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婚戀觀新趨勢:拒絕被長輩「明碼標價」,更看重精神契合

2024-10-29     極目新聞

一股由年輕人主導的婚戀清新之風,正在悄然吹拂。

「本人老『二次元』了,周末喜歡逛超市」「喜歡自駕、去人少的景點發獃」「偏愛會過日子、擁有各視頻網站會員的男生」……不久前,上海市人民公園相親角登上熱搜,原因就如網友調侃的那樣:「年輕人開始整頓相親界了!」想找對象的年輕人拒絕被長輩們「明碼標價」,他們親自下場,創作出比房子、車子、票子更具「詩情畫意」的相親簡歷。

從父母安排、親戚撮合、熟人介紹等傳統相親受排斥,到「輕相親」「旅遊式相親」等創新社交方式受追捧;從傳統婚戀網站漸漸「不香」,到一些旅遊景區婚戀交友活動火熱,記者發現,如今的年輕人並不排斥通過相親擴大交際圈、尋找心儀的另一半。只是,他們不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成為被安排的客體。他們渴望更坦率地表達內心需求、更真誠地交友戀愛。

儘管外界可能存在「年輕人不結婚,不談戀愛」的誤解,但種種調研顯示,青年群體對婚戀仍抱有熱切期待。「邂逅相遇,適我願兮」,或許是他們內心的願景。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的婚戀觀念也在不斷演進,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解決方案——

「整頓」相親角:更看重精神契合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公園相親角往往是由未婚男女家長主導和張羅的。然而,這種用一張A4紙寫滿子女「硬條件」然後「貨比三家」的方式,越來越不被年輕人買帳。

「我想對父母說,他們了解的我並非真的我。」這是32歲小伙兒汪劍(化名)改造徵婚簡歷的初衷。

在機械製造行業工作的汪劍,一直被父母視作不會社交、「不開竅」的大男孩兒,因此,相親這件事,二老長期「代勞」,頻繁光顧公園相親角。可事與願違,父母介紹的所謂「條件好的女孩兒」,汪劍見了幾個,卻總覺得聊不來。

「我復盤了一下,親還是要相的,畢竟平時圈子小,沒多少機會結識新朋友。只是要少些『套路』,多些『乾貨』。」他開始參照網上流行的新潮徵友標準,改寫父母準備的簡歷。

將「某地戶口、某環住房、穩定工作」改為「理工男、較宅、愛下廚」;將「性格踏實可靠」改為「輕微『社恐』,但熟人面前很健談」;將「要求女方年齡多少籍貫某地」改為「希望一起品鑑美食,一起打遊戲」……汪劍認為,一個真實的自我畫像,是找到合適伴侶的第一步。

像汪劍一樣更新表達方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在一些視頻平台上,不少網友都分享過自己「勇闖相親角」的經歷。他們時常發現,「傳統相親場景像一場無情的面試,要羅列戶口、職業、收入等各種條件供長輩評判打分」,他們真正關心的生活方式、性格愛好等,卻往往被忽略不計。

而年輕人用以「整頓相親界」的「清流式」介紹中,體現出更多對個體的關照。有人逐句分析了話語背後的真實訴求——「消息秒回,吃飯一隻手也不耽誤另一隻手回消息」,表示自己擅長提供情緒價值;「喜歡去人少的景點發獃」,表達了自己對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的偏好;「偏愛會過日子的會員男」,折射的是對日常消費觀的關注。

「年輕人提出的新觀念,打破了不少人對於相親的刻板印象。倒不是說年輕人完全不看重『房車錢』之類的條件,只是,他們更加看重那些無法用物質量化的東西,認為基於相似的興趣和價值觀念,才能有愛情和婚姻可言。」有專家分析道。

「青年一代更看重感情和精神層面的契合,而非僅僅基於物質條件的考量。」某諮詢機構分析師援引《2024—2025年中國婚戀社交服務市場研究報告》時這樣說。該報告顯示,「約七成被調查者認為必須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才會選擇結婚」「年輕人更加注重個性表達和自由選擇,在選擇伴侶時,他們更傾向於尋找能夠理解和支持自己個性的人,而不是因為家庭壓力或社會期望而結婚」。

