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熊貓保護60年的世界貢獻

2023-11-23     大邑檢察

原標題:中國大熊貓保護60年的世界貢獻

11月17日,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在成都揭牌。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是在整合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兩家科研機構資源基礎上,聚集全國大熊貓科研優秀團隊,打造的大熊貓科研合作交流世界級平台。

我國歷來十分重視大熊貓保護。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建設於1963年啟動,20世紀80年代成功開展遷地保護、90年代實施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程,及至2021年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中國大熊貓保護事業走過非凡的60年。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已從「瀕危」降至「易危」,大熊貓保護提供的經驗,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的大熊貓們(黃山 攝)

遷地保護,創建本底資源開展保護研究

1953年,我國就開始在動物園開展大熊貓的人工飼養,然而圈養大熊貓的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存活難等問題無法突破。直到1995年,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破解圈養大熊貓「三難」密碼後,大熊貓人工繁育技術得以長足發展,大熊貓的遷地保護體系逐漸成熟。

「圈養大熊貓為我國開展大熊貓一系列延伸性科學研究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本底,除了保存種源功能外,也為國際交流合作、野化放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具有反哺野生種群的能力。」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繁育專家魏榮平介紹。

隨著大熊貓人工繁育、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等體系逐步構建,我國圈養大熊貓從最初的10隻發展壯大到目前的670餘只,已擁有一個健康有活力、遺傳結構合理的大熊貓圈養種群,基本實現了該種群的自我維持和可持續發展。這為世界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提供了可借鑑的「中國經驗」。

中國依託圈養大熊貓開展了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現已與奧地利、日本、馬來西亞、韓國、俄羅斯和卡達等國家動物園建立起科研文化交流通道。搭建了全球最大的大熊貓科研合作平台,科研合作成效顯著。打造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世界展示窗口,提高公眾保護意識,推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與全球共享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

在一節探秘國寶的「青團」科普教育課上,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從大熊貓糞便中獲取重要信息。這讓孩子們既科學地認識了大熊貓,又生動地理解了大熊貓保護研究工作的意義所在。

依託圈養大熊貓科研開展的大熊貓科普教育宣傳已成為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重要職能之一。大熊貓志願宣講團成員周強說:「作為大熊貓科研工作者,論文不只寫在實驗室里,還要寫在大地上,寫進人們的心裡、思想認同里。」讓全社會都科學、正確認識和保護國寶大熊貓,不僅是一種心愿,更是一種使命。

目前,我國建成了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為主體的圈養大熊貓種群繁育發展體系,並藉助分子遺傳學技術和國際先進的譜系管理理念,合理安排繁殖計劃,推動種群單位間的基因交流,種群發展的重點從單純的數量增長向提高遺傳質量轉變。

2016年1月11日,野化培訓大熊貓母子迎來初冬時節的第一場雪 (何勝山 攝)

野化放歸,貢獻遺傳多樣性復壯野外種群

1997年,在首次圈養大熊貓回歸野外可行性研討會上,一大批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討論交流。「放歸,是復壯和重建野生種群的一種重要手段,這對受威脅和瀕臨滅絕物種有重大意義。」「把圈養大熊貓放歸到野外,能很好補充野外種群數量,增加種群遺傳多樣性,復壯野生大熊貓種群是大熊貓人工繁育的最終目標。」野化放歸作為大熊貓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成為廣泛共識。

2003年,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率先在全球範圍內啟動了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2010年,隨著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穩定增長,大熊貓野化放歸迎來了最佳重啟時機。「母獸帶仔」新野化培訓方法取得重大突破,中心在臥龍核桃坪建立首個野化培訓基地。

「讓有野外和育幼經驗的母獸在自然環境下產仔,讓放歸個體跟隨母親成長,習得野外生存技能,整個過程減少人為干預和影響,保持幼仔的野性。」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野化放歸項目執行負責人吳代福說,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培訓,能讓野化個體在艱苦的野外環境條件下存活下來。

身著偽裝服的工作人員將完成野化培訓的大熊貓寶寶裝入特製的運送背筐中 (邱宇 攝)

