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杭州茶空間,感受《夢華錄》神仙姐姐的茶藝美學

2022-06-25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探訪杭州茶空間,感受《夢華錄》神仙姐姐的茶藝美學

《夢華錄》讓千年前的茶樓魁娘,劉亦菲飾演的趙盼兒一騎絕塵。

杭州是目前國內茶的宋韻文化最顯著的地方,這次我們探訪杭城茶空間。

《夢華錄》錢塘

英國上世紀著名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會生活在中國的宋代」。

知道這句話的時候,我莫名有了品位上的優越感,竟然想一塊去了呀!那些通宵追《夢華錄》的,也疑似擁有「智者同款」願望。

《夢華錄》趙氏茶坊

我身邊的古美術收藏家兼設計者寂萊,以及「宋朝通」凈慈寺方丈戒清法師說,不必麻煩,多去杭州茶空間就行。

任何美好,都自有安排,就像一部渾然天成的劇。我在杭州,就這樣依照他們的指引,去了不少茶館,在香茗中穿越了一番!

圖源:《夢華錄》

吳自牧在《夢梁錄》里提到「焚香、掛畫、點茶、插花」四般閒事,「點茶」是和琴棋書畫並列的,現在看來是雅致得不落凡塵。

這個步驟由茶童和茶仆完成,和現代喝茶不同,我們往往覺得主人親自泡茶才顯尊貴。

趙盼兒點茶

我看熱播電視劇《夢華錄》時,是對著宋徽宗寫的「點茶」步驟看的,「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

高手「點茶」,為一決高下,就有「鬥茶」,聽起來像現在的茶藝師的技術比武。宋時可美多了!

趙盼兒鬥茶

劉亦菲這哪是在「拂茶」,簡直是在彈古琴,纖纖玉手柔中有剛,特別是「鬥茶」這一段,「如酵櫱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這哪是鬥茶,簡直是鬥法。

那拂弦法,我不禁想起小時候看《六指琴魔》,第一次覺得林青霞「東方不敗」這個角色美得不可方物,她撥古琴時,空氣中的塵埃也鳳舞九天,弦中似乎蘊藏萬物能量。

圖源:《夢華錄》

關於點茶器皿,當然也可以「斗」,蔡襄《茶錄》上說「茶色白宜黑盞。」

宋徽宗自己「鬥茶」就用建盞。寂萊說,據記載建盞被僧人修行時拿來「觀想宇宙」。我在他幫著設計了展覽圖錄的凈慈寺辦的「宋代僧家展覽」《慧日峯下》終於看到那件傳說中的「天目曜變茶碗」殘件,目前已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殘片。

「天目曜變茶碗」殘片

蘇東坡當年那一句「忽驚午盞兔毫斑」,是贈南屏老謙的,也開啟了凈慈寺與文豪的千年茶緣。我聽戒清法師聊宋代點茶,才知道「兔毫斑」茶碗原來真的存在。

自然燒制過程中,無數纖瘦釉滴流淌成「兔毫」,大地色與星辰色之間泛出白,當我意識到時,一剎那被光影流動的美感動。

藍釉更如極夜星塵,能望見生命。

「兔毫斑」茶碗

戒清法師說宋代點茶也並非都用黑釉盞,范仲淹一句「碧玉甌中翠濤起」,說的就是龍泉青瓷和新茶末的美。

他並說「茶道」其實屬於日本,受中國茶文化影響,由日本僧人村田珠光和千利休奠基,我們叫「茶法」更合適。

藍釉

現在「鬥茶」還能在日本正式場合出現,時空穿梭後,讓我們腦補千年。那畫面又把我們拉回「德藝雙馨」的唐朝老茶客那,他們稱「鬥茶」叫「茗戰」。開場前茶師會特別注重水質和茶器具。

日本舊時鬥茶會的形式其實主要模仿自中國禪院茶禮,會場叫做「吃茶亭」,陳設是以安排名貴唐物為時尚。高級茶客們以競猜茶產地和品種為樂,之後再設酒宴。

圖源:《夢華錄》

眾所周知,《大觀茶論》的作者宋徽宗是一位被國事耽誤了的藝術家,《東京夢華錄》載「朱雀門外街巷……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房。」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百姓在他的帶領下,全民喝茶,而且形式越來越娛樂。

