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存款利率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作者:今綸
日本的存款利率有多低呢?我問了一下在日本的朋友薛老師,他發給我幾張截圖,利率基本都是0.002%,你有100萬日元(約等於5.12萬元人民幣),存50年定期也是這個利率,50年的利息收入大概剛好買一碗拉麵。
在日本的薛老師發的截圖
想想看,某人20歲的時候存了100萬日元,70歲的時候取出來一看,利息是一碗拉麵的費用,那種悲憤與感傷,在白髮與疾病的雙重打擊下是多麼具有諷刺意味。
日本的存款利率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還不是自己作的,其實就是活該。
2023年4月9日,植田和男正式擔任日本央行行長,為期5年。
他也沒打算改變目前的寬鬆政策:植田和男呼籲人們對寬鬆政策要有耐心,日本央行將基準利率維持在歷史低點-0.1%,並維持十年期日債收益率目標區間上限為0.5%。
17位經濟學家的預測中值顯示,日本經濟在2023年前三個月的年化增長率可能為0.7%,而這已經是自2022年4月至6月4.7%的增速以來的最快增速。
面對此情此景,你是央行行長,你也不敢動基準利率。
日本的低利率和那場驚心動魄的股市、樓市雙崩潰有關,從那之後日本人就慫了。
當然,隨著歷史的進程推進,老年人相對富裕,年輕人相對貧困,消費乏力,上升空間沒有,年功序列制、教育的過度內卷又消滅了年輕人生娃的興趣。
於是,我們就看著日本的人口一天天少下去,存款利息也上不來,存一億日元(大約等於512萬元人民幣)一年的利息才200日元(即102元人民幣)。
我們來講講那場股市、樓市雙崩潰。
1985年,這是日本歷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簽訂著名的「廣場協議」。
簽訂「廣場協議」的五國財長
必須要說明的是,不是美國強迫日本簽的,而是五國一致同意的。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
當時的日本政府還把這個當政績來宣傳,自廣場協議簽訂後的幾年,日元平均每年升值5%以上,樓市、股市輪番上漲。
而且日本的製造業在當時確實相當不錯,老闆們有錢了,中產們有錢了,都陸續衝進股市、樓市,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
日本以出口、投資主導型為經濟增長的手段,日本製造享譽全球,索尼、豐田、松下等一大批的跨國公司,用它們的貿易和製造業占領了美國。
日經指數在5年內飆升超過150%,且於1989年年底超過38000點,達到當時的歷史最高值。很多日本人認為:加槓桿炒股才是「聰明人」,只知道上班、創業的都是傻瓜。
銀行為房地產業提供天量融資和擔保,日本的住宅價格指數一路飆升,停不下來。
80年代日本街頭
當時的日本人有多瘋狂?
銀行的信貸員為了拿到業績冠軍,在客戶貸款買了第一套房之後,第二天就用第一套房做抵押再貸第二套,銀行監管基本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真是熟悉的味道。
炒外匯是很多日本企業的標準操作,甚至專門成立了外匯部。
三菱收購美國的洛克菲勒大廈、索尼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東京銀行收購美國聯合銀行,一時之間,美國企業似乎大潰敗了,日本企業無往不勝。
美媒關於三菱收購勒克菲勒大廈的報道
所以,美國人當時站在東京街頭,看著那些燈紅酒綠會有點疑惑:到底誰是戰敗國?
炫富以及其他各種炫耀都是必須的,普通工薪階層下班之後吃最貴的神戶牛排,穿昂貴的定製西裝,買豪車,日本女人在法國掃貨奢侈品,日本男人在泰國享受高爾夫。
日本街頭搶著打車的人群
但大棒已經舉起來了,一切馬上會破碎,這個大棒的舉起者不是別人,是日本央行。
通脹的苗頭出現後,日本央行開始逐漸加息,利率從2.5%拉升到6%,而且同年巴塞爾協議生效,銀行信貸規模迅速收縮。
大藏省又於1990年3月宣布將實行土地融資總量限制,其實就是樓市調控,房地產業一下就被打趴下了。
這一切都和別人無關,都是日本人自己作的,吃不了那個搖頭丸,非要吃,終於把自己搖趴下了。
被打趴下的日本有多慘?
