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便宜,也不好用:在 2023 年「展開聊聊」我的摺疊屏體驗

2023-10-19     少數派

原標題:既不便宜,也不好用:在 2023 年「展開聊聊」我的摺疊屏體驗

小米 MIX Fold 3 是台好手機,但我確實很少「打開」它。

摺疊屏用了一個月,我越發覺得自己對大屏的利用率似乎格外的低,不論在家還是出門,我依然習慣像直板機一樣使用外屏。開始以為是適應問題,但後來我意識到這件事遠不止使用習慣這麼簡單。

先說結論:這不是它的錯……至少不全是。

分屏邏輯,奇奇怪怪

有些問題很明顯是 MIUI 的責任。

比如它的分屏設計邏輯:進入多任務、長按卡片、選擇分屏,再從多任務中選擇右側的第二 App 完成分屏;你也可以選擇從應用抽屜中打開一個新的應用,但應用抽屜需要在上一個步驟中的多任務介面點擊空白處才能拉起。

不直觀、不美觀,而且沒有任何關於你可以如此操作的提示。我很懷疑,有相當比例的用戶應當是以誤操作的形式來到這個介面的。

MIUI 的分屏操作流程

另一個問題是,它的分屏操作並不提供給用戶調整 App 左右位置關係的機會:發起分屏時正在瀏覽的主 App 將被強制分配到畫面左側,等分屏動作完成,才能通過每個 app 上方小橫條拖拽來交換位置。

MIX Fold 3 上還做了一個功能,是當在兩 app 之間反覆切換時,系統將主動彈出一個 toast 提示,點擊即可快速分屏。

這個初衷是好的,主動感知潛在的分屏使用需求,省略了麻煩的分屏操作步驟。但它依舊遵循「主 App 居左」的邏輯。更致命的是,這個分屏 toast 的觸發有點隨機。這導致你無法控制兩個 App 中,到底哪個會在 toast 彈出的瞬間被認定為「主 app」。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為了寫文章嚴謹起見而去認真研究了一下這個操作的設計邏輯……我會認為「快切分屏」這個操作的左右分屏位置結果是近乎隨機的。

這好嗎?這不好。最終我意識到了一個臨時的解決辦法:打開全局側邊欄。

雖說三指橫劃也能起到類似作用,但一來介面實在醜陋,二來這個手勢觸發後,「退出分屏」居然會直接回到桌面,連帶剛剛的 app 一起退掉…

我更想要的,還是一個類似 OneUI 或是 iPadOS 那樣的解決方案:一個準常駐的 Dock 欄,可以通過簡單的拖拽,一步完成位置可控的分屏操作。MIUI Fold 沒有相關功能實在是個令人費解的決定——小米自家的平板產品已然具備類似的軟體能力,它只需要一個開關而已。

請原諒我沒能舉出更好的例子——看來儘管我熱衷於批判國產廠商在 UI 設計方面得了「喜歡替用戶做決定」的蘋果病,但到頭來,我還是更喜歡蘋果的解決方案多一些。

用 Apple 導致的(悲)。

關於分屏當然不止這點可吐槽——我甚至都沒提那個除了「關閉一側 app」之外毫無作用的分屏比例調節杆。但,包括摺疊屏在內,不熟悉 Android 大屏設備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奇怪:你為什麼對一個分屏功能這麼在意?

因為 Android 大屏是「無效大屏」啊。

應用生態,一團亂麻

有效利用螢幕空間、徹底重設布局的 App 不是沒有,比如 Telegram、自帶的小米商城,以及壁紙應用 Cuto。

但這樣的 app 占比還是太少了。這就是前面所說「廠商之外的原因」:即便距離第一台摺疊屏推出已經過去了整整 4 年時間,市面上真正針對中大尺寸、方形比例的螢幕而作出布局優化的 App,依然是鳳毛麟角。

「系統」對「應用」去反向適配,結局可想而知

平心而論,App 在內屏完全沒法用的情況已很少見。絕大部分 App 仍然採取了以下兩種方案之一:要麼是老朋友「平行窗口」,要麼是整個布局橫向拉伸,拓展出更多的內容。包括 Google 及 MIUI 自帶的很多第一方應用,都是這麼做的。

但這些做法有時候並不會讓內容「更多」。因為內外屏 PPI 和應用布局的關係,很多橫向拉伸的 App 在內屏能多顯示的內容相當有限,甚至更少:

比如少數派 app

事實上只要在 iPad 上用過淘寶 app,你也許不經意間已經發現了這個極為荒謬的事實:隨著分屏窗口逐漸拉大,這個 app 同屏顯示出來的有效信息量,實際上居然是越來越小的——不過算了,它畢竟是一個至今在 Android 端仍不提供深色模式支持的 App,在摺疊屏上確實不該再提出更多要求。

都怪我,我為什麼選擇 1% 的生活?

