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藝術家劉雨岑:前半生愛情事業雙豐收,後半生理想未成先殞命

2023-11-18     阿斗愛

原標題:陶瓷藝術家劉雨岑:前半生愛情事業雙豐收,後半生理想未成先殞命

「南枝如雪馥雄關,又在先生筆底看。何止珠山留勁腕,早傳春色滿人間。」

這是著名戲劇大師田漢對劉雨岑陶瓷藝術的讚賞之詞,那麼這個劉雨岑是誰呢?他為何能得到田漢的認同呢?

劉雨岑,安徽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人,珠山八友瓷板畫大師之一,中國陶瓷美術大師,世代居住於江西省鄱陽縣。

前面提到的珠山八友是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一批活躍於景德鎮的瓷板畫藝術家,他們在御窯廠停燒後,以「月圓會」為活動組織形式,以瓷會友,定期進行技藝切磋及信息交流,逐漸形成一個自覺的藝術團體。

雖然叫「珠山八友」,其成員卻為十人,他們分別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田鶴仙、徐仲南。

其中劉雨岑以花鳥畫聞世,在吸收惲南田、任伯年「沒骨畫」技法基礎上而創「水點桃花法」,劉雨岑的花鳥畫多用於茶盞、瓷盤、花瓶等生活用品的裝飾,從屬性、附庸性非常明顯,而其「水點桃花」的創作卻簡化了工藝手續,利於傳播與學習。

也正因為劉雨岑的花鳥畫別具一格,還有實用性的審美,他的畫作往往有雅俗共賞的特性。

一個時代之所以有值得人們懷念的地方,那一定是有一個記錄時代的人,瓷器也一樣,它把屬於那個時代的美,展現在潔白瑩玉般的瓷身之上,或如雨過天晴般的明麗,或如竹幽水靜般的清雅,無論怎樣,那些過往留下的藝術之美,都在有形無形中影響著一個時代。

那些把美都鐫刻在瓷器身上的大師們,也用屬於他們的方式,把歲月化成藝術,把它們都熬成靜態的圖畫,等待有人在靜謐的生活中,還能感受那些曾經的美好。

一、劉雨岑其人

劉雨岑祖籍安徽省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甘棠鎮大橋劉村),出生於江西省鄱陽縣。

如果不是因為戰亂,他應該還生活在太平縣,他會在那裡安靜的生活與成長,可是在那個亂世之中,所有人能想的,不是歲月靜好,而是如何能活得下去。

清末,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太平軍揭竿而起,清政府出動兵力與其激戰,而那場戰爭也蔓延到了安徽。

張養浩曾寫過一首小令,叫《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首元曲小令很直白的反映出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傷痛。

戰爭也給劉雨岑的家族帶來了動盪,他的祖父輩從安徽省太平縣逃難到江西,其父劉海清就出生在鄱陽,是一個以打造銅器為生的銅匠。

在鄱陽,年幼的劉雨岑愉快的行走在那裡的大街小巷,那時的童年是美好的,他會經常去一家裱畫店玩耍,他喜歡那些充滿色彩感的畫作,也正是從那時起,一顆種子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他要把那些鮮活的生命全部銘刻下來,讓人大家都能感受到繪畫帶來的審美樂趣。

理想與信念在劉雨岑心中激盪,他要把這一切變成現實,於是他就拜了鄱陽知名畫家潘勾宇(一說為潘陶宇)為師。

畫畫也與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只有懂得了知識,懂得了歷史,懂得了繪畫技巧,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畫家,才能給畫作賦予生動的靈魂,深諳其中道理的劉雨岑也沒有荒廢學習知識文化,他還在私塾進修了幾年。

1918年,他考入饒州江西省立甲種工業窯業學校(該校非江西籍人不收)。

劉雨岑非常擅長陶瓷粉彩花鳥,早年受華喦的影響,中年深得任伯年、新羅山人的繪畫藝術精髓,逐形成清新雅麗的繪畫風格。

大師之所以會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在兼容並包之後,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

二、事業與愛情齊頭並進

劉雨岑的事業與愛情可以說是齊頭並進,熱愛繪畫的他,在1921年畢業後,並沒有離開學校,而是繼續和師傅潘勾宇先生學習,他總認為自己還欠缺了很多,所以他留在了老師身邊,他這種孜孜不倦追求極致的思想,也給他後來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人們常常說,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對於普通人來說,踏實前行,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常難得的,而劉雨岑就是那個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人。

後來,劉雨岑去往了景德鎮,就是那個漫洇著靈氣的地方,讓他40餘年的陶瓷藝術生涯充滿了傳奇,在那裡他遇到了一生的摯愛,陶瓷世家朱受之的女兒朱秋霞。

都說優秀的人會與優秀人的相遇,這句話一點不假,劉雨岑與朱秋霞就用現實印證了這句話。

朱秋霞自幼從父學畫瓷像,與劉雨岑相愛後,更是把兩人的優勢結合在了一起,她在劉雨岑的指導下改畫了花鳥走獸等瓷藝作品。

劉雨岑實在是太過優秀了,以至於景德鎮繪瓷大家王琦都對這個年輕人誇讚不已,之後更是收他做了乾兒子。

建國後,劉雨岑更是將自己平生所學傾囊相授於徒弟,他的弟子王恩懷、徐亞鳳、詹鐵成等,大多數都成為了景德鎮陶瓷藝術領域中出類拔萃的人才。

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劉雨岑,也許不會想到前半生的順遂,卻無法掩蓋下半生的悲涼,命運這個淘氣的孩子,總會埋伏在某個地方,猛的蹦出來,給人一個惡作劇般的鬼臉。

三、悲涼的下半程

在時代洪流面前,普通人的命運只能隨波逐流,劉雨岑也是如此。

劉雨岑以畫花鳥著稱,不局限於專畫某物,畫路較廣,存世之作較多,在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他的畫作還是偏向於傳統風格,兼工帶寫,註定從生活體驗中觀察花鳥魚蟲的習性,力求精緻與生活相結合。

到中年時,劉雨岑的畫風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寫意性開始強烈起來,構圖簡潔,設色清雅。

20世紀的50年代到60年代,是劉雨岑藝術作品的高峰期,特別是1959年,一批具有精湛技藝,以及愛國主義情懷的藝術家,奉獻了一批「獻禮瓷」,這中間以劉雨岑的「水點桃花」裝飾新技法最為新穎脫俗。

在那次獻禮瓷活動中,劉雨岑創作的「水點桃花」《黃雀》獲得了薄胎瓷瓶甲等獎,1959年9月,金秋的風微暖,劉雨岑獲得了「陶瓷美術家」的稱號。

如果日子就這樣過去,也許劉雨岑還會有更多的理想要去實現,他說,他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活到77歲,或者再多活一點年紀,能為社會多做一點貢獻。

可是,在那場特殊的運動中,劉雨岑未及留下什麼,便離開了人世,享年65歲。

劉雨岑在繼承前人的技法上,又獨樹一幟的創造了自己的風格,把美與詩意都留在了瓷器之上,雖然他的心愿並沒有達成,可是他留下的藝術卻永生於人間。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除,逆風解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bd8cfa354de20002ac852293968a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