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燃小城,一碗面就上頭了

2022-05-18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中國最燃小城,一碗面就上頭了

中國地理太奇妙了,攤開地圖你會發現,凡是出名酒的地方,必有大江大河。之前小編說過瀘州,很多粉絲就反饋了,提到四川最有酒香味的,怎麼能不提宜賓呢?

的確如此,這座「萬里長江第一城」,是不得不提的白酒發源地,早在4000年前就開啟了白酒釀造史,被譽為「酒都」。它最大的招牌當屬獨一無二的巨型酒樽雕塑。

「酒都」宜賓。

深入這座城,你會發現這裡除了酒香古樸醇厚,仿佛置身中國武俠江湖,不僅能吃到燃到發燙的燃面,還有最燃的哪吒民俗文化和竹海,說它是四川最燃的小城,也不為過。

燃到發燙的宜賓燃面。

川酒甲天下,好酒在宜賓

人們常說「佳釀之地必有名泉」,在中國白酒版圖上,因不同的地域環境延伸出不同風味的產區。不同於黃河名酒帶的古樸雅致和赤水河名酒帶的醬香,長江上游呈現出一幅屬於川派的濃郁的窖香畫風。

攤開地圖,你會發現宜賓這座城,天生就是酒釀造而成的

位於四川盆地南端,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匯流於此,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冬峰,從源頭到四川宜賓的長江,在每段都有不同的稱呼,也就過了宜賓才開始叫長江,於是這座城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美稱

宜賓位於三江口,是長江的起點。

早期形態的陶杯酒具遺址的出土,宣告著宜賓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釀酒史。

先秦時期的宜賓先民早掌握了人工釀造技術,據《華陽國志》記載,僰人性情溫和,習仁道,勤勞、聰明,善事農牧,尤為善種水稻、荔枝、姜、蒟、豆之類的作物,為釀酒提供了條件。明代《本草綱目》中記載:早在「秦、蜀有咂嘛酒,用稻、麥、黍、秫藥曲、小罌封釀而成,以筒吸飲。」

四川宜賓市李莊鎮的小白酒作坊。

在宜賓,流傳著「有錢打清酒吃」「茅草房酒肉香」的民諺,足以體現宜賓飲酒風氣崇尚實際且地氣。在市區可以觀賞有600年歷史的五糧液酒廠明代老窖,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發酵窖池。

在眾多酒文化相關的名勝古蹟當中,最有趣味的莫過於一座九曲流杯池。這是黃庭堅謫居宜賓(古稱戎州)期間,仿王羲之《蘭亭集序》「流觴曲水」意境,繼而鑿石引水為池,作為古時文人雅士齊聚題詠之地。

「王公權家荔支綠,廖致平家綠荔支。試傾一杯重碧色,快剝千顆輕紅肌……」黃庭堅留下了這句千古讚頌,還與300年前杜甫《宴戎州楊使君東樓東樓詩》里的「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名句作了回應。

宜賓九曲流杯池。

在宜賓江北的舊州坎上,這裡曾是歷史上唐宋時期戎州的州府,江邊唐代大佛陀石刻和宋代所建的戎州古塔至今可見。

時過境遷,這裡成了五糧液十里酒城,第一眼就能見到一座巨型「酒樽」雕塑矗立於此。立柱和基座呈方形,與酒樽相映,寓意「天圓地方」,古風古韻的酒聖山、酒都劇場、酒都路等匠心獨具的園林景觀,早已將這裡打造成「花園工廠」。

五糧液十里酒城。

如今五糧液早已成了宜賓酒的招牌,也是中國白酒的佼佼者。但很多人不知道它已走過 3000 多年的歷史長河。從古老的僰人的「蒟醬酒」,到唐宋時代的「荔枝綠」「姚子雪曲」,從明清時代的「雜糧酒」到今天的五糧液,它越陳越香。

空氣中瀰漫著陣陣醉人的酒香,要是這些詩人穿越到現代的宜賓,或許會驚嘆宜賓酒的滄桑巨變和酒文化的源遠流長。

四川最燃的美食,都在這裡了

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出了成都,你會發現哪哪都超級好吃。的確,四川不單有成都,要說起美食,似乎每一座小城都是能打的:樂山、自貢、瀘州……

當然也包括宜賓。宜賓最為人熟知的招牌,就是宜賓燃面了。對宜賓來說,燃面就是他們的魂,去年宜賓成立的「宜賓燃面學院」就曾掀起了一波熱潮。

燃面乍一看並不打眼,以水葉子面為主料,亮點在於配料豐富:碎米芽菜、小磨麻油、辣椒、花椒、蔥花、芝麻、花生碎、核桃碎等。

宜賓人的浪漫,就是吃一碗燃面。

之所以叫燃面,據說就是因為面重油無水,舊時還有人將麵條放在油燈當燈芯,引火即燃,更有意思的說法是,重辣的燃面,吃起來好像有一團火在嘴裡燃燒。

相比起重慶小面和武漢熱乾麵,宜賓燃面顯然低調很多。

但它們都有共通之處,都處在水陸交匯之地,由於這些地方碼頭多勞力工人多,碼頭繁忙且工作強度大,沿河船夫、碼頭工人都需要大量碳水和油脂來補充能量,獨特的碼頭文化才孕育出如此又燃又有勁道的面