小窗口的信息密度竟然比全屏更大——即便在 iPad 上也是如此

更糟的是,除了特意調整過布局的高德地圖和小紅書,國內常用的 app 當中,通過平行窗口方式適配大屏布局已是事實上的體驗上限。甚至連平行窗口,也有人玩不明白——QQ 開啟平行世界後點擊群聊居然不會觸發分屏。這個適配到底是誰的鍋,我暫且蒙在鼓裡。

布局如此,內外屏切換的「應用連續性」也是一團糟:淘寶的介面元素偶爾會錯位,需要劃掉後台重啟;而在微博、淘寶等含有短視頻的介面中,切換內外屏,將導致短視頻隊列回到初始位置(也就是你一開始不慎掉進了短視頻流的位置);幾條視頻過後,新加載的隊列將跟你合上蓋子之前的截然不同;抖音更嚴重,它乾脆是隨機的,每次開合螢幕,你都將看到一條完全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新視頻。

這是 Android 12L 的官方適配指南——如此做的 app 寥寥無幾

Android 大屏的應用生態,越來越像老闆曾經畫的餅:沒有人相信這玩意兒真能兌現,沒有人費勁投入,大家都只是嘴上哼哼。而平行窗口就像中層領導和的稀泥:拿出一個執行方案,大家把原來的 PPT 引言稍微改一改,賽道好像就變了,其實底下還是原來那些活兒。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沒前途的辦法:拉低上限、抬高底線,只不過是以最小的代價糊最多的牆。大家都做出了對各自而言最為務實的選擇,於是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

硬體激進創新,軟體極端保守。這是增長已然見頂的必然結果。前者試圖從這顆乾癟的檸檬里再拚命擠出一點汁水,而後者十分清楚再怎麼用力也不過是一廂情願,現在只不過是消費電子史上的又一段垃圾時間。

沒有人相信 Android 大屏設備能取得成功。舞台上只有口乾舌燥的廠商,遙控器按下去,duang——9999,賠本賺吆喝。

我低頭看向大疊,滿眼都是 11 年前 Windows 8 2in1 的影子。

「大疊」反對「大疊」

拋開軟體,還有一些因素,是大摺疊這個硬體形態自身導致的。

大摺疊是一種「自己反對自己」的產品:外屏做得越好用,越不想展開內屏用。何況,作為一種隨身設備,大屏手機目前的物理尺寸,恐怕已經是上限。展開態的大屏有著近兩倍的寬度,要在移動中使用已經是加倍不便,單手操作就更不必談。

不移動的時候?那我有平板掌機電腦電視筆記本……

「合攏手機」這一行為因而也帶上了相當的曖昧性——有可能表達的是結束,也有可能是即將起身上路。手機合攏,但活動仍然繼續。「展開手機」又是一個相對費神的動作:扣著也能用,為什麼要打開?

So,不開就不開。

過一種摺疊的生活

摺疊屏展開的真正條件是「有座兒」:不管是公共運輸,還是所謂的第三空間,它都是在家和辦公室之外的一個「有座兒」的地方。它天然更適合高頻出行的商務人士,而不是兩點一線的普通職員。

事實上,所有螢幕尺寸大於等於 iPad mini 的產品也都是如此

但這種適合依然是以大屏能提供更多信息和價值為前提。很遺憾,就算在解析、展示行程信息這方面,MIUI 做得確實……哦它根本就沒做。

我智能出行呢?金凡!!!

前些日子朋友逛賣場,看到某牌手機演示模式下的示例簡訊,大為感慨:那是來自帆船俱樂部的遊艇 Party,和某家奢侈品商場內限時店鋪的酒會邀約;某國際大牌的小摺疊,示例簡訊則是問外國友人要回落在他家的雨傘。

手機,和任何一種成熟的消費品一樣,也開始向你兜售一種生活方式——或至少是它的幻覺。

不幸的是這兩台都不是大摺疊……但你懂我的意思。

我無意在此批判消費主義。事實上,小米大概是國產幾家廠商里幻覺成分最薄弱的一個。但我的確並不過著 PPT 里那種「摺疊」的生活。硬體的約束和軟體的不足,導致它相比直板手機所額外提供的部分,並不是我使用中最迫切需求的東西。

既然我需要的並不比一個直板手機更多,那當一個直板手機去用,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別誤會,這是一種讚美。畢竟你不會對著 Fold 初代抱怨生態,它本身就有太多可抱怨的東西。「正常」是看不見的,而能把大疊外屏做成一個「正常」的直板機,無疑是個驚人的壯舉。我所習慣的一切:長焦、無線充、高刷,它都不缺。

我只是覺得很可惜,摺疊屏本可以是一個比現在更好的狀態。但這麼久過去,它依然既不夠好用,也不夠便宜。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3375?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SysErr0r

責編:克萊德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a28cfd66eca080f0dff7e595ef08f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