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蟲蛀損毀500多個孔洞的國寶《五牛圖》,後來怎麼樣了?

2019-06-14     丹青硯遇

《五牛圖》卷,唐,韓滉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今天的主角,是上面這幅傳世名畫《五牛圖》。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占領了北京,搶劫了無數珍寶,《五牛圖》也不例外,從此,這幅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流落海外,開始了漂泊命運。

其後,《五牛圖》輾轉落到了我國香港企業家吳蘅孫的手中,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吳氏企業瀕臨破產,吳蘅孫決定忍痛出讓《五牛圖》。

經過鑑定,專家確定此畫為韓滉真跡,是不可多得的國寶,政府決定從吳蘅孫手中將其買下。1977年1月28日,幾經波折最終贖回的《五牛圖》被送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卷,唐,韓滉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五牛圖》上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雖然如此著名,但看到它的第一眼,你一定無法將它與「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這個稱號聯繫起來


回歸故宮時,這幅歷經千年的畫作的畫面上已經有大大小小數百個蛀孔,必須馬上修復。

根據《五牛圖與孫承枝》一書記錄:修復專家孫承枝手接《五牛圖》後,心情凝重、寢食難安。數日之間,圖卷陳於几案,不曾妄動。他藉助放大鏡反覆探查,潛心思索,尋求最佳修復方案。


孫承枝先生

殘損《五牛圖》的破洞太多,修復的關鍵是補洞。

經過百般挑選,他選擇的是一種故宮舊藏的年代久遠、質地和顏色與原畫相仿的畫紙。選定紙張後,他運用精湛的技術將數百個洞粗略修補好。



破洞修補前後對比

終於能從肉眼識別這是畫後,孫先生便開始了清除雜質的環節。

紙怕水濕,這是大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識,更何況一張墨彩淋漓的古畫?一般人絕難料想《五牛圖》正是用水去污除垢的。白水澆上去,黃湯流下來,孫師傅用排筆蘸熱水反覆刷洗畫面,水色清明之後,畫面破損雖然依舊,其紙色、墨彩、印鑑、題跋卻已煥然一新,燦若明霞。


清理乾淨後,該揭紙了。

《五牛圖》舊裱共有四層。兩層背紙很快揭去,再揭命紙,可就費事了。命紙與畫心直接粘連,起著保護畫心的作用。揭除命紙時若稍有疏忽,或揭掉半層畫心;或掉粉掉色;或揭得厚薄不勻;或揭傷畫面;還有的揭完命紙,畫心粘在案上起不了台,或勉強起台而支離破碎,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孫師傅揭除《五牛圖》時可謂是慎之又慎,加意小心。他先用鑷子輕輕地、一點一點地揭起命紙,有時還得靠手指揉搓,以中指觸覺掌握力度輕搓慢捻,搓捻成極細的小條取下,不傷畫心,不留屑片,完滿無損地過了這一關。

《五牛圖》這樣一幅不大的手卷,僅只揭除這一張命紙,孫師傅足足用了五天。


畫芯處理好後,重新托上命紙,孫師傅開始全色。這個環節極考驗修復技藝,顏色得匹配,線條得逼真,畫面中因破洞造成的斷筆,需要接筆。這要求接筆人對畫家筆法有深入了解,知道筆意來龍去脈,等於和藝術家一起創作。沒日沒夜一筆一划耐心上色,這冷板凳不是一般人坐得起的。

最後孫師傅又以原來的裝裱式樣對畫進行了裝裱,前後共用了幾年的時間這幅畫才算修復完成。

修復好的五隻牛是這個樣子的





《五牛圖》局部

怎麼樣?判若兩物吧?經過修復後的古畫,實現了新生。

和其它類別的修復不同,繪畫的修復,講究的是修舊如新,從字面意思理解,貌似是和建築、瓷器、家具等品類的修復理念背道而馳的,這個你怎麼看?


圖文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VmjiGwBvvf6VcSZWZ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