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莫德爾,為何最終選擇自殺?只因不願被俄軍俘虜

2021-03-01     今日生活視角

原標題:一代名將莫德爾,為何最終選擇自殺?只因不願被俄軍俘虜

1914年,以德國為首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抓住了第2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國內的實力大增,軍事經濟等都有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英國和法國為首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坐不住了,他們認為新興的國家侵犯了他們的利益。於是兩個陣營不斷的爆發小矛盾,最終演變成了一場世界戰爭。

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莫德爾被派往了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西線作戰。西線主要是協約國陣營的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對抗同盟國陣營的德國。1916年2月21日,在當時的德國陸軍元帥興登堡的帶領下,集中兵力進攻法國凡爾登,試圖打敗法國。然而在攻破比利時,莫德爾參與了這場號稱一戰破壞性最大,戰爭時間最長的戰役。

在凡爾登之戰中,莫德爾勇敢好戰,多次負傷,因此獲得了一級鐵十字勳章。要知道一級十字勳章只會頒發給至少有過三次以上的英勇作戰行為。可見莫德爾初上戰場,就非常的勇猛。後來被上級調到了總參謀部工作,雖然莫德爾沒有在軍事學院系統的學習過軍事知識,卻展示了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軍事天才"的稱號名副其實。

1918年,德國戰敗,宣布投降。一戰結束後,莫德爾又回到了德國,他被調到了東普魯士的第2步兵團任職。在這段時間裡,他除了完成軍隊里的日常任務,還在業餘時間寫了一本關於格奈瑟瑙元帥的書。格奈瑟瑙是德國著名的陸軍元帥,他不光在德國解放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還極力策劃了大敗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由此看出,莫德爾崇拜軍事將領,對領兵打仗表現出了非常高的熱情。

1934年,莫德爾晉升為了上校,這時全世界正在醞釀著一場更大的戰爭。1929年,西方國家由於經濟危機的衝擊,帶來了大蕭條和社會動盪。正是這種黑暗的土壤培養出了法西斯主義,而希特勒就是這種極端主義的代表人物。

希特勒憑藉犀利的語言,雄辯的論據,很快的吸引了大量狂熱的追隨者,莫德爾就是其中之一。希特勒在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後,莫德爾更是下定決心追隨希特勒。

他輾轉找到了戈培爾,經過他的介紹,受到了希特勒的接見。希特勒很欣賞他的軍事才能,莫德爾就這樣得到了希特勒的信任和重用,被任命為國防部陸軍訓練局局長。之後又被調任到陸軍技術局當局長,負責重新整治德國陸軍技術上的問題。他還去蘇聯訪問,交流研究軍備問題。

1944年,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向法國腹地挺進,而德軍一直忽視他們的情報,導致諾曼第戰役失敗。原本莫德爾在經歷諾曼第戰役後,已經失去了信心,可阿納姆的勝利卻點燃了他的信心。他指揮部隊與美國的第12集團軍開戰,結果仍然沒有阻擋住美軍的進攻步伐。

12月,戰爭逼近德國本土,希特勒為挽回頹勢,決定孤注一擲。他在阿登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莫德爾勸希特勒放棄這個計劃,因為他認為當時德軍兵力已經不足,目標超出了作戰的能力,可並沒有被希特勒採納。雖然莫德爾反對希特勒的作戰計劃,可還是懷著對希特勒的忠誠,堅決的執行了這個作戰命令。

美國不但取得了制空權,還對德軍運輸線路做地毯式的轟炸,德軍的供給跟不上了。直到1945年1月末,德軍全部被趕回進攻出發地,阿登作戰以失敗告終。阿登戰役結束之後,莫德爾認識到德軍是註定失敗的。他不像往日那樣容光煥發,也沒有積極防禦的作戰計劃。

終於在1945年4月,莫德爾所在的部隊被盟軍圍在魯爾工業區。莫德爾沒有接受投降的命令,他看著眼前的斷壁殘垣堅定地說:"一名元帥不會成為階下囚。"隨後率副官走進杜伊斯堡附近的樹林中,要求副官開槍把他打死,而副官拒絕開槍打死與自己並肩作戰的長官。

莫德爾悲傷地說:"我從來沒有這樣失望過,我絕對不會落入俄國人的手中,我死之後,請你把我埋葬。"說完就舉起手朝自己的頭部摳動了扳機,"嘣"的一聲,德軍的大元帥就此殞命。

回顧莫德爾的一生,他是毋庸置疑的軍事天才,也是在防禦戰中傑出的指揮官。要是沒有他,納粹德國在前幾年就會覆滅了。他多次救希特勒與水火中,因此被稱為"元首的消防隊員",他認定的事情,就算希特勒也沒有辦法改變。可也是因為他的偏執過激,才信奉極端的法西斯主義。他在蘇聯犯下的罪行永遠是非正義的,就算沒有飲彈自盡,二戰勝利後也會遭到國際法庭的審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Wg87HcB9EJ7ZLmJuU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