學者楊菊華曾基於宏觀和微觀數據的分析發現,當代中國青年的婚戀觀呈現出很多新特徵,比如,青年人的戀愛觀自由化,戀愛動機由婚姻目的轉為情感目的,擇偶條件由工具性標準轉為表達性標準。

如今,在各個社交平台上,都能看到青年人為自己的婚戀交友「主動出擊」,自己組建相關群聊,或主動建立話題帖。在豆瓣平台,19萬網友加入「相親後的吐槽小組」、上萬人加入「被催婚互助會小組」,標題為「相親遇到……」的帖子往往能獲得上千條評論。名為吐槽的背後,其實是青年人戀愛觀的袒露。他們渴望在婚戀場景中拿回主動權,積極尋找真正與自己契合的對象,用真實的自己坦率地面對陌生人和整個社會。

「輕相親」受歡迎:淡化目的性,「投緣」更重要

「我不反對相親,只是不喜歡父母安排的套路式相親。」在對某相親平台100名年齡25~40歲的用戶進行訪談時,記者確實接收到來自年輕人的一些困惑。

「那種相親好累,好像流水線一樣面試不同的人。」

「我希望做減法。」

「沒時間談戀愛,所以追求高效率……」

現代社會對成本和效率的重視,疊加不同觀念的碰撞和摩擦,化作來自四面八方的外部壓力,作用於年輕人的婚戀交友。可同時,記者發現年輕人也在努力尋找能化繁為簡的辦法,積極嘗試以興趣社交為名的,更加鬆弛、輕鬆的相親形式,有人稱之為「輕相親」。就如一項研究表明的那樣:相親已經成為不少年輕人心中廣義社交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必須沿著某種固定套路而完成的任務。

前不久,「賽博相親」在以00後為主的年輕人間颳起一陣風,一個典型的舉動是,在社交網絡上直播交友。據悉,今年5月,某社交平台曾舉辦一場「賽博相親大會」,當天有19位相親博主共同直播,組成英文相親局、網際網路圈相親局、高校留學生相親局等,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年輕網友參與,線上圍觀人數達到70萬。

90後網絡主播「文藝」每周固定進行三到四場相親直播,從晚間九點持續至深夜一點左右,每場直播都能吸引幾十位90後、00後連麥參與,而觀眾人數有時高達兩三萬。

「我的直播很像一場相親脫口秀。」她樂於見到直播間裡呈現出一派歡快的圖景:嘉賓們輪流上麥,爭相展示彈唱、說相聲等才藝,為尋覓有緣人提供更豐富立體的個人信息;也有的嘉賓分享「奇葩」相親經歷,引出「是否接受異地戀」「感情可以戰勝門當戶對嗎」這類容易引發討論的情感話題,惹得直播間歡聲笑語。

90後在讀博士生麗莎(化名)最初只是抱著好奇的態度「圍觀」,沒想到還真碰到了心儀對象。「他和我一樣有留學經歷,喜歡戶外運動以及滿世界亂跑。」心動之下,她鼓起勇氣要到了嘉賓的聯繫方式,聊了一段時間,最終見面確定了戀愛關係,「奔現」成功。

「對我來說,相親直播間的好處就是毫無壓力。它只需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晚上躺在床上也可以看。假如沒遇到心儀對象,默默『潛水』,當作消遣也挺好。」麗莎說。

學者孫萍長期關注網際網路平台上的交友、婚戀問題,她的論文反映出,很多用戶從追求親密關係發展成追求「趣緣社交」,他們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工作經歷、個人感悟短暫交匯於網絡空間。這正成為線上交友的普遍狀況。

某社交平台聯合上海大學社會學青年研究團隊共同發布的《2024年青年婚戀觀念及趨勢調查報告》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面對情感困惑,相當一部分00後和90後選擇在社交平台上尋求傾訴和支持,且熱衷於「輕相親」等新型社交模式,這種模式讓年輕人在輕鬆的環境中增進了解,促進情感的自然發展。

「線上陌生人社交,因其弱目的性更受歡迎。」報告表明,年輕人青睞「賽博相親」的原因包括:能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避免陌生人見面的尷尬,以及線上社交時間更加靈活。