唐代,由陸羽、常伯熊倡導的茶文化,只流行於官場和僧侶之間,以茶宴和茶禮的形式呈現,展現一種有隆重儀式感的高潔美。

日本榮西法師最先把中國的茶飲習慣帶到日本,成為現在日本茶道的雛形。當時這種禪林風尚甚至在中國是清規戒律之一,杭州徑山寺的茶宴是當時茶禮的巔峰。

圖源:《夢華錄》

有人端著,就有人散著,並不影響各自專業。

戒清法師:「其實,日本民間喝茶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正式。日本的抹茶道,都是多人一碗,旋轉著喝。日本茶道的精神性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確實是存在的,然後過了那個歷史時期,之後茶道的精神性就不斷式微了。」

宋朝盛行的茶、香、果子

一到夏天,我就會想起在西湖邊寫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楊萬里,也是躺在胡床上,「旋喚茶甌淺著湯」躺喝茶的楊萬里。

他是個南宋第一茶迷,曾把茶鼎燒穿,為了喝宋徽宗提字』龍團鳳餅,名冠天下』的本餅,不顧重病。那在宋朝,喝到的確實是人中龍鳳。歐陽修做官20年才4人分到一餅龍團。好茶喝個遍的楊萬里的確把茶喝明白了,才寫出「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這樣的句子。

煎茶和分茶其實都是泡茶法,前者來自唐朝,蒸壓後的餅茶初沸調鹽,二沸投茶末,攪拌,三沸就停止,茶末在湯里煮,裡面還常擱香料,重視茶湯味道。

《茶錄》里說:「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當時,茶藝師的「藝」字說的是技術。

宋代的點茶就不同了,文人墨客開始玩視覺藝術,喜歡精雕細壓的團茶。

書法家蔡襄的《茶錄》里說「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去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開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夢華錄》點茶

所以說,宋朝那時候民間「鬥茶」,主要是靠看的,不是靠喝的。

我第一次看《夢華錄》里的「鬥茶舞」有點驚訝,選秀的既視感。舞姿質量評判,更接近江南的「採茶舞」,還是新疆「薩瑪瓦爾舞」有待考證,但茶藝師賞心悅目確實重要。

《夢華錄》鬥茶舞

戒清法師曾在茶會時做過宋式「分茶」,也叫「茶百戲」,是宋代茶美學主要的表現形式。

「茶百戲」中,音樂、書法、繪畫……是交融進行的,甚至隨著「幻變」,能按時間先後出現連續畫面,這讓我感到茶的魔力。茶麵作紙,茶沫為墨,北宋初年陶谷在《清異錄》描述了「寫詩」的場景:「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小小物類,唾手辦耳」。

現代點茶高峰

想像中,北宋文人墨客們,如柳永流連花間般,追得「茶百戲」如痴如醉。那畫面,美得不敢看。真實狀況是,金軍追到南宋。宋徽宗的倒霉兒子宋高宗趙構一路南逃,直到杭州東郊的「臨安」,在那安營紮寨,有了南宋臨時政府。

圖源:《夢華錄》

錢塘那時候是先富起來的,「市列珠璣,戶盈羅綺」,已經有了杭州四季青與網紅基地的感覺。劉亦菲在《夢華錄》里飾演的茶師「趙盼兒」生活的故事歷史背景就有了,取自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

故事結構是關漢卿的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而錢塘的南宋場景來自吳自牧的《夢梁錄》。立下「趙氏茶坊乃錢塘第一」這個主角人設,編劇是極其用心的。

圖源:《夢華錄》

宋朝亂世的虛幻太平景象,讓大家幹什麼都不如閒著,百姓們更樂於喝茶談空天,花大量時間搞搞美學和藝術。

我倒對喝茶清規戒律的儀式感不太糾結,我更在乎宋人飲茶的快樂,陸遊寫的「晴窗細乳戲分茶」里有一個「戲」字道破天機,玩得既放浪又認真,但那時候的人們追求這些,完全不刻意。我們在說人家「裝」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放低了,這就是人家的生活。

