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束文傑
說到合肥的馬路,人們總能想起橫貫東西的長江路(長江西路、長江中路、長江東路),縱貫南北的金寨路、徽州大道等,還有環繞城市的環城路、一環路、二環路……
道路總是隨著時光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這其中便包括了名字的不斷更改。那麼你知道,他們過去叫做什麼名字嗎?
上世紀50年代,環城馬路(來源 | 《合肥 1949—1959》)
首先說一說「安徽第一路」長江路。今天的長江路自西向東分為長江西路、長江中路、長江東路,西起官亭收費站接合六路,東至肥東縣店埠鎮包公像附近路口接合蚌路,橫跨蜀山區、廬陽區、瑤海區、肥東縣,全長70公里左右。提及他的名字變化就得分三段講述。
長江中路,過去以三孝口、四牌樓為界,自西向東由西大街、前大街、小東門街組成。清代縣誌中記作「小東門大街」、「前大街」、「西門大街」。抗戰勝利後,更名為「中山路」(中山西路、中山中路、中山東路)。1955年布告為「安慶路」,不久改為「長江路」,1994年(一說1992年)定名「長江中路」。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合肥濱湖新區也有一條中山路,而且也在省府大門前,歷史總是出現巧合!
上世紀40年代,西門大街(來源 | 《合肥城圖志》)
上世紀40年代,前大街(來源 | 《合肥城圖志》)
上世紀50年代,長江路(來源 | 《合肥城圖志》)
2019年,百貨大樓(來源 | 《合肥城圖志》)
長江西路,1952年建成合六(安)公路,1955年布告為「佛子嶺路」,1958年後改為「蜀山路」,1982年擬名「長江西路」,1994年(一說1992年)正式定名。
1956年,佛子嶺路三里庵段(來源 | 《合肥城圖志》)
2019年,國購廣場附近(攝影 | 月半印象)
長江東路,過去以觀德橋、淮南鐵路、銅陵路為界,自西向東由尚武街(又名觀德橋街)、崇德街(又名買賣街)、三里街、合浦公路組成。1955年布告為「蕪湖路」,不久改為「蚌埠路」,「文革」期間一度改為「大慶路」,1982年恢復「蚌埠路」,1994年(一說1993年)正式定名「長江東路」。說起來,至今在長江東路兩側還有幾所「蚌埠路第X小學」。今天,合肥還有一條「新蚌埠路」,是由原張窪路更名。
1965年,合肥老地圖中的「蚌埠路」(來源 | 資料圖片)
2019年,長江東路與東一環路交口附近(攝影 | 束文傑)
再來說一說正在申請國家級步行街的淮河路。今天以蒙城路為界,分為淮河路、淮河西路。淮河西路,原是菜園和便路,還有一條臭水溝(舊金斗河一段),1954年以後形成街道。淮河路,過去以十字街、阜陽路為界,自西向東由無名街、文昌宮街、東大街組成。清代縣誌中記作「水西門大街」、「十字街西」、「東門大街」。1948年(東大街)更名為「江淮路」,1955年(淮河路橋至蒙城路段)布告為「蚌埠路」,不久改為「淮河路」。
解放初期,段家祠前金斗河(來源 | 資料圖片)
上世紀40年代,東門大街(來源 | 《合肥城圖志》)
上世紀50年代,勝利路與蚌埠路交叉口附近(來源 | 《合肥城圖志》)
2019年,淮河路步行街(攝影 | 束文傑)
上文提到前大街,那麼有沒有後大街呢?當然答案是肯定的。
後大街今天的名字叫做「安慶路」。安慶路還包括過去的壽星街,與前者以縣衙(今省博物館附近)一帶為界。抗戰勝利後,更名為「中正路」(中正東路、中正中路、中正西路),1955年布告為「淮南路」,不久改為「安慶路」。
1952年,正在改造的壽星街(來源 | 《合肥城圖志》)
上世紀80年代,安慶路(來源 | 資料圖片)
今天的安慶路(來源 | 網絡圖片)
如果閱讀解放初期甚至更早的合肥地圖,你會發現今天壽春路的位置西段是杏花村區域,東段則是幾條狹窄小巷。小巷過去以宿州路、壽春二巷為界,自西向東為同春巷、柳木巷(清代縣誌記作「劉沐巷」)、二郎廟巷。同春巷(阜陽路)以西為東、西杏花村,二郎廟巷(逍遙津路)以東為民居群。1960年規劃為「同春路」,「文革」期間一度改為「向陽路」,1982年通告為「壽春路」。
上世紀80年代,宿州路與壽春路交叉口(來源 | 資料圖片)
2018年,壽春路(攝影 | 束文傑)
老城內道路不斷打通,老城外也在陸續開闢建設新路。
蕪湖路,曾經是南郊土質公路。1955年布告為「巢湖路」,不久改名為「蕪湖路」,「文革」期間一度改為「延安路」,1982年恢復「蕪湖路」。
