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紐帶,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也因它而誕生。
威海自古就是北方的重要口岸,更是留有古代海上絲路的許多印記。傳承絲綢文化,在環翠區就有這樣一家絲綢文化館——威海市裕紅祥絲綢文化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入口處便是與蠶有關的化石。向里走去,絲綢的起源、發展、用途,象形器具,桑蠶與柞蠶的區別,梭子的演變等內容一一展現在眼前,微型織錦龍袍及鳳袍、絲綢腰帶、絲製書籍等絲綢產品,蠶的用途、副產品……燦爛的絲綢文化在眼前徐徐展開。
博物館覆蓋了從養蠶、纊絲、織綢及各種衍生產品,全景式、全過程、實物化展示威海絲綢文化和絲綢文化的發生、發展和歷史沿革與變遷,以及威海作為「古代東亞海上絲綢之路」始發地之一的重要貢獻。
看著眼前的純木製腳踏纊絲車,裕紅祥絲綢文化博物館館長畢旭東有感而發,一台紡車、一把梭子、一台老木機、一把馬蓮刷,這幾樣看似尋常的器物,便可以織造出一件件充滿藝術氣息且極具觀賞性的藝術品,這就是蠶絲織造技藝,也被稱為膠東民間山蠶繭古法纊絲技藝。
「中國柞蠶源山東,山東柞蠶在膠東。」威海擁有天然的柞樹山巒,柞蠶文化歷史悠久。21世紀初,由於受到國外絲綢市場影響及機械化生產方式的衝擊,古法纊絲車幾乎中斷失傳,威海這一古老的民間古法纊絲技藝瀕臨絕跡。威海市裕紅祥絲綢文化博物館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歷時三年多到民間搶救性保護、保留、復原了古代膠東威海地區的山蠶繭古法纊絲技藝。
「古法纊絲工藝講究,藉助腳踏纊絲車才得以完整地保留和傳承下來。這門技術雖然效率不高,但它對蠶繭的要求不那麼苛刻,可以纊不同品種和不同級別的蠶繭,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畢旭東介紹。
膠東民間山蠶繭古法纊絲技藝是以山蠶繭為原料,採用草木灰濃汁做解舒助劑,使用腳踏纊絲車進行繅絲的傳統纊絲技藝。纊出來的絲俗稱灰絲,耐酸鹼、耐高溫,質地柔軟,韌性好。該項目於2015年、2016年、2021年先後被列入環翠區、威海市、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多年來,秉承推陳出新、精益求精的理念,畢旭東和裕紅祥工作人員還利用絲綢為載體,開發了極具創意和個性化的地方性文化產品,其中「山蠶錦畫」精緻高雅,環翠樓、劉公島、幸福門,這些威海地標性建築通過特殊工藝在絲綢上呈現,具有極好的裝飾效果和極高的收藏價值,成為饋贈親朋的首選禮品。
為充分發揮絲綢博物館的技藝文化輻射效應,畢旭東充分利用威海傳統柞山巒,使得這項古老的技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持續發展,並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助力。
「威海山區屬於風化岩石地貌,易生長柞樹,威海地區有可利用的柞山巒資源63萬餘畝,以此挖掘、弘揚、恢復威海傳統的柞蠶業並利用好古老的柞山巒資源,既是傳承又是富民,更是鄉村振興的好素材。蠶農可在50多天時間完成養蠶,經濟效益還是很可觀的。」畢旭東說。
在絲綢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弘揚道路上,裕紅祥不斷探索融合發展新模式,培育非遺人才,創新絲綢技藝,將原本作為服飾使用的絲綢開發創新出文旅產品和文創產品,形成集文創、產業、旅遊等元素於一體的產業鏈,有效推動了本土傳統技藝及優秀民間文化傳承,走出了文旅融合發展帶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日前,威海裕紅祥絲綢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又上榜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名單。畢旭東說,裕紅祥將繼續致力於傳承非遺文化,打造威海城市名片,讓威海美名在方寸之間傳至萬里之外。
來源:文旅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