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到凌晨3點,這些被「盜走」的敦煌瑰寶,塵封800年,美得不像話!

2023-08-21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一口氣看到凌晨3點,這些被「盜走」的敦煌瑰寶,塵封800年,美得不像話!

讓我們暫且將時間倒回公元1900年6月22日。

那一日,在西北邊地敦煌,一個小人物意外敲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歷史之門。

「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

後來在道士王圓籙的墓志銘上,記錄了發現敦煌藏經洞的經過。‍‍‍

王圓籙

難以想像,在莫高窟的一間小小密室里,成捆的經卷、文書、文物,從地面壘到屋頂。

中古時代書寫的手稿,歷時久遠的歷史文獻,西亞和中亞各民族文字的文書,精美絕倫的絹畫......5萬餘件文物,涵蓋了公元4世紀到14世紀長達一千年的文化歷史。

1907年

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拍攝的敦煌藏經洞經洞外觀

此後,一門永久性的學問,靠著這個洞穴正式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

敦煌藏經洞出土經卷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但伴隨著藏經洞的發現,藏經洞這個巨大的寶藏,也成為了中國人永遠的痛。‍‍‍‍‍‍

從1907年開始,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俄國人、美國人相繼來到敦煌,利用各種手段,以低價「購得」了藏經洞裡珍貴的手稿文獻絹畫。‍‍‍‍‍‍‍‍‍

1908年

法國人伯希和在敦煌藏經洞

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是第一個從敦煌帶走大量文物的外國人。

1907年,他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4年,他再一次來到敦煌,再次用很少的錢,換得了5大箱、600多卷經卷......

圖片來源:央視紀錄片《敦煌》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車,又一大車。

今天,敦煌藏經洞4萬多件經書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有1.3萬件。

何其心痛!

‍‍‍‍

敦煌藏經洞出土經卷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在大英博物館,甚至有一個不對外開放的「斯坦因密室」,大量斯坦因從中國運走的文物就在這裡沉寂著

多少人曾跋涉千里,只為一睹敦煌莫高窟千年佛像唇邊微笑。

而那些流失在大洋彼岸的敦煌珍品,卻成為無數人一生無緣得見的遺憾。

金剛力士像‍‍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文殊菩薩像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行道天王像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

為了將這些藏於大洋彼岸的敦煌藝術展示在世人面前,也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有機會觸摸到敦煌藏經洞千年跳動的脈搏。

編者蒙中與馬煒經過繁瑣的申請和審批手續,終於得到大英博物館的授權。

並用了1年的時間,瀏覽,研究,討論,終於從那上萬件作品中,精選了一批繪畫精品,並濃縮成一套#敦煌遺珍系列#,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呈現在讀者面前。‍‍

讀來不禁心酸,但卻無可奈何,

「為了這套書,不知道熬了多少個通宵!」

「對每一個細節都不想敷衍!」

「想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流失海外的珍品。」

而在收到樣書的那一刻,立刻就能感受到那份用心和負責,編輯部的小夥伴不約而同全圍了上來:‍‍‍‍‍‍‍‍‍‍‍‍‍‍‍‍‍‍‍‍‍‍‍‍‍‍‍‍‍

太驚艷!

也太難得了!

那些曠世罕見的千古絕唱,瑰麗萬千的世間神祇......此刻,就靜靜躺在書頁里。

260 x 370mm,超大開本,原色精印,Z大限度保留了原畫的樣貌,分毫畢現。

《敦煌遺珍》與普通書籍對比

一套10冊拿在書里,沉甸甸的分享感十足,堪稱「身邊的博物館」。‍‍‍‍‍‍‍‍

點擊下圖,優先選購

各種佛像、菩薩、佛傳故事、經變、說法圖及幢幡......終得以一窺敦煌遺珍之美。

也將千年前古人的故事和浪漫,娓娓道來。

摩挲著紙頁,就像跌入了一場盛大的時空遊行。

還記得此前去大英博物館參觀的網友分享:

