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閱趙州:一座古城,見證趙州之地曾經的興盛繁華

2019-08-26   趙縣生活圈

趙州域內建城歷史久遠,現存兩座規模較大的古城遺址,一為趙州古城,一為宋子古城。二城均建成於東周時期,經歷久遠的歷史變遷,或興或廢,如今只留下遺址為後人所憑弔,見證著趙州之地曾經的興盛繁華。

趙州古城

趙州,古為畿輔,地處燕南趙北,志書中有「京輦屏蔽,河朔咽喉」之譽。東周時期,晉國在此設置棘蒲邑,此為建城之始。漢代先後封棘蒲候國,置平棘縣,城垣漸成規模。此後朝代更替,建制時有變更,人口不斷增長,城池也一再擴充。至宋代,古城輪廓基本固定,遂成現世遺存風貌。

建制規模

趙州古城遺址位於今趙縣縣城內,為趙州歷代郡治、州治、縣治之所。城址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最長處2000米,東西最寬處1700米,占地面積約340萬平方米。

據清光緒《趙州志》記載:「州城,土築,建置莫考。基博二丈五尺,垣三丈二尺,周環十三里有奇,炮台六十有二,女牆崇五尺,加堞二千八百八十有一。東垣七百四十八丈,南垣四百九十六丈,西垣七百四十九丈,循郭右偏東行百丈,再折而北百數丈,北垣四百一十九丈。壕闊十丈,深十尺,繞城四周,匝水汪洋。」趙州城的城牆是一個不規則的長方形,缺西北角,所以形狀如靴,民間稱之為「靴頭城」。環城牆外圍,有濠闊十丈、深十尺的護城河。城牆為土質夯築,夯層每層約10厘米,堅硬如石,工程浩大。牆面年久生苔,似銅皮包裹,所以趙州城有「銅城」之譽。

古城門老照片

同樣據《趙州志》記載,趙州城「門凡四,重關雙闔、東曰升華,南曰臨洨,西曰澄波,北曰拱辰。」整個城垣設有四座城門,東門名為「升華門」,上有殿宇式三間樓閣,飛檐斗拱,富麗壯觀;西門名為「澄波門」,上有城樓,高有九丈,雙層樓閣;南門名為「臨洨門」;北門曰「拱辰門」。四門皆為「重關雙闔」,也就是有兩道城門,稱為瓮城。

歷史變遷

據史志記載,周朝時期,古趙地——棘蒲,已具備了城的雛形。戰國時期,已具一定規模,為以後西漢初封棘蒲候國和平棘縣奠定了基礎。《趙州志》記載,漢置平棘縣取自山名。「平棘山有二,在州北曰大平棘,在州南曰小平棘,皆去城百步許。山頂平而多棘,故名。漢置縣取此。」「平棘縣,有寨。」兩漢時,開始有城廓的圍築。南北朝時期,平棘成為趙郡、趙州的治所,州城也相應以郡、州的規制逐步擴建。

據考證,趙州城為北宋初年擴展為現存範圍。由於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宋代時北方屏障消失,現趙州一帶成為北部邊境。為防禦外族入侵,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年),皇帝下詔,要求趙州境內的市鎮、砦壘、縣城都要構築城牆。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趙州以工代賑,修築趙州城,初步確定了後來城垣的規模。元代納新《河朔訪古記》記載:「趙州城東門內有柏林禪寺院,舊在城外,後城擴展,而在東門內矣。」也成為宋代趙州城擴建的證明。

明成化四年(1468年)、弘治七年(1494年),城牆兩年修繕。隆慶元年(1567年)《趙州志》載:「州城周圍十三里,闊二丈,高三丈,垛城高四尺,凡為垛三千九百有奇。濠闊十丈,深十尺,繞城四周有水汪洋,城門樓各四座。弘治七年,知州張清於西、南門外又各建石門兩座,規制宏闊,屹然為畿南重鎮。」

