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則新聞衝上熱搜。
湖南隆回一教師長期強姦5名女學生,致其中3人患精神疾病。
此外,還利用教師身份猥褻2名幼女,強制猥褻1名未成年少女。
已於12月1日被執行死刑。
犯下如此惡劣的罪行,嚴懲是眾望所歸。
評論區大都拍手稱快。
而每每有類似的案件曝出,大家也必然群情激憤。
畢竟,這些罪犯不僅逾越了法律底線,更突破了人性下限。
但,你能想到嗎?
竟然有一群人,選擇共情強姦犯。
還發明了一個專門關懷、幫助罪犯的組織。
讓罪犯和受害者見面,近距離交流。
而且,得到了官方層面的支持,已經運行多年。
一部新片,就拍出了這一神秘組織。
上映首周,拿下票房冠軍。
自然,爭議也不小。
被罵聖母、太超前、無法接受、令人不適。
但也有人讚賞,稱其是充滿人文關懷的現實主義力作。
今天,就來聊聊這部可能會刷新你的認知的——
《你們所有人的臉》Je verrai toujours vos visages
2013年憑《阿黛爾的生活》爆紅的女演員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飾演本片主角克洛伊。
和新聞中的受害人一樣,她未成年時就遭強暴。
7歲到12歲,一直被同母異父的哥哥性侵。
她默默忍受,沒告訴任何人。
一直到17歲時,她才將一切說了出來。
她選擇報案。
經過審訊,哥哥承認了事實。
最終,哥哥被判強姦罪,服刑三年,然後去別的地方生活。
之後整整12年,他們再沒有見過彼此,她也開始了新生活。
但最近,限制令解除,這意味著,哥哥可以回到他們原本的街區了。
得知此事,克洛伊驚恐萬分,日常出行都有了精神負擔。
會下意識東張西望、快步疾走,唯恐遇到哥哥。
這種情緒完全可以理解。
當年《素媛》原型趙斗淳出獄時,整個韓國都為小女孩提心弔膽。
趙斗淳出獄後居住的地方,和受害者住所不到1公里。
警方24小時實時監控,受害者父親表示寧願貸款讓其搬家。
網友也稱這是「惡魔在身邊」「不定時炸彈」。
然而,電影中,克洛伊的解決方式卻讓人摸不著頭腦。
她雖然擔心偶遇哥哥。
但卻又主動提出,要與哥哥見面。
周圍人都不理解。
尤其是陪伴她多年的男友。
他知道克洛伊的傷口有多深。
克洛伊15歲時為了麻痹自己,去拍了色情片。
那時她精神失常,很是嚇人。
「你知道她花了多長時間才從那裡走出來嗎?
她之所以能走出來是因為她聰明、勇敢。
但她也很脆弱,難道要讓她陷落回去嗎? 」
實際上,克洛伊也不確定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
她說出這個想法後,也陷入了焦慮。
單單想像這件事,都讓她整夜失眠,做出自殘行為。
但,即便如此,卻仍有這樣一群人。
不僅認可她的決定,還無償幫忙。
幫她聯繫罪犯,安排他們面對面溝通。
不單是為了滿足受害者的願望。
他們竟然還共情犯罪者,和克洛伊的哥哥多次見面、聊天后。
還站在哥哥的立場,反過來詢問克洛伊願不願意道歉。
沒有任何利益瓜葛,他們卻不惜傷害受害者,也要站在道德的反面,替強姦犯開脫。
這些人是誰,到底想幹嘛?
這些人,來自官方機構——
一個實踐恢復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組織。
恢復性司法,即通過在犯罪方和受害方之間建立一種對話關係,深層次化解矛盾、修復受損社會關係的一種替代性司法活動。
遵循自願、免費、保密三大原則。
該組織不會從中獲取利益,罪犯也無法因此獲得減刑機會。
重點只有一個:交流。
機構成員中,既有專業律師,也有志願者。
他們都是經過專業培訓後的的職業協調員。
至於具體如何施行。
舉個例子來看,片中,搶劫案的犯罪方和受害方參與恢復性司法。
協調員要做的是,首先,分別和每個人深入交流。
確認自主意願,了解犯罪/受害經過,以及選擇恢復性司法的原因、目的。
不同於律師,協調員不需要說服、引導對方說話,更不需要灌輸觀念,試圖套話。
他們所做的只是不帶評判地傾聽,使對方感覺被接納和尊重。
分別溝通,是為了在受害方和犯罪方之間找到共同的願景。
罪犯和受害者都因為搶劫案的發生,生活一落千丈。
雙方互不理解,但都想好好生活下去。
受害方因為被暴力搶劫的經歷,患上恐慌症、抑鬱症,多年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他們想不通這些人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事,更想不通他們怎麼就不會誠心懺悔。
罪犯也覺得,自己只是搶錢,沒造成任何死傷,為什麼被判這麼久。
而且他已經付出代價了,不理解受害者為什麼還念念不忘,不理解他們「 被困住」的說法。
甚至懷疑是受害者誇大事實,故意讓自己生活不幸,家人遭殃。
之後,協調員就安排雙方面對面交流。
受害人分享自己的經歷。
實際上,他們也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困住。
一個年輕女子,曾做銀行職員時遭到搶劫,被用槍抵在額頭上。
她當時並沒有哭,但之後卻徹底崩潰了。
畏懼出門,恐懼街道和人群,睡覺靠安眠藥,出門靠鎮定劑。
還有一個老奶奶,街上被人搶錢後,總擔心會發生同樣的事。
她7年沒有走出門,在家時也會因為外面的嘈雜聲而不安。