在大英博物館,許多來自中國的文物,共享一個展廳,甚至擠在同一個柜子里,下面的文字介紹也很敷衍,可見描述者並不了解其中精髓。

為了讓讀者能夠對藏經洞的珍品有更深的認識,在這套《敦煌遺珍》里,馬煒老師、蒙中老師還對作品中的形象、風格、繪畫技法等做了詳細的講解。

即使對敦煌,對敦煌藏經洞並不了解的讀者,也能收穫很好的閱讀體驗。

讓我特別驚喜的是,畫冊中還對一些尤其經典的作品進行了局部放大,材質、筆觸均清晰可見,以原色精印的方式呈現,更方便讀者臨摹教學、鑑賞研究。

熾盛光佛及五星圖‍‍

熾盛光佛及五星圖(局部,水星)

熾盛光佛及五星圖(局部,土星)

熾盛光佛及五星圖(局部,金星)

這套重磅打造,彌足珍貴,堪稱「收藏級別」的畫冊,首印便迅速售罄,2022年第二次印刷如今也僅餘240套

在與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進行多次溝通後,出版社的老師終於同意將剩下的240套《敦煌遺珍》(流失海外繪畫珍品)留給我們的讀者。

此前單本50的價格已經足夠超值,但這次我們還為大家爭取到了更多的規格,以及更大的福利:

精選五冊(菩薩1,2,3 | 經變1,2),限時特惠僅售188元!

點擊圖片,即刻購買

全套十冊(菩薩1,2,3 | 經變1,2 | 天王·金剛 |佛·菩薩 |佛傳 |紙本 |紙本·幢幡),驚喜特惠僅售358元。‍

點擊圖片,即刻購買

有了它,就猶如擁有一把通向古人精神世界的鑰匙。

翻開畫冊,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後擁向我們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裡舉行著橫跨千年的遊行。

佛國的世界,世俗的生活,西域王宮的奢華,絲綢商旅的艱辛都一一呈現在了眼前。

‍‍‍‍‍‍‍‍‍

/01/

《敦煌遺珍(菩薩1、2、3)》

敦煌之美,首先是菩薩之美

馮驥才先生曾直言:「敦煌之美,首先是菩薩之美。」

自敦煌初期北魏菩薩健碩挺拔的男身,到隋代前後唇上有髭、體態漸變柔和的亦男亦女,以至唐宋時代演化為女身......

這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也是中國人對外來佛教的成功改造。

由此,畫工們放開燦爛的想像,在敦煌幻化出千姿萬態如花一般的菩薩來。

在藏經洞的繪畫作品中,菩薩畫像便占據半數以上。‍‍‍‍‍‍‍‍‍‍‍‍‍‍‍‍‍

《敦煌遺珍(菩薩1)》收錄的菩薩像大多數取自幢幡的幡身部分;

《敦煌遺珍(菩薩2)》一書大多收入立軸菩薩像;

《敦煌遺珍(菩薩3)》一書除了一件比較特殊的《景教人物圖》,其餘收錄的都是菩薩圖像,並且記錄了人們對地藏的崇信供養。

封存千年,不見陽光,這些絹畫上的菩薩很多仍然色彩如初,衣冠服飾,華美奇妙,浪漫非凡。

通觀敦煌遺畫的菩薩畫像,不僅有本土風格、印度風格,還有吐蕃或是來自中亞的風格。

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相互取鑒,相互融合,構成了菩薩們無上的美與浩瀚般的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王圓籙給斯坦因的破舊絹畫大多是唐代的,是敦煌絹畫中的精髓。

也只有唐朝,駕馭瑰麗的色流,而還能指揮若定。

余秋雨在《莫高窟》里如此寫道:色流猛地一下渦漩卷涌,當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

引路菩薩像‍‍‍

這裡沒有重複,真正的歡樂從不重複。這裡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這裡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捲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

文殊菩薩像

大英博物館曾經展出敦煌遺畫中的部分菩薩畫像,見過的無一不感嘆其神韻,如今能拿在手上近距離觀賞收藏,實在難得!

