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唐篩」這個字眼,不管是過來人的媽媽們,還是正在孕檢路上征戰的准媽媽們,是否都會心頭一顫?
在各種孕育群里,經常會看到准媽媽們這樣的吐槽:
搜索關鍵詞「唐篩」,也大抵是這樣的畫風:
作為孕中期的一項常規檢查,「唐篩」已成為準媽媽懷胎十月路上最驚心動魄的一關——過了激動不已,不過痛苦萬分!
但對於大多數媽媽而言,在寶寶降生那一刻再回頭看,這不過是一道坎,也沒有那麼恐怖!
但為什麼唐篩這麼不招人待見,卻還要做?即使是「高風險」的媽媽大多最後也是平安無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唐篩」這個話題,希望在普及知識的同時,給准媽媽們壓壓驚:一起來正視這個常規孕檢項目。
撰寫:小魚/編輯:Jaden
01
「高風險」≠胎兒一定有問題
唐篩準確率僅60%!
首先,准媽媽們要明白一點:唐篩的結果只是一個篩查值,也就是得病機率,並不說明你的結果有異常,胎兒就一定有異常。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某孕婦唐篩結果為1/217,顯示高風險。
說明該孕婦肚裡的胎兒,唐氏兒的可能性為1/217,這只是個機率問題。
想要確診胎兒是否健康,最終還要看羊水穿刺結果才知道。
唐篩的中危、高危只是根據機率數值得出的結果,它還具有假陽性,也就是說,數值不一定正確。
而且很多孕婦一般都是孕中期去做唐篩,如此一來,中期唐篩的準確率只在60-70%。
而且,一般孕婦要在在孕期11-14周做一次NT檢查,俗稱「早唐(早期唐氏篩查)」,就是通過B超檢測胎兒頸部透明帶的厚度,以此判斷胎兒染色體是否異常。早唐的準確率要高一些,約為90%。
早唐跟中唐比,少了一個關於胎兒神經管畸形的篩查。但這個篩查在孕20-24周,進行四維彩超大排畸的時候,可以檢測出來。
02
唐篩檢測的幾個影響因素
弄錯了會影響準確率
首先要弄清孕中期唐篩的檢測機制。
它是通過化驗孕婦的血液,檢測母體血清中甲型胎兒蛋白、絨毛促性腺激素和游離雌三醇的濃度,並結合孕婦的年齡、體重、孕周等方面來判斷胎兒患先天愚型、神經管缺陷的危險係數。因此,孕婦自身情況如果弄錯,檢測值就會有偏差。
弄錯孕周,檢查結果會有大偏差。
有位孕婦曾跟我說,她在得到唐篩結果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實際孕周跟報告上的孕周少了五六天,跟護士說了之後,護士重新打出一個報告。
結果就因為孕周差了幾天,報告結果完全不一樣,本來顯示「高危」的結果就成了「低危」。
34左右的孕婦,年齡不要虛報一歲,否則結果也會差很多。
唐篩檢測對高齡孕婦很不「友好」,一旦年齡過了35歲,唐篩數值會成倍地往上升,顯示高危的比例明顯增加。
畢竟根據它的計算原理,年齡一過35,就算是高齡產婦,胎兒不健康的風險要高很多。
因此,如果孕婦年齡為34歲,就不要報成周歲35了,否則結果有很大可能會不理想。也有些醫院,年齡超過35的孕婦就讓直接無創基因檢測或羊水穿刺了。
03
既然唐篩那麼「不准」
為什麼還要做?
相信你的產檢醫生會告知:低風險不代表一定安全,高風險也不代表一定有事。還需要進行更深的檢查。所以很多寶媽不解,既然出來的結果不準確為什麼還要做?
打個比方,交警站在路口查違章,不會每個車都查,通常會結合司機的神情舉止,牌照清晰度等方面初步判斷,類似於醫生結合孕婦年齡和家族史,然後用手中的儀器精確篩查牌照是否與本車相符,此車車主有沒有駕駛證。
儀器輸入的過程很複雜,因而需要憑經驗做一次大面積粗篩,這個粗篩雖然準確率不高,但是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唐氏篩查也只是一項粗篩。篩查就是用一個較簡單,便捷又便宜的辦法,來找出有可能患某種疾病的人。
抽血相對來說比較好操作,也能起到粗篩的作用,簡單的說,就是在孕婦中找到患病幾率高的孕媽,再去做確診。
這樣可以不需要每個人都去做羊水穿刺。因為羊水穿刺是有風險的,是從肚皮穿一個針頭下去吸羊水,操作複雜,有創傷,價錢也會相對高很多,不過現在有了無創DNA,價錢更高一些,也是無法普及的重要原因。
如果孕婦很在意結果,或者想一步到位檢測到更為準確的結果那麼我們可以通過無創DNA檢查來消除我們的疑慮。
DNA檢查的精確度極高,一般可達到99%,相對於「唐篩」,可信度提高不少。
當然,無創DNA檢查的費用相對較高,一般在2000塊左右。當然,用這些錢讓孕婦放心,也是有必要的。
總的來說,在孕婦懷孕到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做很多的檢查。面對這些檢查內容,平常心對待是有必要的。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是孕婦檢查的根本作用。
當然,通過我們的分析,也提醒各位寶媽,對於唐氏綜合徵這種極為嚴重的情況,我們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對待。
了解唐氏綜合症,了解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採用科學合理的應對方式,消除疑慮,才是對孕婦最大的呵護。
-end-
你被唐篩結果嚇哭過嗎?你有哪些經驗分享給新媽媽們?歡迎在留言區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