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只是《失控玩家》的一塊遮羞布

2022-04-16     迷影生活

原標題:「元宇宙」只是《失控玩家》的一塊遮羞布

《頭號玩家》裡面的「綠洲」,是電影界第一個正式意義上的元宇宙。

這部史匹柏執導的電影,率先引入了VR技術,超脫出電子遊戲建造的虛擬現實局限。通過電影與生俱來的攝像機視角,徹底突破「第四堵牆」和觀眾的隔閡,打造了一個與現實平行的元宇宙時空。

如果說《頭號玩家》探討的是「電子世界與現實生活交織」所產生的意義(仍然圍繞著元宇宙影響人類生活的可能性進行研究),那麼《失控玩家》則是在元宇宙的外殼下、挖掘人工智慧的倫理地位。它是一部沿用《頭號玩家》外在元素宣揚《西部世界》觀念的電影。

雖然《失控玩家》有著和《頭號玩家》一樣令人目不暇接的IP版權,但在《頭號玩家》中,遊戲畫面令人眼花繚亂的同時,還憑藉宏高主題撐起了「金羊毛」類型的簡單尋寶故事,避免了虛擬世界引發縹緲感問題。

而主要試圖表現超前科技的《失控玩家》,雖然將本質為娛樂的遊戲拔高到了人工智慧倫理問題,但單薄的情節使它無法像美劇《西部世界》娓娓道來其主旨,導致電影陷入情節刺激新奇度不夠、主旨敘述淺薄的局面。

最受關注的《失控玩家》片段,是迪士尼IP版權群英薈萃的鏡頭,而男主「死侍」的熱度甚至比不上一晃而過的「美隊」克里斯·埃文斯,在電影定位和熱點相繼偏離的情況下,「元宇宙」標籤變成了《失控玩家》的科幻保護色。

同樣藉助道具串聯主線的《黑客帝國》,在電話鈴聲中穿梭現實與網絡,在袁和平指導的武打鏡頭中呈現數碼世界的光怪陸離,追尋關於真實與生存的終極問題。

而依靠「眼鏡」在遊戲世界行走的《失控玩家》,沉浸於「元宇宙」的純粹展示,道具淪為現實生活中的VR視鏡,全然忘記表達「眼鏡」連結的元宇宙另一面本質,尤其在結尾得知女主才是作為遊戲NPC男主的自我意識覺醒條件後,道具「眼鏡」徹底跌至華而不實的「展示」位置,寡淡無味、別無新意。

《失控玩家》試圖以大銀幕帶給觀眾VR式的真實體驗感,但這種把電影和電子遊戲功能本末倒置的舉動,毫無疑問大大降低了《失控玩家》作為電影的獨特敘事作用,其中展現的「遊戲世界」又遠達不到《堡壘之夜》等現實遊戲給人的沉浸感層次,流連往返在虛擬花花世界的《失控玩家》,得不償失地縮小了電影整體格局。

而作為保護色的元宇宙標籤,此時此刻也不過成為了譁眾取寵的噱頭,與「綠洲」所呈現的精彩紛呈的元宇宙感官體驗相去甚遠。

元宇宙是什麼?在《頭號玩家》里,它是平行於現實的多次元遊戲世界「綠洲」,在尼爾·史蒂芬森早期科幻小說《雪崩》中,它是「戴上耳機和目鏡,找到連接終端,就能夠以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

總而言之,它必然是一個擁有類似現實文明等級、獨立經濟貨幣系統、隨時隨地可進入的高度多元化、高度沉浸感的數字世界。在這裡,用戶(包括觀眾、讀者)可以體驗極度自由、完全由慾望掌控的生活。

也正因為這種前所未有的沉浸感程度,使得它超越了VR、AR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成為獨立在XR「家族相似」系統之外的概念,儘管這個別具一格的新術語尚無明確的含義界定,但憑它與現實生活深度交織創建出的無數新穎場景,贏得了廣泛討論與關注。