每一張圖,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

走過千年的歲月,到如今依然是傳世的奇蹟。

/02/

《敦煌遺珍(經變1、2)》

見莊嚴,也見意趣

見宏大,也見精微

經變畫是指依照某部佛經來繪製的繪畫作品,亦稱變或變相。《敦煌遺珍(經變1、2)》收錄了藏經洞裡的部分唐、五代時期的經變畫。

藥師凈土變相圖

這些經變畫多數場面較大,以說法場面為中心,周圍配置華麗的殿堂宮閣、樓台寶池,或者描繪山水風景,經文內容與個人生活經驗、細緻感受相結合。

見莊嚴,也見意趣;見宏大,也見精微。‍‍‍‍

報恩經變相圖

只看這幅《報恩經變相圖》,一幅畫中卻容納了須闍提太子,鹿母本生,善友太子以及惡友太子等故事,並融入了無數建築和紋樣的細節。‍‍‍‍‍‍‍‍‍‍‍‍‍‍‍‍‍‍

難以想像,「爆炸」般的信息量,呈現出來卻是如此和諧的畫面。

報恩經變相圖(局部,凈土上方的建築物)

報恩經變相圖(局部,左外緣所繪的「鹿母本生」部分)

千年前的畫師心懷虔誠,無不用認真的態度去盡力呈現經書故事中的全貌,力圖寄託人們願望,安撫塵世心靈。

而走過千年歲月,這些勾勒賦彩的經變圖仍在釋放強大的生命力。

觀經變相圖斷片·觀世音菩薩三左脅侍(局部)

法華經普門品變相圖(局部,花盆)

透過那一幅幅經變圖。

我們仿佛真實地觸碰到那一個理想的佛教世界,耳邊亦傳來佛號、磬鈸聲、誦經聲、木魚聲、旌旗飄蕩聲、民眾笑語聲......‍

藥師凈土變相圖(局部,右方寶台上的三尊菩薩)

觀經變相圖(局部,迦陵頻伽及孔雀、鸚鵡)

《敦煌遺珍》‍‍

(菩薩1,2,3 | 經變1,2)

精選五冊

限時特惠僅售188元‍‍‍

限量240套‍‍‍‍‍

點擊圖片,即刻購買

此外

我們還為大家帶來全套十冊‍‍‍‍

除了菩薩和經變‍‍‍‍

還收錄了同樣珍貴精彩的

天王·金剛 |佛傳 |佛·菩薩|紙本 |紙本·幢幡

點擊圖片,即刻購買

敦煌遺珍(天王·金剛)

《敦煌遺珍(天王·金剛)》收入了敦煌藏經洞中Z為精彩的幾件天王和金剛作品。

廣目天像

畫中天王金剛幾乎全以武將的形象出現,身披鎧甲,八面威風......形神兼備,氣魄非凡;金剛則多是身軀緊張,肌肉凸起;兩眼怒睜,眉骨突出,微作俯視,畫工利用圓勁流暢的用筆,以及富有立體感的敷色,將金剛威猛憤怒的形象表現無遺。

行道天王圖(局部,毗沙門天)

金剛力士像(局部,金剛力士頭部)

天王·金剛造像的研究價值不僅體現在宗教、繪畫方面,對於今人研究唐代服飾文化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書中收錄了一幅天王斷片,鎧甲的每段甲片設以不同的顏色,腰間的刺繡花紋和邊革的修飾都富麗異常,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天王像斷片

天王像斷片(局部)

敦煌遺珍(佛傳)

《敦煌遺珍(佛傳)》一書中則收錄了敦煌藏經洞中的佛傳故事繪畫精品。

經洞裡發現的這批絲絹畫,多數是晚唐五代時期畫師的作品,被封藏在洞窟中800餘年,不見陽光,今天看去,顏色依然飽滿艷麗,有的甚至鮮艷如初。

佛傳圖·燃燈佛授記,三苦

因為幢幡尺寸的限制,畫面高度多在六七十厘米,寬10至20厘米左,四個場景一組,或者兩條成對,或者數條成套。

將釋加牟尼生平傳說故事用連環畫的形式娓娓道來。

佛傳圖·入胎、籠居

與此同時,這批絹畫還為我們保留下了一些珍貴的唐代風景畫片段。

張彥遠所形容的「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南北朝時期山水畫特徵已經遠去,代之而來的是處處可見的皴法、渲染、設色、點苔等的豐富和完善。

《佛傳圖·苦行、尼連禪河沐浴》這幅畫的背景中,我們甚至能看到在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被稱為「深遠」一類山水畫手法的雛形。

在今天,這批佛傳繪畫對於佛教史、繪畫史以及繪畫創作領域,都有著很高的研究借鑑價值。

佛傳圖·別離、剃髮、苦行

敦煌遺珍(佛·菩薩)