講一個故事以及一些事實、數據:
三菱公司有一位高工,他的女兒大學畢業到一家公司任職,她參與了公司的一樁地產生意,這位女孩單提成就得了二百萬美元。這讓女孩的父親羨慕不已,父親說,他給公司設計過飛機發動機,屬於高薪階層,但他一輩子都沒有賺到一百萬美元。
女孩把自己分得的二百萬美元投資買了房子,趕上了樓市崩盤,不僅把本錢賠進去,還倒欠了一大筆。
地價狂跌,房價狂跌。
1991年,日本政府推出了一項綜合政策,引入了地價稅,實際上直到1992年4月才正式開始徵收地價稅。
這等於對房地產持續捅刀子,失血過多的結果是:房地產企業和銀行雙雙倒下。
從1994年到1995年,東京協和信用社、木津信用社以及兵庫銀行等金融機構倒下,1995年8月初,日本最龐大的信貸聯盟——宇宙信用合作社轟然倒塌。
日本人對房地產的信仰從此崩塌。誰買房子誰傻,誰炒房誰傻。
然而這還沒完,因為消費不振、銀行信貸緊縮,大規模的企業破產潮開始激盪開來。
到1997年,日本破產企業數量激增至16464家,其中很多是上市公司。
至於股市更是哀鴻遍野,1990年10月,日經指數較1989年同期重挫13000點,一年後再度劇跌6000點,股市泡沫宣告土崩瓦解。
失業、違約、跳樓、斷供、破產……是那個時代的日本主旋律。
日本自殺人數最嚴重的一次激增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與樓市、股市的雙重崩潰有很大的關係。
日本從此經歷了「失落的二十年」,日本人和日本企業都開始過起了相對謹慎、低調、節儉的日子,因為被打臉實在打得太疼了,也沒人再說「買下整個美國」,幾年之間,從豪華奔放的格調轉向歲月靜好。
企業不想負債,個人不想負債,大家都在去槓桿。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在《大衰退——宏觀經濟學的聖杯》一書中,對此有一個很獨到的分析。這個分析的核心概念就是:資產負債表衰退。
人不想奮鬥了,資產負債表當然也就不想擴張了。
錢往哪裡去?不去樓市,不去股市,只想去銀行存起來,穩穩的,這才是歲月靜好。
再狂的樓市炒家、股市股神,只要沒錢了,負債了,崩盤了,就老實了。
日本總務省公開數據顯示,在2020年4月到8月之間,日本民眾的人均儲蓄達收入的44%,與2019年同期的33%相比上漲了11%。
這也和日本的人口結構、財富分配有關係,日本是一個老齡化社會。
老年人群成年於日本發展黃金期,在年功序列制下老年人掌握更多社會財富。終生僱傭制下,處於權力中心的老年人群擁有更多的時間及儲蓄專注於個人資產配置。
老年群體成為居民權益類理財的主力軍,帳戶資金占比 55%。
可是老年人的消費力不算高,既不買房也不買車,更不用養孩子。
年輕人處於社會底層,沒有什麼機會。
學生面對競爭激烈的環境,被要求競爭以獲得最高的分數。日本教育體制注重的是紀律性和記憶性的訓練,而不是鼓勵創意和思考能力的培養。日本教育體系通常講求一視同仁,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和多元性。
這實際上摧毀了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日經中文網的消息,2022年,日本的自殺人數再次上升,引起了廣泛關注。2022年日本女性自殺人數達到7135人,比上年增加67人,連續3年增加。自殺者總數為21881人,比上年增加874人。而令人擔憂的是,小學及初高中生自殺人數為514人,創歷史新高。
圖源:NHK
疲軟的消費,躺平的青年,與日俱增的老齡化,保守的企業精神,引發了持續的經濟衰退。
日本央行選擇降息,並通過9次下調貼現率使其於1995年年底降至歷史新低的0.5%,後來甚至直接把基準利率維持在歷史低點-0.1%,當然,實際操作過程中,銀行還是會給一點利息,比如0.002%。
但是,信心已經完全喪失,絕大部分日本企業、日本人開始隨波逐流,利率多低,也沒人想創業,只想混日子或者宅在家。
凱恩斯曾提出一個流動性陷阱的概念: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鬆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國民手中的錢袋就像是一個能夠吸收任何物質的「黑洞」一樣,把貨幣都無情地吞噬掉了,由此產生了一個貨幣需求無限大的「流動性陷阱」。
日本一度深陷這個「黑洞」中,現在情況略有改善。
日本政府沒辦法,只好親自上陣撒錢搞建設:
自1992年起至少8次實施以公共投資為核心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但你投你的,企業都不跟,繼續歲月靜好,加之日元升值降低了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宏觀經濟始終波瀾不驚。
財政擴張非但未能刺激經濟觸底反彈,反而導致政府債台高築、赤字增長。
日本人現在很難被忽悠去投資、創業,大家已經習慣了存錢、上班。
自1994年至2020年,日本居民現金與存款的配置比例穩定維持在50%以上,在50%-55%的區間浮動,居民資產配置十分保守。
即使100萬存50年,利息只夠吃一碗拉麵,日本人也表示可以接受。
日本近期將發行2.5萬億日元五年期國債券,你知道利率是多少?票面利率僅為0.1%,簡直是喪心病狂!
日本人的麻煩事兒還沒完,首先是收入持續降低:
日本厚生勞動省3月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受通脹高企影響,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1月日本實際工資收入同比下降4.1%,連續10個月同比下降。
圖源:彭博社
再就是人口越來越少:
4月12日,日本總務省發布報告稱,截至2022年10月1日,日本人口總數跌破1.25億人,連續12年下降。
如果不計在日本居住的外國人,日本國民人數更是創下1950年有記錄以來最大跌幅。同時,新生兒人數124年來首次跌破80萬,並且連續16年低於死亡人數。
人一旦沒有奮發圖強的勁頭,說啥都是白搭。
日本未來會怎麼樣?歷史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