學者江瀚認為,最近直播相親、「戀綜式旅行」等「輕相親」方式的興起,反映了當下年輕人對相親體驗的重視。這些新型相親方式不僅提供了更多的互動機會,還增加了相親的趣味性和真實感。

「年輕人的婚戀觀正發生變化,應關注他們的需求和困境,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婚戀關係。」心理學專家於悅這樣說。

尋求婚戀輔導:「修煉」愛情,擁抱美好生活

「上學時,老師教我們掌握知識;上班後,領導同事教我們工作經驗。可現實生活中,似乎從來沒有『領路人』教我們如何談戀愛。」調研中,不少年輕人面臨這樣的困窘。

作為「網際網路原生代」,不少青年人積極在網絡平台尋求戀愛經驗。打開某生活類社交平台,輸入「戀愛技巧」「戀愛輔導」等關鍵詞,可以得到超過40萬條搜索結果。戀愛,這個在現實生活中較少被放到公開場合來談論的主題,在網絡空間裡卻顯得「眾聲喧譁」,年輕人紛紛分享交流著關於這件「期待又有些許害怕」的事。

不論網上的經驗帖有多詳細,不少年輕人仍然認為「紙上得來終覺淺」「不少看起來很實用的經驗,一旦『奔現』一招也用不上」。還有人認為,網上不少經驗帖過於複雜的分類和脫離實際的分析往往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反而讓人對戀愛結婚心生牴觸。

針對這一現象,不少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滿足年輕人的戀愛輔導「剛需」。

當前,多地民政部門都為有婚戀需求的青年群體聘請了婚戀輔導師,提供了各種形式的婚戀輔導服務:福建省三明市婚姻登記中心提供「幸福指南」婚前輔導服務,為社區、企業、機關開展婚戀心理、情感調適等內容的公益講座;重慶市婚姻收養登記管理中心多次開展青年婚戀輔導沙龍活動,為青年交友、擇友搭建平台……

「輔導老師能夠提供客觀、中立的建議,有助於青年人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在婚戀關係中的定位與需求。」劉靜是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的婚姻家庭輔導諮詢師。她在從業實踐中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下顧慮,主動尋求婚戀輔導。而這些人通常不願向親屬袒露內心的真實想法與婚戀困擾。

劉靜的輔導對象中,有一位成功從電子遊戲世界走出並進入戀愛關係的學員。這位學員大學畢業後與女友分手,情感挫敗讓他深受打擊,一度把自己浸泡在電子遊戲的世界,對戀愛生活「失去興趣」。經過婚戀輔導後,他最終重拾對生活的熱愛,開始了一段新的戀愛關係。

劉靜表示,戀愛是為了體驗更美好的生活,婚戀輔導能夠幫助年輕人建立正確的婚戀觀念,明確自己在戀愛關係中的角色和責任,應對感情陷阱,走出戀愛誤區。婚戀輔導師的工作,就是消除青年人的婚戀顧慮,鼓勵他們樹立積極、健康、文明的婚戀觀念,讓戀愛婚姻成為豐富人生、幸福人生的組成部分。

記者觀察到,作為青年走入社會的「前站」,不少高校也開設了戀愛課程,幫助學生在這一成長階段塑造健康積極的戀愛觀。有學生在社交平台的討論組上表示,這門課雖然是講授如何戀愛的,但他同時學會了如何更好地善待自己、理解他人、擁抱生活。正如復旦大學教師陳果在「戀愛公開課」上總結的那樣:唯有真知,才有真愛;唯有真自知,才有真自愛。

數據

2014年~2023年中國網際網路婚戀交友行業市場規模由26.9億元增至93.8億元。

2024年,超半數消費者對相親呈積極態度,他們傾向於通過親友介紹(45.2%)、線上結識(42.1%)、發展老同學老朋友(41.8%)找尋婚戀對象。

66%的年輕人不願因壓力調整擇偶標準,拒絕「將就婚戀」。 63%的00後認為帶有強目的性的相親行為並不是首選。

數據來源:《2024—2025年中國婚戀社交服務市場研究報告》《2024年青年婚戀觀念及趨勢調查報告》。

(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a1e0adcf47f4c6059a1dbc9b479d1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