《敦煌遺珍(佛·菩薩)》分為佛畫與菩薩兩部分。

每一張圖都是精品,在其中你能看到不同風格,以及不同技法的發展與融合。‍‍‍‍‍‍‍‍‍‍‍‍‍‍‍‍‍‍‍

其中佛畫中的《樹下說法圖》是敦煌藏經洞中創作年代Z久、保存狀態Z為完好的一件作品。

樹下說法圖

觀作品正中的釋迦牟尼佛,眼神透出無限悲憫。

而不論主尊、脅侍菩薩,還是女供養人的勾勒和敷色都十分細膩,更通過暈染法造就了肌膚的微妙變化。特別是六位比丘弟子的表情刻畫得分外生動。

樹下說法圖(局部,中尊,左脅侍菩薩,比丘)

《釋迦瑞相圖》則帶有濃厚的犍陀羅風格。

衣褶的勾描,起收兩端均為露鋒出筆,沉密而飄逸。寥寥數筆即將人物的體膚之感傳達無遺,不得不令人嘆服——或許就是著名的「曹衣出水」風格之遺法。

釋迦瑞相圖

敦煌遺珍(紙本)

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繪畫中,有一定數量的紙本繪畫,這些畫相對藏經洞的大幅絹畫而言,尺寸較小,但其內容卻是耀眼異常。

觀世音菩薩像

藏經洞的這些紙本畫,兼有皮紙與麻紙兩類。

內容涉及佛教題材和世俗題材,各類佛像、供養人像、佛傳故事、經變畫、藻井......醫書、相書的插圖,動物、山水、花卉......

這其中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是第一次見到。

維摩經變相圖

水月觀音像(局部)

而在這些紙本繪畫中,有一幅紙本白描畫很特殊。‍‍‍‍‍‍‍‍‍‍

畫中高僧跏趺坐在老樹邊的地毯上,樹上掛著革袋、念珠,身前放著雙履,身後放著水瓶。畫中的人物表情安詳沉靜,雙目炯炯,眉目清秀。墨線筆力勁健,瀟洒自在。

雖不具名款,無從考證作者何人,但這幅《高僧圖》無疑是現存唐代白描寫真人物畫中的傑作。

高僧傳

敦煌藏經洞保存下來的這批紙本繪畫,是我國Z早的一批紙本繪畫原跡,在構圖、造型、用線、設色等很多方面,都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那羅廷天像

地藏十王圖卷(局部,十王之一及亡者)

敦煌遺珍(紙本·幢幡)

或許有人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組圖:‍‍

A(正面)B(正面)C(正面)

這是一組解夢圖。

如A正面:此女神名磨藝遮女,夢見牛即此神與小兒患害,祭之吉。‍‍‍‍‍‍‍‍‍‍‍‍‍‍‍‍‍‍‍‍‍‍‍‍

如B正面:此女神名石俱寧。夢見鳥,小兒患利腹病於,即知此神與患,祭之吉。

......

實在是又酷又好玩。

只是讓人遺憾這組藏經洞出土的解夢圖,如今卻遠離故土,被大英博物館所收藏。

A(反面)B(反面)C(反面)

在這本書中還收錄了大量精彩絕倫的幢幡圖案。

幢幡,指的是佛教﹑道教所用的旌旗。一般垂掛在佛寺或道場之前高大的幢竿上。

在這些遺存的幢幡上,你能看到包括畫、染纈、刺繡等在內的多種裝飾工藝。

‍‍‍‍‍‍‍‍‍‍‍幢幡 左:菩薩像;右:金剛力士像

亦能能看到一千多年前東西方文明交融的信息。

觀世音菩薩像幡(部分)

每一本,每一張圖,沒有濫竽充數,沒有遮遮掩掩,歷經數千年的滄海桑田,你將看到敦煌藏經洞鮮活的生命脈動。

單本50元,我們為大家爭取到了Z大福利:精選五冊,僅售188元!

全套十冊,更是直降142元,僅需358元即可收藏!

點擊圖片,即刻購買

手捧畫冊,靜靜抱坐讀到日月無光,人就在書里起伏,掩耳不聽那塵世喧囂,只感受鮮活的歷史與藝術氣息在周遭環繞,實屬這人世間寧靜的享受與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dc9f465c86bc6fe482a5ceb5de284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