明朝的朱元璋就不一樣了,開國皇帝,廢了龍團鳳餅,「惟芽茶以進」,打擊腐敗,狠抓GDP。當然,沒有他,也沒有現在的西湖龍井。

喝茶,跟著個人習慣來,很難判斷誰好誰壞。

寂萊有段話,我也深有同感:「鬥茶是宋那個時代的遊戲,那麼其實我們這個時代的飲茶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遊戲,包括我們的茶道具,是我們的玩具而已。我們的茶室,也就是我們的密室逃脫的密室一樣的一個空間而已,從這個時空進入到另外一個時空裡面去。所以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間,你或多或少的,就會想去探究另外一些時空裡面的遊戲,比如宋朝。」

我穿越下來,杭州有幾個喝茶空間,有宋朝喝茶趣味或儀式感,特別推薦。

01 柿間

主人寂萊:我喜歡的人喜歡,就挺好。

地址:杭州市西溪濕地訪溪路6號

在訪溪上酒店裡面。每當西溪濕地的冬天被遍野柿子點燈,「柿間」這名字才被大家自然估摸出來:哦,原來是這個意思。

要茶人、古美術收藏愛好者、酒癮咖啡癮者、書迷、古典音樂玩家、雪茄客、藝術家……同時都滿意的地方不多,柿間算一個,「建築的美好的成分,家具也好,道具也好,都是圍繞著讓人舒適這個部分展開的。」這是寂萊打造空間的初心。

寂萊想要來柿間的朋友能夠把自己徹底地鬆弛下來。「甚至是喝了一杯以後能夠像修復了一樣的離開。我是希望這個地方有這樣的一種功能,其他的其實都是次要的。」

每一個人的高多巴胺的點燃方式是不一樣的。「空間和我們對待喝茶這件事情的態度本身,都是生活的態度。我們喜歡一個空間,背後的東西就是你喜歡這個空間呈現的生活方式,就像伴侶相處一樣,哪怕只是某一個點。

比方說我想要達到的是『放鬆』。每個人放鬆的方式不一樣,我們圍繞著煙、酒、茶、音樂、藝術來展開的,在裡面你可以很舒適。另外一些人願意去奔跑、露營、爬山……我們不會每個頻道都同頻,但是在這件事情我們是同頻的,就可以。」

寂萊愛茶之路,大概要追溯到十八九歲的時候,第一次從北京到廈門。「北京那會兒喝茶的習慣連用壺都很少,就別說是用那麼精緻的小壺蓋碗了。一般就是一個搪瓷缸,抓一把茶葉放在裡面,就很粗粗的就喝掉了。」

他在廈門大學看到一幫男生夾個熱水瓶,然後拿著一套茶道具,坐在操場上喝茶,他心想還能這么喝茶。他才意識到街巷裡跟北京不一樣的那種飲茶的方式。而且這種方式對他很有吸引力,再一喝茶,覺得很香,就這麼喜歡茶了。

從愛朋友,到愛茶,再到收各種茶道具,寂萊覺得家裡裝不下那麼多呼朋喚友的聚會和物件,一動另闢地方的心,就有了「湖隱」,西湖邊上幾年前的著名私密茶空間,「柿間」是「湖隱」的升級版。

「柿間」的建築語言其實是非常現代的,他說最好的廚子就是一開冰箱,裡面有什麼菜,做出來就挺好吃,而不是說是刻意去整一桌。寂萊不願意硬植入,他不太喜歡堆砌太多流行的和當下的元素,而希望美感是渾然天成的。

「儘量沒有規矩,可以讓客人都自在。前提是你的自在不能影響到別人的自在。就等於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其實是一樣,我不想通過一個空間,通過茶,通過其他東西把人拘束起來。當然我也不排斥這樣的空間,你進去以後非常認真地去喝一泡茶,甚至不能高聲交談。但那樣的空間我不會太經常去,就像在生活中沒有重大的場合,我不會去穿一套西裝是一樣的。」

寂萊希望他的空間做出來以後,來的人,能夠是很舒適的。以前在可以抽煙的時代,他對空間的要求是:「這兒能不能抽煙是進來的第一桌客人說了算的。你進來了你不抽煙,後面的人進來要問可不可以。你在抽煙,後面的人他如果不喜歡你在抽煙,他可以不來。這是我對自在和舒服的一種理解,當然現在已經不允許室內抽煙了。」

