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兩個內容,挺有感觸的。
一個是:
下雨天,用雨衣和帽子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的父親,騎電動車起步。
后座的小孩不慎跌落。
那個孩子從地上爬起來,淋著雨追著父親跑,後車司機按喇叭一路護送。
父親停下車以後,孩子跑的速度一下子就慢下來了。
下了車的男的上前一腳,把孩子踹倒在地。
另一個是:
知乎有個女孩提問: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
女孩說到了父母對自己的傷害,不是一件事,是很多事堆積。
提到了母親的情緒化和不尊重隱私。
提到了父親出軌,並且不止一次地猥褻自己的姐姐。
她說自己和姐姐,成長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表面是個獨立健康的人,其實不是。
很羨慕那些出生在擁有良好家風、健康健全關係的家庭中的小孩。
這個話題,6萬人關注,1.9萬個回答,3800萬人默默瀏覽。
不合格的父母,各有各的不合格。
但合格的、好的父母,都有共同點。
第一,在家給空間。
小孩子分兩類,或者說,分兩種狀態:跟父母分享隱私的,不跟父母分享隱私的。
不分享的時候,要尊重。
分享了以後,要保密。
開頭的知乎提問者,就提到說,總是被父母背叛。
「小時候她總說是我的好朋友,什麼都可以和她講,也的確有幾年我非常非常信任她。
但是她會轉身就把我的事,我的秘密告訴親戚,很快七大姑八大姨都知道,然後取笑我。
我真的羞憤難當。
比如收到一封情書,她會轉身告訴別人,包括內容。
比如我尿床的事跡,連帶對我的不滿辱罵,繪聲繪色地講給鄰居小哥哥。」
逐漸的,信任額度就沒有了。
父母喜歡說:
「我把你帶大,你什麼樣子我沒見過。」
「跟誰聊天呢,我看都不能看。」
「我翻你日記本,都是為你好。」
「我怕你被人騙。」
想方設法拉近距離,反倒讓人窒息,把人推得更遠了。
聰明的家長,會在給孩子空間的同時,積攢信任。
懂得傾聽,也懂得拉勾保密。
第二,在外給面子。
還記得我們之前寫過的一個新聞嗎?
一個媽媽在學校掌摑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冷靜了兩三分鐘後,轉身頭也不回地跳樓了。
對孩子來說,最難堪的不是挨打,而是在人前挨打。
我小時候去姥姥家做客,發現有一些家長,喜歡在別人面前說自己孩子的不好。
會說我家孩子在家一點活都不幹,會說他成績爛得一塌糊塗,會說他這人不行啊,很笨呀。
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謙虛,仿佛這種奚落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但我媽從來不這樣。我們家三個孩子,其實都不太優秀,都有各自的缺點。我大哥小時候不愛學習,我二哥特別犟,跟我媽吵架,特別牛,而我,小時候就喜歡跑著玩兒,我們都不是父母眼中那種,完美的孩子。
但是我媽從來都不會在人前說我們的不好。
每次跟別人提到我,她都會說,劉媛媛愛讀書,是個看到書店就走不動的人。
對,這是我的優點之一。
我媽會說,我的學習她從來都不用管。
其實那個時候,我學習也不好,只是不用管而已。
所以你看,父母在外面說孩子是什麼人,孩子很有可能,就成長為什麼人。如果你總是奚落自己的孩子,他慢慢地,在人前就喪失了尊嚴和體面。
漸漸地,可能也就會自我放棄了。
在外,記得給孩子面子。
第三,遇事給信任。
我從來沒有因為考不好,被批評過。
每次考不好了,我媽首先給我找理由,沒事下次一努力就行了,這次肯定是考前沒吃飽。
甚至她會往自己身上攬責任,是不是因為她這次燒香拜佛不誠心。
這一點被我閨蜜知道的時候,她羨慕壞了。
那時候我們剛認識,她每次考不好回家,都要被懷疑:最近不努力,又欠收拾了。
她在學校和朋友吵架,她父母先訓她。
說她情商低,肯定是她的問題。
長大之後,她去外企工作,老闆卡她項目的預算,導致項目無法推行。
和媽媽通電話的時候,不小心說漏嘴了這個事情。
她爸自然也知道了,和她打電話說,肯定是因為她情商低,不懂得維護領導,不講規矩。
可就是遇到了一個不靠譜的上司啊。
我們甚至都懷疑,如果她是新聞中那種被男友殺了的人,她爸媽肯定要先懷疑她不檢點。
每次遇到事,其實真的蠻自我懷疑的。
這個時候最親近的人再插上一刀,整個人就坍塌了。
如果一個孩子不被自己的父母信任,到底是父母的失敗,還是孩子的失敗。
大多數情況下是父母的。
自己教出來的孩子,卻不信任她。
第四,成長給時間。
每一朵花,都有他開的時間。
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語言。
我們家三個孩子,開竅的時間都很晚。
我大哥,初三才知道好好學習。
直到高一,我的成績才逆襲。
我二哥更晚,大學畢業到了工作單位才雄起。
父母最容易著急: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都做到了,我的孩子還沒有。
從小時候說話走路,到大了以後考試就業。
為什麼孩子沒有按照我的期待,去成長?
最近做了很多青春期的諮詢。
父母問我,媛媛老師,孩子不跟我交流怎麼辦。
我說,你能不能接受,往後的幾年,他會離你越來越遠,不再是那個信任和依賴你的乖寶寶了。
然後到了真正成熟,他們又會感悟,原來最愛自己的人是父母。
很多父母表示接受,但其實並不能。
他們學不會等待。
等待孩子成熟,等待自己去領悟。
所以他們去教,他們去要求,他們甚至想要代替孩子去做。
最後,偷走了孩子的成長。
給孩子一點時間,所有的孩子,都會找到路。
開車的時候,在副駕駛上指揮的人,最討厭不是麼?
以上。
希望我們都能擁有健康關係。
都能記住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