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岩茶,一定得用蓋碗、公道杯、品茗杯嗎?去掉公道杯行不行?

2023-07-31     小陳茶事

原標題:泡岩茶,一定得用蓋碗、公道杯、品茗杯嗎?去掉公道杯行不行?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周末朋友圈裡,住在大學城的老朋友曬出圖片稱,家裡的公道杯不巧剛被摔碎了,一時半會也沒法補貨。

於是乎,他在家嘗試了一番泡茶新動作。

一人,一茶,一杯。

泡茶時,照常是用蓋碗沖泡。

只不過,找了個容量稍大的主人杯接茶。

一個蓋碗一個杯子,喝茶過程倒也簡單。

算下來,泡茶之後還能少洗一個公道杯,省事不少。

見狀,想必有不少茶友會狠狠心動。

要不是為了招待客人,只有自己一人喝茶時,大可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出就能喝。

但麻花在這裡想勸大家一句,別隨意模仿,要根據具體情況「悠」著來。

《2》

那位老朋友,當天泡的茶,據說是某款高叢水仙。

條索相對粗壯,剪開泡袋後,裡面也沒有多少碎渣殘渣。

因為干茶條索相對完好,碎茶不多。

所以,將茶湯倒在主人杯之後,才不影響暢快喝茶。

不然遇上那種偏碎的足火岩茶,泡茶之後,茶水裡混著一定碎茶。

這麼碎的茶,實在沒法入口。

加上公道杯的話,情況還稍微好一些。

至少,經過公杯多轉了一手後,茶湯當中的少量碎茶能自動靜置沉澱。

最後公道杯分茶,將茶湯倒入小茶杯,才不至於讓碎茶一併流出。

按這樣做,比用茶濾省事多了。

畢竟,茶濾的濾網細密,不便清洗,容易藏污納垢。

平時閒置在桌上的茶濾,時間一久,表面是一層污漬。

過濾使用過後,茶濾底部濕漉漉的。

要額外再配套一個架子再放在桌子上,十分麻煩。

《3》

不過,提到泡茶不用公道杯,也有不少茶友想到潮汕地區的特色泡法。

泡茶之前,找一個儲水式的茶盤。

茶盤之上,擺放若干茶杯(一般是三個),外加一個主泡茶器。

蓋碗泡岩茶、單叢等烏龍茶,選擇直接出湯。

往蓋碗內沖入沸水,達到適合水位線高度,立馬合上蓋子。

將茶湯均勻分布在三個茶杯內,按「關公巡城」的操作,輪流巡一遍,確保每杯茶分到的茶水數量相對一致。

按這種特色泡茶法,的確沒有公道杯的用武之地。

但對大多數潮汕之外的地區,這種地方特色做法不流行。

同時,也比較難推廣。

因為,這比起直接將茶湯倒進公道杯,技巧性難度增加了不少。

均勻巡視出湯期間,耗時更長。

萬一動作稍慢,沸水散發出來的熱量快速蔓延,從蓋碗的碗身,逐漸波及到碗口邊沿。

拿著蓋碗的手,肯定會被殃及池魚,從而感到燙。

手一燙,很多人立馬淡定不下來,達不到老茶客口中所謂「燙習慣就好」的境界。

手腳忙亂,無所適從狀態下,難以談及優雅泡茶,順利出湯。

最後,再給大家補充一個細節。

潮汕地方的出湯方式,哪怕將這套泡茶功夫完整練到家後,「巡城」出湯期間,免不了會灑出個別茶水。

茶水順著茶盤上的孔隙,自動留到下方的儲水區間,這雖然不會弄濕茶席,將茶桌弄得亂糟糟,但大家要算一筆經濟帳。

如果是平時喝普通口糧茶,這些出湯期間灑落在外的部分茶水,浪費了也就罷了。

如果是按泡賣就要大幾百的高端岩茶,諸如牛欄坑肉桂,或者核心正岩原料定製成的私人茶。

這樣的好茶每次沖泡出湯,假設都灑出了少量茶水。

積少成多,連續多次沖泡下來,累計的消耗浪費可不小!