經過兩年的培訓,2012年10月,全球首隻在臥龍野化培訓場出生的熊貓寶寶——雄性大熊貓「淘淘」,植入身份識別晶片,攜帶GPS頸圈等裝備,被放歸到種群密度極低的四川省石棉縣栗子坪,奔向野外獨自求生。「淘淘」成為第一隻通過「母獸帶仔」方法成功野化放歸併存活的圈養大熊貓,這一步對於中國大熊貓保護具有里程碑意義。

考慮到雌性大熊貓是潛在的繁殖資源,更容易被野生種群接受,此後的放歸都以雌性為主,2013—2015年,大熊貓「張想」「雪雪」「華姣」陸續被放歸。2016年,我國首次同時放歸「華妍」「張夢」兩隻雌性大熊貓。隨著項目逐步開展,大熊貓野化和放歸關鍵技術體系逐漸形成,放歸工作從栗子坪所在的小相嶺山系擴大到岷山山系。2018年,大熊貓「琴心」「小核桃」被放歸至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近20年來,我國已建立起完善的大熊貓野化培訓技術體系和放歸監測技術體系。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共有11隻圈養大熊貓經野化培訓後被放歸野外,其中9隻存活,實現了大熊貓放歸史上的重大突破。

大邑風光 (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國家公園,更完整保護生態系統

從青藏高原東緣沿橫斷山往北,延展到秦嶺,這塊狹長的區域是野生大熊貓最後的原始家園。在這片區域,我國陸續建成了67個大熊貓保護區,形成了大保護網絡。得以保存的原始森林,庇護了包括大熊貓在內的8000餘種珍稀野生動植物。

雖然大熊貓保護在過去數十年間成效顯著,但棲息地碎片狀導致種群間的「孤島化」,仍是野生大熊貓生存面臨的嚴峻考驗。大熊貓國家公園為大熊貓及其傘護物種,打造了一個完整、連續、廣闊的家園,這為破解野生大熊貓的生存危機提供了新機遇。

納入國家公園保護的1340隻野生大熊貓,占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總數的71.89%。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監測隊員楊文剛、曾永兵在牛頭山開展野外調查時,一天之內目擊3隻野生大熊貓。「兩個偶遇大熊貓的地方相距約1000米,前後不到3個小時。」楊文剛說。這是當地野外偶遇大熊貓頻率最高、數量最多的一次記錄。

不僅是臥龍,在雅安片區,「村民偶遇大熊貓半夜出山」「遊客偶遇野生大熊貓上樹」「村民在自家玉米地偶遇野生大熊貓」「野生大熊貓做客村民院子」等新聞頻上熱搜。唐家河片區的巡護員們在發情季追蹤大熊貓,曾連續兩天拍攝到野生大熊貓求偶畫面。從2021年首次記錄,至今他們已拍攝到6次大熊貓發情求偶畫面。

「我們在一些區域開展了大熊貓DNA個體識別,結果表明,各區域的個體數量都有增加。隨著增加個體逐漸擴散,使得野生大熊貓活動範圍發生擴展,這也是可遇見率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大熊貓重點區域監測報告顯示,近幾年,野生大熊貓數量增加,同域物種遇見率增長明顯,國家公園區域內生態保護向好。

為修復大熊貓破碎的家園,提高局域種群的穩定遺傳多樣性,降低微小種群滅絕風險,大熊貓國家公園規劃建設大熊貓走廊帶,即在涉及野生大熊貓局域種群之間聯繫的關鍵地帶設置走廊帶,讓相互隔離的小種群可以「自由串門」。國家公園中的紅外相機監測體系與自然保護地網絡,為大熊貓走廊帶建設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撐。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已完成9條大熊貓走廊帶和7處野生動物通道建設,恢復植被128.5平方千米,為大熊貓相互隔離的小種群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復壯野生大熊貓種群到實現生態系統整體保護,保護大熊貓的意義早已不止於保護大熊貓本身。從簡單保護到研究性保護,從保護管理到生態系統治理,大熊貓保護見證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界貢獻。

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微信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cad4c9b76dc7024c8df9b2983edcd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