」、「仙姬送子」、「郭子儀得寶」等等,正廳牆上則有一幅長壁畫,多為「十仙賀壽圖」,皆取吉祥之意。還有紅色的檀木,藍色的櫞子(合稱為「紅桁藍桷」),這些豐富多彩的繪畫使得「下山虎」成為一座真正的畫苑,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有無處不在的藝術可欣賞。

「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複雜化。

「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通廊是主人和來訪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廳是平時接待客人用的,而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辦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總的來說,主體建筑前低後高,每進遞增三級石階,這樣便於突出主要廳堂,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前進遮住後進,保證後進的採光。後包是為了保護主體建築和防盜而設。當然,像這樣大規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無緣問津的。

為了保護潮汕建築藝術,為潮汕民居的傳承和發展找到更好的世界。隨著新型建築材料的誕生,潮居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新材料在潮居中的應用,最大限度地豐富了潮居的藝術風格,使原本守舊落俗的潮汕民居煥發出新的風采。例如,潮陽區銅盂鎮陽美村明安里和河溪的耀明書院是最近建造的潮式民居建築。遵循潮居的傳統文化內涵和風格,建設保留原有潮汕風格,增添新情懷,體現潮汕民居文化新千年精神。

潮汕民居是融合了中國南北各地建築文化精髓的藝術精品,千百年來,它見證著潮汕人對故土的依戀,對建造工藝的執著追求,更傳承著潮汕地區的文化基因。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做嶺南文化的傳承者,深入學習嶺南文化,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將其運用在實踐中,深切感受嶺南文化的魅力;熱愛並宣傳嶺南文化,做嶺南文化的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弘揚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e0e0f796c65b53c9c347cd2c12da7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