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多次踏上這塊土地,去探尋古村的歷史遺蹟。這是一個沉睡在耒陽西鄉山野中數百年的世外桃源,舂陵江從村前緩緩流過,沒有人知道它究竟繞了幾個灣,偶爾河水喧譁的映著兩岸景色。整條河流清澈透底,咋看似乎無色,而周圍的山水呈現濃厚綠色,遠處古老的村莊一片黛瓦白牆,它們融合在一起,比任何畫家調的色彩都和諧生動,這個古老村莊就是仁義鎮的小沖灣。
小沖灣所在的仁義鎮,從前叫羅渡鎮,這個鄉鎮歷來處於「三鄉四縣」的交界地帶,地形南北狹長,面積約97平方公里。村內原住民均為謝氏後裔,謝氏家譜里記載,其先祖自宋代晚期由江西南昌遷入該地建宅立村,聚族而居,後經明、清、民國時期逐步發展而形成目前的古村規模。古村後側有鳳凰山、觀音嶺環抱,前側舂陵河常流、河水清澈,一派安逸的田園風光,如今謝氏子孫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七百多年。
羅渡古村現存傳統建築多為清代中晚期遺存,宋朝時謝致遠先生攜家落戶於此,耒陽謝氏以「寶樹第」為總堂號。據村內老人介紹,耒陽地區其他的謝氏均是從羅渡小沖灣分支而搬遷的。經過數百年的建設,謝姓後裔又各設門號,依次修建「東山世家」、「藍田第」、「江左名家」、「鳳毛第」、「謨經公祠」、「槐蔭第」、「德隆蔭遠」等一批傳統建築。
舊時小沖灣的交通頗為不便,主要依靠舂陵水船運,自古以來羅渡船運站是舂陵水上最大的一處碼頭,在明清時期就是常寧、衡南、耒陽、安仁的貨物集散地。那個時候羅渡碼頭河街兩旁的古商鋪,分布有票號、藥鋪、肉鋪、煙店、雜貨鋪、綢緞莊等等,幾乎包容了當時商業的所有行當,逢圩旺季時運送貨物船隻多達百餘艘,我們沿著河岸尋找,還能見到七、八處古碼頭遺址,當地流傳的「橋對橋、庵對庵」之處就是與對面常寧縣白沙鎮相對望的碼頭,可見當時羅渡碼頭呈現鄉村商貿一派昌盛繁華。
《耒陽縣誌》記載:「羅渡鎮,在縣西南五十里,舊有巡司。」「國朝康熙二十八年,始立羅渡鎮大禾灘二水潭,設巡船查舟楫」。《一統志》也記有:耒陽有羅渡巡檢司。據史載,舊時清代耒陽唯一的巡檢司就設在羅渡鎮,配置有弓兵數名,巡船數艘,用於保護過往商旅的安全及緝捕盜賊。村內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還能指出當年的巡檢司遺址,頗有意思的是,這些老人們很多不識字,可是當我問起巡檢司在哪兒,他們都能帶我們去到那個地方,並遠遠地指給我們看。由此可見,清代耒陽羅渡鎮設置巡檢司,說明這裡自古就是耒陽通往常寧、永興的關津、要衝之處。直到今天,羅渡碼頭經過維修後,仍在使用,依然是當地村民們往返常寧白沙鎮最短最便利的主要通道。
尋訪小沖灣,翻開謝氏家譜,不得不提一個人,這個古老村落曾出了一門父子三進士,這就是明代監察史謝文祥及其兩個兒子創造的奇蹟。《衡州府志》記載:明成化初年,謝文祥由進士授翰林,任「刑科給事中」(明代官職,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並監察六部,糾彈官吏),後升監察御史。明成化丁未(1487年)其長子謝諮升重慶府同知。明弘治十六年五月,其三子謝訥封刑科左給事中。在科舉時代,「一門三進士」即視為殊,何況還出現父子同任監察史,不得不說創造了奇蹟。
謝文祥對修建牌坊情有獨鍾,據史可查,與他有關聯的牌坊已知5處。他的一生中,曾先後與胡文壁、謝咨修建了「澄清坊」(位於耒陽古城原按察司行署左側);與舉人謝文善修建「雙鳳坊」(位於原縣南正街);與謝咨、胡文壁、伍先凖建立「進士坊」,後只存凖坊;與謝必賢、謝咨、謝訥建立「奕世科名坊」(位於原縣南)。嘉靖壬子(1522年),郡守蔡汝楠命邑令馬宣為謝文祥修建了「湖南柱史坊」(原南正街東側)。
謝文祥一生剛正耿直,秉性敢言,政績斐然。他和羅倫、莊旭三人,「性皆骨鯁」,這三位「硬骨頭」的朝廷官員,世號「三剛」。由於身為監察御史,謝文祥在任期間曾彈劾不少官員,也得罪了不少人。因此,後來遭到貶謫,降為南陵縣縣丞。文祥赴南陵任時,朝廷中的羅倫、陳獻章、李東陽等政界名流,皆贈詩慰勉。劉大夏《贈御史謝元吉謫南陵》詩云:「莫道此行身便了、百年事業待重來」,陳獻章《寄南陵丞謝文祥》詩云:「湖南柱史不可當、八尺長軀滿面霜」。謝文祥在三十七歲時,以疾告休,一如既往,保持剛正而返鄉,歸隱山林。雖然這些早已載入史冊,遙遠而又模糊,可是我們堅信,在羅渡的山山嶺嶺上,都曾留下他堅實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