清代,趙州的重要地理位置愈加顯現。清光緒《趙州志》記載:「河朔為天下之根本,趙即為河朔之咽喉。自唐、宋後,或為府、或為州,滄桑屢易。入我皇朝,規制崇閡,屹然為畿南平翰。」這一時期也對州城進行過修繕加固,根據熱兵器的逐漸應用,增加了新的防禦設施。

街市布局

明清時期,趙州城的建築布局已經定形,由於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位置的不對稱,決定了城內街市的布局也相應錯落,幾條主要大街互為垂直而極少交叉,丁字路口多,街市重心偏向西北部,形成趙州古城的獨特布局。趙州城內,衙門、郵驛、文廟、試院、佛寺、城隍廟、關帝廟等公共設施齊備。四門之外,東有先農壇,南有山川壇,西有社稷壇,北有厲壇,這與各地府州城的布局大致相同。

據清光緒《趙州志》記載,趙州城關共有八鋪,即:州前鋪、石塔鋪、北門鋪、東門鋪、南門鋪、西門鋪、西關鋪、東關鋪。除東大街、西大街、斜北街、南大街、大東街等幾條主要街道外,還有新道街、小南街、小北街、順城街、太平街、李家街等街道。較大的胡同有石塔胡同、王家胡同、薛家胡同、楊家胡同、張家胡同等。為區分居住區域,還有牟家崗、李家崗、趙家崗、翟家崗等地名稱謂。

清代趙州州城圖

州署原為城內第一大古建築群,位於州城北部,即如今縣政府所在地。州署前為長約400米的衙門道,現稱府前街,其南段有建於東漢初的望漢台。州署西為驛里街,是原城驛、驛丞宅及鋪陳庫、養馬房所在地。署東為所里街,是遞運所所在地。驛里街、所里街的街名沿用至今。衙門道南端以東是東大街,以西是西大街。東大街東端與斜北街相連通往北門,略往北又有蘇家街與正北街相通;西大街通至西城門。這一地帶以州署為中心,形成州前鋪並連帶北門鋪和西門鋪。在西大街中段路南小南街西側是趙州試院,始建於清乾隆元年(736年),民間俗稱「考棚」,是進行府試(趙州於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可代行府試)考取秀才的地方。

南大街是州城內的南北主要街道,北端接西大街,南至南門。其北段屬州前鋪,中段屬石塔鋪,南段屬南門鋪。南大街的北段和中段,街兩側店鋪相接,是州城內最為繁華的商業街。在南大街中段,矗立著原開元寺遺存的陀羅尼經幢,也就是當地人俗稱的「石塔」。

由石塔至東門,是州城內另一條主要街道——大東街。這是一條匯聚儒、釋、道三種文化的街道。石塔以東約東百步路北,有一座三門四柱五樓雕刻精美額題「顯靈候」的高大木牌坊。木牌坊以北穿過廣場,是道教色彩濃厚的趙州城隍廟。城隍廟內建有宏闊的大殿,還建有閻君殿和廣生殿。據傳乾隆下江南經過趙州,城隍顯靈到御道上迎駕。待州官接駕時,乾隆說剛才已有地方官前來接過駕,這定是本州城隍顯靈暗中護駕,遂封趙州城隍為「顯靈候」,並親筆題匾。城隍廟位居全城中心,廟兩側是東西馬道,西鄰南大街,北靠花市街,加上寬闊的廟前廣場,是州城內集市貿易活動中心。

城隍廟以東是趙州文廟和州學,現仍存有大觀聖作之碑一座。北宋仁宗天聖年間,「詔天下郡邑建學,趙州為河朔重地,復以國姓,自必廟制崇閎嚴邃,稱雄巨觀」。文廟往東,便是著名的禪宗道場——柏林禪寺。

現存的古城牆

州城西門澄波門外,由護城河水蓄為約10畝大的「澄波池」,池西北角有經藏寺一座。冶河自西關鋪村中穿過,而甘水河則旁流村西。護城河、冶河、甘水河三條河上分別架有護城橋、永通橋、永濟橋,三橋相距均不過百步,為州城又一形勝之地。

來源:網信趙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