由於這種潮汕地帶的特色泡茶手法,不是人人都能駕馭。

對絕大多數普通茶友來說,日常使用蓋碗泡茶時,還是搭配上公道杯更穩當。

《4》

公道杯作為蓋碗泡岩茶的黃金拍檔,能發揮不少用處。

譬如,沉澱碎茶。

岩茶在高溫焙火期間,每焙一次火,難免會產生一定碎茶損耗。

從武夷山茶農朋友那,得到一個大致比例。

焙一斤茶,碎掉半兩的情況再正常不過。

蓋碗泡岩茶,將茶湯倒出公道杯後,哪怕沒有過濾,碎茶細屑也會自動沉底。

分茶時先客後主,先給客人倒茶,再分給自己一小杯後,剩餘在杯底帶有個別碎屑的底湯舍掉也不可惜。

譬如,觀察湯色。

泡岩茶時,日常出鏡率最高的公道杯,是玻璃材質的。

玻璃器皿,風格百搭,價位還相對親民。

開始泡茶前,用納米擦將玻璃公道杯,里里外外擦乾淨,讓其呈現出高度透亮的狀態。

溫杯潔器後,正式泡茶,將茶湯沖入公道杯內。

舉起玻璃公杯,迎著光看去,湯色深淺、茶水通透程度等信息,能直白展現。

這些年在武夷山,見過不少人在做茶時,「做熟不做生」。

但背後的做青發酵尺度要合理把握,不然,做青過熟,會導致湯色發紅。

這種「紅湯化」的岩茶,意味著發酵度過高,內部含有較多茶紅素等物質。

比對武夷岩茶的半發酵制茶範圍,已經嚴重脫節。

泡茶試喝時,通過及時觀察湯色,才能得到預警。

以免得將做青不當,已經「紅茶化」的問題岩茶喝下去。

譬如,留還魂湯。

喝茶時留還魂湯,是岩茶圈內的特色做法。

背後的做法倒也簡單,常規留還魂湯的做法,是第一衝茶湯泡出來後,先不分茶,專門留下來。

另外再備一個公道杯,照常泡茶。

等這泡茶喝完,茶味徹底泡淡,再回過頭喝頭道茶。

已經涼透的還魂湯,雖然茶水當中有不少芳香物,飄散到空氣中。

但伴隨著降溫,茶水內部的游離狀物質,不斷凝聚。

類似冬天煮了一鍋魚湯,涼透之後,湯麵會出現一層凝脂那樣。

喝過茶味已經徹底淡下去的茶水,再重現回到起點,感受這泡岩茶一開始的醇厚稠滑度。

這種對比反差萌,很有趣。

同時,也能更有利判斷這泡岩茶的湯感厚度起伏變化。

《5》

之前的文章里,介紹過一個概念。

名曰,掛杯香。

其實,品茶與品酒的掛杯香、掛壁香、杯壁香等,都是近義詞。

優質好岩茶,茶湯當中,香氣與茶味交融為一體。

茶水之中,藏有不少落水香。

倒出茶湯後,茶水流經的地方,處處能留香。

喝光了一杯茶,公道杯內壁,能附著絲絲縷縷茶香。

將小茶杯內的茶湯,分兩三口慢慢細品結束,瓷質杯壁表面也會留香。

越好的茶,落水香越充足,杯壁留香越持久。

這時也有茶友順勢提出,不用公道杯的話,茶水直接分進主人杯里,減少了一個環節,流入茶杯內的落水香、掛杯香還能更多一些。

這的確有幾分道理,但從掛杯香的濃郁程度看,用或者不用公道杯,其實影響不了大局。

關鍵是選對茶,選對內在芳香物質充沛,落水香馥郁的好岩茶。

同時,還要用沸騰的滾燙熱水沖泡,讓高溫去激發茶香。

雙管齊下,才是震盪激發出完美掛杯香的要點。

將掛杯香的「蛋糕」做大,也就無所謂,公道杯分茶時分流出去的少量杯壁香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d38c2712289410de13c3b34acc6ad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