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沙丘問題高考地理中生物多樣性問題

2023-11-08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高考地理中的沙丘問題高考地理中生物多樣性問題

沙丘是風力作用下沙粒堆積而成的丘狀或壟狀地貌。沙丘的形成受風力大小、地表形態變化,及植被、沙源等條件影響,沙丘形態多樣,新月形沙丘是基本形態。沙丘問題,也是高考地理中一個重要考點。

影響沙丘形成的因素

風力風向:風力決定著沙丘的移動速度,風向決定著沙丘移動方向。一般沙丘的迎風坡緩,背風坡陡。

地面起伏:山嶺是風沙流運行的障礙,起伏大,易在其迎風側大量堆積沙子,形成巨大的沙丘。

地表物質(沙源供應):沙子供應量的多少關係著沙丘發育的規模。

水分、植被條件愈好,愈不利於沙丘的發育。

高考地理中的沙丘問題

1.定義:

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風堆積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見於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時的某些乾燥沙地表面。

2.成因:風力沉積分類

根據沙丘的形成與風向的關係:有縱向沙丘、橫向沙丘和多風向下形成的沙丘;

根據沙丘表面的植被覆蓋:有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

根據沙丘的形態:有新月形沙丘、拋物線形沙丘、格狀沙丘、金字塔沙丘等。

(1)沙丘並不僅僅是固定的,而是每年都會移動一段距離,為什麼會移動呢?

沙丘移動有兩種移動方式:

第一種,通過跳躍的過程,風把沙粒颳起,吹移一段距離後再落下。沙子在刮過多石的表面時,沙粒可能彈起幾米高,否則它們在地表面上移動只有幾厘米高。

第二種,跳躍的沙粒再一次碰撞地面,並藉助衝擊力將別的沙粒推向前進。這種運動稱作表層蠕動。

一個障礙物(石頭或植物),阻擋了氣流,使得沙子在順風一側堆積起來形成沙丘;

沙丘逐漸增大,對風攜帶的沙起更大的阻擋作用,並截住下風隱蔽處跳躍的沙粒;

沙丘增大後,順風緩慢移動,呈現更不對稱的形狀,對氣流的干擾作用越來越大;沙丘向風側風速加大,跳躍的沙粒被吹動向上,越過丘峰,下落到下風丘坡上部,形成較陡峭的滑面;

沙丘沙粒的直逕往往小於1毫米,可使沙粒停住的休止角度約為35度。當滑面更為陡峭的上段達到或超過這個角度時,丘坡變得不再穩定。沙子最終滑下滑面,於是沙丘便向前推進。

(2)新月形沙丘是一種常見的沙丘形態,兩邊窄中間高,它的成因又是什麼呢?

沙堆迎風坡,坡形微凸,坡度平緩;背風坡,坡形下凹,坡度較陡。

經沙堆頂部和兩側的氣流在沙堆背風坡產生渦流,將攜帶的沙粒推擠在背風坡兩側,形成馬蹄形小窪地。

隨著風速和沙量繼續增大,背風坡的小窪地擴大,沙堆頂部和兩側的沙粒在渦流作用下不斷向後堆積,形成幼年期新月形沙丘。

隨著沙丘的增高,背風坡處產生的渦流加大,窪地擴展,兩側的流沙堆積到一定規模,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3.沙丘形態

順風向呈長條狀延伸的沙丘,叫縱向沙壟 。

形似金字塔的沙丘,叫金字塔沙丘。

形狀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風坡較緩,背風坡較陡)。

(1)沙壟

新月形沙丘在兩組風向斜交的情況下一翼消失,另一翼延伸發展成為沙壟。

(2)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迎風坡坡形微凸而平緩,背風坡坡形下凹、坡度較陡。

兩側有近似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新月形沙丘的兩翼,兩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風向。

(3)金字塔型沙丘(星狀沙丘)

金字塔型沙丘又稱星狀沙丘,是由三個或更多三角面構成,是多風向、且各個方向的風力都相差不大的風造就的。是一種干擾型風積地貌。每個沙丘由3~4個三角形斜面組成,每個斜面代表一個風向。

(4)格狀沙丘

由相互垂直的風相互作用形成,因風向較多使沙丘縱橫交錯。

(5)拋物線狀沙丘(線狀沙丘)

線狀沙丘又稱拋物線狀沙丘,線狀沙丘的底部窄小,沿著直線向一個方向彎曲延伸。它的長度大於寬度許多倍。

目前,拋物線沙丘的成因尚無定論,還存在很多爭議。一般認為,它的起源與植物、風況、沙源和水分4個因素有關,其中關鍵控制因素在各地有所不同。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拋物線形沙丘是由新月形沙丘的演變而來的。

在自然界中,單獨的新月形沙丘並不多見,其他形態的沙丘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新月形沙丘的變形。

新月形沙丘:迎風坡凸緩,背風坡凹陡。

拋物線沙丘:與新月形沙丘相反,凹面為背風坡。

新月形沙丘在兩組風向斜交的情況下一翼消失,另一翼延伸發展成為沙壟。

4.問題探究

沙丘是否只出現在乾旱、半乾旱地區?

在植被稀少的沙質湖岸、海岸或多沙的河谷地帶,也往往會有沙丘的分布。

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的原因

水熱條件:地處低緯度(熱帶、亞熱帶),熱量豐富,繁衍生長速度快,生物多樣性豐富

水熱差異:跨緯度廣,熱量差異大,物種豐富;跨海陸(經度)廣,水分差異大,物種豐富;地形起伏大,氣候的垂直差異顯著,物種豐富;面積廣大,地域遼闊,氣候類型複雜多樣,物種豐富

生存空間:面積廣大,地域遼闊,生物生存空間(如森林、濕地)廣,物種豐富;處於自然地理環境的過渡區域,物種豐富

天敵:地形較封閉(遠離大陸),天敵少

人類活動:地形較封閉(遠離大陸),人煙稀少,經濟落後,開發程度低,受人類活動干擾少

[特別提示]同一山體,高差相同範圍內,越往山頂,面積越小,物種豐富度一般會降低;另外,越往山頂,水熱交換作用越強,水熱差異減小,生物多樣性差異減小。

古老珍稀動物多的原因

(1)自然原因:遠離大陸,長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少大型食肉動物,缺乏生物競爭,動物進化緩慢地質歷史以來,自然環境變化小,不利於生物的進化

(2)人為原因:人類發現較晚(人跡罕至),受人類活動影響小

物種滅絕的原因

(1)自然原因——物種滅絕是一個自然過程火山噴發、隕石撞擊地球、地殼運動、氣候變化等自然事件;自然條件的變化,野生生物無法適應新環境;生物之間競爭激烈,影響某些物種的繁衍和生存;近親繁殖,使物種退化。

(2)人為原因——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濫砍亂伐,破壞生態系統,動物失去棲息地和食物,種類減少以致瀕臨滅絕;人類對植物的過度採伐或對動物的過度捕殺;環境污染加劇,生物的生存條件遭到破壞;外來物種入侵。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就地保護,設立自然保護區;(2)遷地保護,建動物園、植物園;(3)離體保護,建基因庫;(4)法律保護,國家頒布相關的法規、法律;(5)不盲目引種,對已造成危害的物種應科學治理;(6)加強國際合作;(7)加強公眾參與,如不食用野生動物,低碳生活,節約資源,加入宣傳、監督的行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af8e8d24cef119a54904d745f98f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