上世紀50年代,蕪湖路(來源 | 《合肥城圖志》)
2018年,蕪湖路(攝影 | 束文傑)
南北大路,當然首先要說「北大街」。北大街,北段是今天的拱辰街,南段是今天的宿州路(與阜南路交口以南),清代縣誌中記作「北門大街」,當地人也稱「北門街」,抗戰勝利後為了紀念合肥籍烈士范鴻仙而更名為「鴻仙路」。
2019年,拱辰街(攝影 | 小狸)
對於宿州路而言,北大街只是其中一段。過去以十字街、四牌樓為界,自北向南由北大街、映典路、南土街組成。其中,映典路是於抗戰勝利後為了紀念合肥籍烈士倪映典,合併四牌樓北街、古(鼓)樓街後更名;南土路,清代縣誌記作「南門土路」。1955年布告為「宿縣路」,不久改為「宿州路」。
1957年,宿州路(來源 | 《圖說合肥城市記憶》)
2019年,宿州路(攝影 | 月半印象)
有北大街必然還有南大街,合肥老城有三條南街,除了上文提及的南土街,還有小南門街和德勝街。
小南門街,今「濱湖第一路」徽州大道一段。過去老城內以安慶路、長江路為界,自北向南由興仁里、尚節樓街(巷)、小南門街組成;老城外以蕪湖路為界,自北向南由黃山路、青年路組成。抗戰勝利後為了紀念包公,更名為孝肅北街(興仁里和尚節樓街)、孝肅南街(小南門街)。1955年布告為徽州路(淮河路—南門口)、黃山路(南門口—蕪湖路),不久黃山路併入。蕪湖路以南路段一度名為「徽州南路」,後改為青年路。1994年,為表彰美菱公司捐資修路的義舉,徽州路和青年路合併,並改為「美菱大道」。2006年改為「徽州大道」,同年合肥市全面開啟濱湖新區的建設。今天,徽州大道延伸至合肥軌道交通一號線的終點九聯圩,未來還將向南延伸至廬江縣。
徽州路(來源 | 《合肥城圖志》)
2018年,徽州大道(攝影 | 束文傑)
另一位德勝街,今金寨路一段。過去老城內以長江路為界,自北向由橫街、德勝街組成;老城外以蕪湖路為界,自北向南由陡崗茶亭、合安公路組成。其中德勝街清代縣誌記作「德勝門大街」。1955年布告為金寨路(老城內)、大別山路(合安公路),「文革期間」一度改為「大寨路」,1982年恢復「金寨路」。當初金寨路南僅到南七里站鐵路線或者十八崗,2007年派生「金寨南路」,現已延伸至肥西縣花崗鎮。
上世紀50年代初,德勝門附近(來源 | 《合肥城圖志》)
今天的金寨路高架(來源 | 新華網安徽航拍)
再回北!與宿州路平行還有一條阜陽路。過去老城內僅縣橋街,今阜南路至安慶路段,街北為菜地。抗戰勝利後,更名為藝泉南街、藝泉北街(淮河路—阜南路),後改為「祺瑞街」(紀念合肥籍名人段祺瑞)。1955年(老城內)布告為「阜陽路」,1958年老城外新建「阜陽北路」,1979年併入阜陽路,上世紀90年代改名為「榮事達大道」,2007年恢復。後來,阜陽北路亦恢復,現已延伸至合肥北城站附近的長豐縣五湖大道。
解放初期,縣橋(來源 | 資料圖片)
1977年,阜陽路橋(來源 | 《圖說合肥城市記憶》)
2019年阜陽路與淮河路交叉口(攝影 | 束文傑)
1955年新路:肥西路(舊格物街,今巢湖路)、滁縣路(舊老馬路、壩上東路,今明光路)、梅山路、滁州路(舊壩上街、河北街)。
1949年,合肥市區圖(來源 | 《合肥城市規劃志》)
1956年新路:和平路、大通路、裕溪路、無為路(舊仁愛路,今紅星路)、五河路(曾名三河路)、宣城路、明光路、全椒路、繁昌路、來安路、含山路(舊二山門巷、佛照樓巷)、霍山路(舊龔灣巷,曾名永紅路,今龔灣路)、太湖路(舊永貞巷,今益民街)、包河路、寧國路、銅陵路、當塗路、廬江路(舊農場巷、洋樓巷、官鹽巷)、桐城路(舊南油坊巷)、霍邱路(舊城隍廟街)、屯溪路、亳州路、濉溪路……
合肥的道路要是寫的齊全,恐怕一兩篇是說不完的,這裡僅列舉知名的主幹道名稱變遷以及附錄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新道路。不過,以小見大,合肥道路名稱的變化,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見證,更是有力的說明了城市建成區的不斷開拓、城市路網的日趨完善!
由於資料的多樣性,信息數據較多,且筆者能力有限,文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期望讀者粉絲理解並指出,十分感謝!
今日話題:你還知道哪些道路舊名?你對這些道路舊名還有印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