明末清初的小底足豬油白德化杯

寂萊做很多事也都是和空間裡的朋友一起「玩」的心態,他喜歡岩茶,就跑去武夷山住了一段時間,竟做了一款核心產區的「真岩宗」回來,很多資深茶客喝不釋手。

寂萊要求茶藝師本真一些,再美的動作,對茶沒幫助,就不要做。他說「不多餘行事,不草率行事,不勉強行事」是泡好茶的規矩。「證明你會不會泡茶的,其實是茶湯的滋味。有助於你把這個茶泡好的每一個動作,你儘量熟練地做到很美好,但這種美好是不露痕跡的。」

但他喜歡的茶道具,可以允許是有瑕疵,有殘缺,甚至是未完成和不完整的。當年戒清法師送給了他一個混身鋦釘的韓瓶(韓瓶的型因南宋名將韓世忠的隨身水壺得名),喜歡的人會愛不釋手。「被我不小心打碎了,心疼啊!託了會金繕的朋友小江去修復,結果又一次浴火重生、脫胎換骨,成了更有趣的藝術品。」

02 田舍

主人老王:我要做成一個茶書房,空間裡應該有些我們還沒定義的東西。

地址:杭州市上城區惠興里建築群

田舍的主人老王是我身邊的泡茶高手,一般名貴好茶拿給他,才能放心。田舍在一個居民區小巷裡,離西湖近,走路就五分鐘。從武林商圈最繁華商圈,轉個彎,溜進一個隱秘胡同,裡面是養花、曬衣、修門的各色人都有。田舍老王就是其中「喝茶」的那個「怪人」。田舍既是茶書房,雪茄俱樂部,也是音樂房子,酷極了。

我問老王泡茶的秘訣,他說:「可能喝多好茶了吧。茶跟雪茄真的是很相通,我很敏感。泡好茶,和天氣、濕度、泡茶人的心情……這些都有關係的。我和幾個抽雪茄的人經常在聊一個問題,發現一些植物,包括茶本身,還有很多認知人們是局限的。

黃梅天這段時間,雖然溫度、濕度都可以科學控制,可泡茶抽茄,味道就是不一樣。可能氣壓也會有影響,或者說不是植物本身的變化,是我們人類感知它的時候我們的變化。黃梅天,我一般不泡茶。」

「其實你看現在我泡茶,已經很隨意了。可隨意也不會出錯,對我來講,可能真的可以做到茶,跟器,跟我就是一個整體。我現在泡的茶不代表多高深的技巧,而是體現,現在我個人對茶的理解。就是你喝到的每一杯茶,應該是我現在的修為。哪怕是錯的,也都是我個人真實的感悟,這個很重要。」

老王是從收茶開始迷上茶的。茶人也愛和他喝茶,原因是,他能隔著杯子「算命」。有朋友自己帶茶來跟他喝,喝到一兩點鐘都不肯走,因為發現王老師坐在家裡就能夠把茶客跑的地方,做茶人的年齡性格,做茶的水平,甚至有多少茶家底,一一說出來。

「有些年輕人的茶葉很一般,但工藝很到位,有可能因為他擅長創新。茶雖然容易做得鋒芒很露,但是人更聰明,就像練武一樣的,是可造之材。有些,他可能做來做去,就跳不出自己的一個圈子。有的茶人有傳承,前輩過多指導,從開始就做得很保守。把一個傳統東西做得非常標準,有好有壞,憑自己去感受。」

老王覺得學習茶也要與時俱進。對於許多老字號,其實品牌傳承,早就沒有了,很多時候買到老字號,不過就是一種情懷。再說水,陸羽提到名泉。其中天台千丈瀑布他去實地看了,水是還是可以。如果開發了旅遊,又或者周邊建了工業區,這水還能好嗎?