燃面重油無湯水,辣到你就像口中有一團火在燃燒。

宜賓人最地道的早餐搭配,或許就是一碗燃面,外加一個蒸蛋和一杯黑豆漿。宜賓人可不管燃面能不能走出宜賓,他們只知道「吃過宜賓面,天下再無面」,這裡的面不只燃面,花樣實在太多了,還有姜鴨、泡椒雞雜、燉雞、口蘑、生椒牛肉等干拌面,各色紅湯、白湯麵也應有盡有。

燃面除了全素的,你還可以加葷或者加湯。燃的不僅是面,還能燃抄手、燃粉……

川菜是出了名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宜賓和自貢都是屬於川菜里的小河菜幫,菜式風格講究鮮香麻辣,喜歡爆炒,小吃種類更是豐富,咸甜酸辣口味一應俱全,風味極其濃郁。

宜賓除了燃面的第二大招牌,或許就是李莊白肉

李莊有三白——「白酒、白糕、白肉」,數李莊白肉最考驗刀工,三分肥七分瘦,切成巴掌大小,如紙片般又薄又透亮的白肉,配上蒜泥醬簡直一絕,再小酌一杯白酒,燃到喉嚨發燙。

薄如紙片的李莊白肉,蘸蒜泥辣椒醬最佳。

要是覺得還燃得不過癮,到了夜幕降臨,就該宜賓的把把燒登場了,一把一把的燒烤將宜賓的煙火氣點燃,把把燒雖然起源於雲南水富,但臨近的宜賓也極為流行。

四川人好串串,在宜賓不僅有串串香,還多了一種叫點點香的,這些疊詞看起來萌萌的,但哪個不是入口就燃的厲害傢伙。

宜賓把把燒,人間煙火味來了。

被宜賓美味燃到發燙之後,何不再來碗葡萄井涼糕?一冷一熱、一辣一甜那才是消暑的人間絕配。

一口古老的葡萄井,浸泡在井水裡,再磨成米漿熬煮過的乳白色涼糕,加了一勺紅糖,入口嫩滑綿密,滿滿的古早味大概就是這般。

古早味濃厚的葡萄井涼糕。

宜賓人的江湖,就是燃

相比起樂山的巴適和自貢的奇特,宜賓在四川的城市裡除了白酒,似乎缺了點讓人記住的標籤。但小編想說,當你真正踏足這座城市,你會發現這座城自帶一種江湖的俠氣,再深入一點了解,就會被宜賓古老的精氣神給點燃

宜賓地處雲貴川三省交界,高原與平原結合,靠山得形,依水得勢,三江匯流、四通八達的水陸要衝讓它成了成都的南線門戶。

它是秦「五尺道」、漢「南夷道」的起點,也是唐宋時代從蜀西南通往吐蕃而達天竺的起點,是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譽。

宜賓城中江景。

由於自古居於巴蜀、滇、夜郎等部族王國往返要塞之地,它也是繼省會成都之後,率先得到國家承認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長江上游開發得最早的地區之一。在這裡你總能感覺到僰鄉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和滇文化的過渡和交融,孕育了眾多獨特的神話傳說。

宜賓最燃的神話標籤,當屬「哪吒之鄉」。哪吒的祖地說法很多,但宜賓是較廣為流傳的。

據說哪吒神話始於公元前11世紀,正是古僰先民助周滅商、封侯立國的時代,像哪吒「蓄劉海、著荷衣」的形象正是古僰兒童的模樣,宜賓古稱僰道,僰道產銀,民間喜歡戴銀飾,尤其像哪吒佩戴的銀圈飾物。

傳說中哪吒出世的陳塘關、鬧海的九灣河、脫胎換骨的五蓮池,以及騎龍坳、龍腦橋等仙蹤勝跡都能在如今的宜賓城周邊尋得,全國唯一一座哪吒行宮就坐落在宜賓的翠屏山,依山而建,藏於一片樹林裡,它成了很多人到宜賓的必經之地。

全國唯一的哪吒行宮就在宜賓。

同樣位於翠屏區,古香古色的「萬里長江第一鎮」李莊古鎮朝長江而建,這裡明清古建築群的規模堪稱一絕。

要知道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就是在李莊伏案寫作,造就了名作《中國建築史》,想必是李莊古鎮角落裡,精巧的樑柱結構的旋螺殿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的靈感。

李莊古鎮。

《臥虎藏龍》竹海里俠客刀劍飄逸的場面,讓人記住了安吉大竹海。但很多人不知道,電影的取景地還有宜賓的蜀南竹海

7萬畝的竹子林,400多種竹子品種堪稱浩瀚,尤其在山頂的龍吟寺、觀海台還能俯瞰連綿的竹林雲海。漫步在竹林間又是另一種體驗,密密麻麻的竹林包裹著你,偶爾的清風撫耳、清脆的鳥語啼鳴,仿佛讓人置身於古老江湖之中。

宜賓的蜀南竹海和茶鄉。

蜀南的全竹宴又將人拉回人間煙火。黃庭堅的《苦筍賦》道盡了他對宜賓竹筍的喜愛,文人墨客最是喜歡這般高雅風骨的竹之味。而宜賓人早已將竹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層面,茶館裡的竹桌、竹靠椅和竹板凳隨意擺放,來一杯壩壩茶,才是宜賓人的天地。

愛酒的宜賓人怎麼能放過巴適的茶館。茶酒和竹相伴,俠氣飄飄、燃勁十足的江湖片,才是打開宜賓的最佳姿勢

宜賓人的俠氣江湖,就是一茶一酒一人生。

你對宜賓有什麼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