他們得不到理解,身邊很多人不以為然,覺得這不過是搶劫。
罪犯被繩之以法,也完全無法掃除他們心頭的陰霾。
想到他們會出獄,他們會共處一片天空下,只會更加痛苦。
搶劫犯尷尬地表示,沒想過會有這麼嚴重的影響。
他們也坦誠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如何蓄意或者一時起意搶劫。
至於原因,有人將其歸咎於社會。
無外乎沒錢,找不到工作。
被毫不留情地駁斥後,他們也只能沉默。
沉默、逃避有時會引發更激烈的爭執。
對話錯位,情緒大於理智,都是常有的事。
但也有的搶劫犯將這次活動,當作積極的改變。
他們會坦誠自己犯錯後的恐懼悔恨,向受害者道歉。
他們會試圖回答受害者的疑惑,「你們看不到我這麼痛苦嗎?」
表示,「我們看不到受害者,他們不存在。」
他們每次行動時,眼裡只有收銀台或銀行卡,看不到人。
這樣每周三小時,五周一療程的交流,讓他們互相了解了許多。
一個受害者居然對罪犯表達了「感謝」。
她表示,罪犯的話反而讓自己多年以來的負擔卸下來了。
「我看心理醫生三年了,你只用了三小時,就讓我解脫了。」
看到這裡,想必很多人還是無法理解。
認為這太理想主義,而且性侵案的性質是不一樣的。
沒錯。
影片也考慮到了這一層。
性侵案比其他案件棘手得多。
回到克洛伊被性侵的案子上,協調員前期做了更多準備工作,卻始終無法推進。
雙方都無法心平氣和地達成一致的願景。
克洛伊抑鬱症發作,做出自殘行為,不得不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她還提出不合規的要求,想要提前將問題交給哥哥,留給對方準備的餘地。
但哥哥卻不同意,而且哥哥堅持認為自己也是受害者,他沒有強迫過妹妹。
如此來回拉扯,結果也不算成功。
協調員將他們的目標期望縮小,以受害人為重心。
說不上達成和解,僅僅是達成了協議,更具體地劃清了界線。
兩人明確劃分了各自去影院、餐廳和媽媽墓地等常去地點的時間,避免見面。
對此,協調員所能做的只是接受失敗,總結經驗,投入下一個案件。
然而,後來發現,這個算不上成功的嘗試,還是幫助受害者獲得了解脫。
一段時間後,協調員意外收到感謝信。
信中,克洛伊說,短短一次見面,已經幫她合上了往事。
不難看出,影片與時代情緒的格格不入。
涉及很多尖銳、暴力的案件,但拍得十分溫和。
不像當下更流行的「以暴制暴」,而是回歸到道德感化、情感溝通。
鏡頭對哥哥都異常寬容,完全沒拍出一個強姦犯的可惡嘴臉。
那麼,電影拍出恢復性司法,究竟是為了什麼?
鼓勵我們去同情罪犯?
其實並非如此。
而是讓我們看到,罪犯得到懲罰後,受害者的困境還遠遠沒有結束。
很多受害者看似傷口癒合,但內心的刺卻從未被拔除。
他們常常是在假裝正常地生活。
克洛伊就陷入自我懷疑的旋渦。
她會想到兒時哥哥對自己的好,開始懷疑哥哥是否真的有惡意。
她記得曾看到母親和哥哥竊竊私語,懷疑母親一直知曉真相,縱容哥哥。
但時間久了,她也開始懷疑是不是一切只是自己的幻覺。
就像台劇《她和她的她》中。
女主角林晨曦看上去是職場精英,工作中,力爭凡事都做到完美。
但實際上,她始終在逃避、甚至否認多年前被老師性侵的創傷記憶。
也像許多新聞中提到的性侵受害者那樣,飽受精神疾病困擾。
恢復性司法,便試圖幫助受害者驅除心裡的迷霧。
克洛伊之所以獲得了解脫,正是因為親口向哥哥確證後,看清了哥哥的真面目,才更堅定了自己的態度。
才從自我懷疑和自責的內耗里走出來。
而恢復性司法機構更大的存在價值是,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平台。
其實,受害者或其家屬與加害一方見面的情形,並不罕見。
江歌媽媽和劉鑫的每次見面和溝通,都因為後者的態度和情緒問題,反而加劇了事態的惡化。
江歌媽媽和網友都曾表示:如果劉鑫當時能意識到錯誤,真誠道歉,好好對待江歌媽媽,事情不會發展到後來的地步。
恢復性司法機構,則致力於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
協調員會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
比如說,單獨見面時,會提前預警一些令人不快的問題。
協調員之所以站在哥哥的立場詢問她是否能道歉。
也是因為必須確定她對此的態度,如果哥哥當面說出這種話,克洛伊能否經受得住,會不會遭受更大的刺激。
每次見面前,座位的安排,是否需要握手等細節,都經過了細緻考量。
圓桌交流時,要求每個人必須拿著一根木棍才能講話,避免隨意插話的現象。
如果對話陷入死胡同,協調員會一針見血地點出要害。
有了充分的準備後,才有可能產生有效的溝通和理解。
才有了後來調解會一幕,受害人分享自己的痛苦時,罪犯荒誕地說了句:
「 誰對我母親做這種事,我一定會殺了他。」
這一實踐對罪犯的教化,也是在避免他們二次犯罪,讓更多人成為受害者。
實際上,一些法學家就曾提到,在中國,也開始逐步考慮運用恢復性司法。
來源:法治周末
自然,這一司法實踐只是一種理想化的嘗試,目前也仍在試驗完善階段。
像片中所說,它面臨巨大爭議和阻力,具備時代所討厭的一切。
但,打破抽象的人,看見具體的人,仍然是有意義的。
也正因如此,這種努力才顯得可貴。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