老王喜歡live一點的音樂,他說喝茶如聽音樂,其實做得一絲不苟,是最大的敗。「聽音樂,從碟到設備,最後內卷,到造空間。喝茶也很需要空間氛圍,我不想誤導別人太過於關注形式。但我依然想要儘量還原。我喝的茶是90年,我起碼想用90年的泥料跟那時候人的心態來喝這款茶,是一種尊重。」

王老師朋友多,貴賓外國遊客經常會被領到這喝茶,法國酒莊的女老闆曾來探望,他就把銷法沱拿出來了,說:「銷法沱是最早賣到法國去的熟茶。」法國人和他討論普洱怎么喝,法國竟是放在一個類似保溫杯裡面,然後搖一搖。

這讓老王充滿了因茶而起的民族主義使命感。「我肯定得演示正確的,那她也能帶動一幫老外喝茶。那天下午在我這裡,我給她喝了4款茶。我讓她挑最好的,一開始也沒說,等她喝完,我才告訴她是龍井。」

他不鼓勵大家都喝茶,老王說陸羽的《茶經》裡面講茶,也講茶的危害。「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早上起來空腹喝泡綠茶,當然對胃不好。真想喝茶的話,需要一點專業知識。」

「我自己通過這麼多年下來,為喝茶定了三個標準:第一個乾淨衛生,健康標準其實是個非常高的標準;第二個口感要好,不要講你的茶多牛逼,你喝了如果沒有身心的愉悅,甚至讓你口腔的愉悅的話,你喝它幹什麼?又不是喝包治百病的神藥。就在這兩點前提下,第三點我認為好的茶應該大多數人,都喝得起的茶。」

老王說自己理想是做個職業找茶人,他家的茶,儲量不算驚人,但是比較齊全,足以做茶教科書的樣板。「比方說你想要下關的某一個批次,8513或者哪個型號的茶。到這來,我讓你喝明白。」

03 福泉茶院

地址:杭州市靈隱支路永福禪寺內

遇到真的「宋」,就只要去感受就夠。「空山踏遍覓禪蹤,唯見水月弄清泉。」說的就是永福寺。永福寺興建於距今1600餘年的南朝宋元嘉年間,園林風致,美到讓人忘言。

也許喝一口在裡面的福泉茶院喝一口僧人採摘並特製的龍井,能感受佛家茶的真諦。宋代造型的執壺本來是用作點茶的道具,寺廟裡取其「美」,用現代的用法來詮釋。

04 朴居

主人朴子:直取茶湯,也直取人心。

地址:杭州市丹桂路迪凱金座2單元5502室

唯一一家茶空間,遠眺即見窗外錢江壯闊,茶席私密清雅,一聊天像自家舒適。

主人朴子早年受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影響,「和、敬、清、寂」為核心,將茶道延伸至一種平衡的整體狀態的精神的泡茶理念是「直取茶湯」。

她把視覺里的裝飾性、修飾性都去掉,只留下結構的、本質的部分。

「希望這種真誠的質樸能有直指人心的感受。」她說。

05 青竺

主人沈鳴野:為遠道而來的客人打開一扇茶之門。

地址:靈隱路17號(立馬回頭公交站旁)

青竺茶食其實是個西臨靈隱寺、飛來峰,石蓮亭在側的「人文客廳」,門口的7畝茶園是國家級龍井茶種資源保護圃,與一棵五百年的古樹相依,門前是令乾隆爺駐足忘返的「立馬回頭」站。

弘一法師62歲的墨寶真跡、藝術家王冬齡老師給青竺的題字,中國美院教授李桐老師的禪意畫作等,在這裡就能見到。

由白牆黛瓦與溫潤木質混搭的建築,把四野的美都升華了。

宋的茶食其實非常簡單,電視劇《夢梁錄》里出現賴葡萄、碧澗綠豆糕這兒都能吃到。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葷素從食店」條中記載的那些零嘴餐食,老闆也能安排:「及沿街巷陌盤賣點心:饅頭、炊餅及糖蜜酥皮燒餅、夾子、薄脆、油炸從食、諸般糖食油炸、蝦魚子、常熟糍糕、瓦鈴兒、春餅、芥餅、元子、湯糰、水團、蒸糍、栗粽、裹蒸、米食等點心。」

那些複雜的,譬如「梨肉好郎君」和「蜜餞雕花」,如今已經因為「不好吃」和「不必要」而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銀河裡。

對宋的那些追憶,逝去的、變化的、殘存的、傳承的都是美,在杭州喝茶,自然而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b26f5ddcf934006cad0871c010abf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