從去年三月元宇宙概念遊戲公司roblox成功上市,到九月份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發布《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以及扎克伯格宣布將把Facebook更名為元宇宙英文單詞的前綴「Meta」,無一不展現出元宇宙的廣闊市場。

《失控玩家》無疑從此市場裡嘗到了甜頭:全球票房破3億美元,豆瓣評分比《速度與激情9》高。在故事與拍攝手法都不夠出彩別致的條件下,靠「元宇宙」的標籤,用一億的成本搏回了兩億的利潤,如願所償地獲得全球目光的同時,暴露出元宇宙市場的無序和瘋狂。

Facebook改名引起熱議的時候,很多網友都在調侃扎克伯格是想蹭「元宇宙」的熱度為臉書洗白,縱使這話很大程度上是在戲謔,然而深究下去也不無道理。

「元宇宙」不僅概念模糊,與其相關的規範也不明確——社會倫理關係、信息監管風險,截至目前,這些問題依舊無規範框架。可是因它鶴立雞群的遊戲吸引力,阻攔不了資本為其撐腰,更無法禁止大眾瘋狂湧向它。

這也是《速度與激情9》同樣具有氣勢磅礴的打鬥場景、還有系列口碑及情懷加持的情況下,卻照舊比不過《失控玩家》的原因。

蓋其無序而自由,以自由滋養放縱,放縱帶來無與倫比的享受,高度真實感的享受。《西部世界》締造的便是這樣一個時空,明知故犯的慾望至上,不屑虛偽掩飾的骯髒危險,撕開秩序後的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

《失控玩家》里的元宇宙也是如此,只是被愛情為主的浪漫主題所遮蔽,它迴避了元宇宙帶來的倫理問題、以可恥的態度化解了人工智慧與人類共存難題,妄想靠全球人類的自我約束實現理想國的建立,完全在使用元宇宙的紅利愚弄觀眾,淪為又一部觀後既忘的爆米花電影,樹立了一個不太有擔當的元宇宙概念電影例子。

當然,就事實看來,擔憂玩家沉淪元宇宙世界而無視現實,稍顯杞人憂天,但不意味著這種危機情況不會發生,正是在元宇宙市場熱度與市場規範完全不相匹配的情況下,才更需要未雨綢繆。顯然我們不能仰仗《失控玩家》那種美好空想,去解決元宇宙可能成為未來精神毒品的問題。

隨著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成熟,元宇宙相關概念的娛樂方式推向大眾,幾乎可以預想其歷史必然性。畢竟當代「元技術」、數字化技術已在短短几十年間顛覆世介面貌若干次。

Vtuber在網紅界掀起的熱潮,未必不是《失控玩家》男主蓋伊與現實的交互映射,雙方都屬於虛擬npc範疇,且在「中之人」(類似於動作捕捉技術中的現實演員、或者說是配音演員)的配合調試下,擁有獨立智能假象的Vtuber更加貼近覺醒自我意識的蓋伊。

尚且還非常依賴工作人員協調的Vtuber行業,都時不時出現負面新聞,何況他們還有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遵行。

元宇宙這個宏大不知邊際的市場,潛在的能力與風險是共存的。從上個世紀「小科學」時代發展到21世紀的「大科學」環境,科學技術接連改變人類社會面貌,人類自身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被認為是高度技術化的對象,眾多現代精神壓力與疾病、莫不是源於身份認同危機,而創造出另一個「美麗新世界」的元宇宙、很難不讓人擔心大眾會把現實與其混淆一體。

《失控玩家》劇情的主要推進動力之一,便是男主覺醒後的真善美行為吸引了現實玩家的關注,雖然表達方式很簡單,但也表達出對玩家耽迷於遊戲暴力的憂愁與反對。

《失控玩家》把「元宇宙」取代現實的幻想寄托在感性召喚上,而在現實生活中,更需要的是能夠激發感性的治理結構。

道德約束是一種規訓,更是人性化後的邏輯法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d46a954f7a87d5c747db14c9efd3f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