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手」還是「吃手指」?背後的原因截然不同,要區別應對

2022-04-15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寶寶「吃手」還是「吃手指」?背後的原因截然不同,要區別應對

前幾天帶娃去朋友家串門,一進門朋友就開始吐槽她家3歲的小公主:

「最近乖乖吃手已經吃到『忘我』了,晚上睡覺時還啃個不停,吃豬蹄都沒這麼香!」

我聽完看了看女孩的小手,發現已經有些脫皮了,朋友對此唉聲嘆氣,很是發愁。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寶寶總喜歡把手放進嘴巴里,小時候還好,只要把手洗乾淨,隨意他怎麼吃。

但等到寶寶逐漸長大,學會「翻箱倒櫃」後,小手經常是髒髒的,吃起來不僅不衛生,還讓人擔心影響牙齒髮育,傷到手指。

對於這個問題,家長們首先要分清:寶寶是「吃手」還是「吃手指」?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反映的孩子的心理需求也不同,需要針對性應對。

寶寶吃手:「口欲期」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寶寶「吃手」是指把手腕、手掌、手指等多個部位,通通塞進嘴裡,是「口欲期」中一種非常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般來說,「口欲期」為寶寶出生後的0-18個月,此時他會專注於嘴裡的事物,不僅是手,拿到任何東西都會塞到嘴裡。

在做四維彩超時,很多寶媽可能會發現這種情況:寶寶居然一直在吮吸自己的小手,看起來十分可愛。

其實,寶寶「吃手」的動作是一種本能,此時他所表達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3種:

1.探索需求

「吃手」是寶寶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通過咬一咬、舔一舔,認知能力可以得到提升,獲得許許多多的新奇體驗,屬於一種探索需求。

2.緩解出牙期的不適感

寶寶處於出牙期時,牙齦會有腫脹感,通過「吃手」可以緩解不適感。

3.需要得到安撫

寶寶在「吃手」時,可以獲得安全感、滿足感,而且因為不會說話,寶寶表達情緒的方式有限,「吃手」是一種需要安撫的表現。

所以綜上所述,處在「口欲期」中的寶寶吃手時,我們不用過度干涉,只需要保持寶寶小手的衛生即可。

當然,萬一寶寶吃手頻率太高,出現了破皮、手指變形的情況,我們還是要適當干預,比如用小零食轉移寶寶注意力,逐漸糾正。

寶寶吃手指:可能產生了依賴性,存在健康隱患

如果寶寶度過口欲期以後,仍然對手「情有獨鍾」,大多會「進化」為咬手指,此時有很大可能已經產生了依賴性,存在著一定的健康隱患。

比如寶寶長期咬手指,手指受到牙齒的壓迫,容易出現蛻皮、腫脹、傷口感染等問題,而且不利於寶寶的牙齒髮育,可能會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甚至使語言能力發育也受到影響。

而且寶寶衛生意識差,吃手指時,容易把細菌病毒帶到肚子裡,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

之所以寶寶會喜歡「咬手指」,所表達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2種:

1.安全感缺失

有些家長對寶寶管教嚴苛,或者家庭環境不太和諧,寶寶感覺壓力大,缺乏安全感時,就會容易通過咬手指來排解負面情緒,安撫自己。

2.養成了不良習慣

還有的寶寶喜歡咬手指,可能是因為家長疏於引導,養成了不良習慣,單純覺得咬手指有趣,一咬就停不下來。

所以當寶寶已經超過2歲,還極其喜歡咬手指的話,我們一定要注意糾正,及時改掉寶寶的壞習慣。

如何糾正寶寶咬手指的習慣?

1.給予更多陪伴

有些寶寶吃手指是因為安全感缺失,我們在糾正寶寶時,應該注意給予其更多陪伴,讓寶寶富有安全感。

比如平時注意對寶寶的態度,下班後陪寶寶度過一段愉快的親子時光,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2.轉移寶寶注意力

很多寶寶咬手指其實都是無意識的行為,我們可以通過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來進行糾正。

比如讓寶寶玩喜歡的玩具,讓寶寶拿磨牙餅乾,和寶寶一起玩遊戲等等,都能轉移其對手指的注意力。

3.進行矯正治療

最後,如果寶寶咬手指的情況比較嚴重,已經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時,我們一定要求助專業的醫生,進行矯正治療,千萬不要貽誤治療時機。

結語:

寶寶「吃手」和「吃手指」多有不同,家長要注意辨別其中的區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糾正寶寶「吃手指」時,切忌態度蠻橫,採用粗暴的方式對待,否則可能會為寶寶留下心理陰影,不利於其健康成長。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喜歡吃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d65052070ab176533d70869720c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