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有關印度軍購的文章中,常常將印度描繪成一個只會無腦軍購,或者是貪圖蠅頭小利而被坑錢大把的傻大戶,雖然現實中印度也確實如此。在數次軍購中,無論是戰機、飛彈、航母,還是小到輕武器,甚至是防寒用具上都挨坑。但其實,印度在最近幾年,發展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軍火出口大國。本文將介紹近些年來印度的軍售發展,以及印度武器究竟有什麼能夠出口的?
對於印度武器來說,「國產化」這個詞出現的時間較晚。因為印度開始自主生產武器、飛彈、坦克等一系列軍工產品的時間,是在上世紀7、80年代,起步較晚、產品質量也較差。而2007年可以說是印度軍售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這一年,印度首次突破當年出口總額一億美元大關。而中國突破這個大關是在上世紀80年代(具體到中國向沙特出口東風-3型彈道飛彈),對於軍火出口這個事,各國一直拿這個事當「外快」來看待,畢竟誰都沒真正指著出口武器來養家餬口,但其意義卻比養家餬口還重要。能夠成功出口軍火,說明這個國家的武器被外人所認可,性能上先進、可靠,價格也相對合理。同時,每年的軍售出口總額多少,也側面反映了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以及其武器的先進性(這個榜首一直是美國)。
發展了數十年,印度總算將武器國產化了,還對外出口了。我們來看看2007年印度軍工向外出口了哪些武器裝備。印度出口的裝備有「Dhruv」先進輕型直升機、「Sukanya」近海巡邏艦/艇、輕型105MM火炮、MPV裝甲輸送車、SA315B輕型直升機等。其中大多數都是國產裝備,但有些不是自行設計的,如SA315B,一些資深軍事迷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法國設計製造的直升機,印度方面後來獲取了生產許可。上述這些武器裝備,印度出口給了模里西斯、緬甸、尼泊爾等國家。在此之前還向斯里蘭卡、不丹等國家出口過裝備。
從客戶群來看,出口總額剛破一億大關的原因也找到了。如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這些國家,本身就沒有多少軍隊,國防壓力也不大,採購規模較小,數筆訂單才能湊成一億美元這個數字(實際上是1.048億美元),而美國、法國、俄羅斯這些傳統的軍火出口大國,其軍工出口的訂單,單筆就要以億為單位計算。印度那點出口量,雖然不足一提,但好歹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的幾年裡,印度鼓勵軍工對外出口,又做出了一系列政策上的調整,簡化出口手續等等,同時國產化武器的性能也在逐步上升,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一個事情就是,印度正在邁向第三世界國家軍工出口大國。
時間來到2020年,在今年3月份,印度達成了其軍工出口史上的最大一筆訂單,向亞美尼亞出口了四台炮兵定位雷達,訂單價值達28億盧比(約3800多萬美元)。但現在納卡衝突已經結束,我們也知道了這四台炮兵定位雷達完全沒起作用,亞美尼亞政府之間還因為進口這麼貴的雷達,卻一點作用也沒起而大吵了一番,這也算是從「被坑」與「坑人」轉換了一把,不過因為這件事情,印度軍工口碑下降了不少。
除了向亞美尼亞出口雷達,印度還要出口反艦飛彈、防空飛彈、戰機等。菲律賓在今年積極與印度展開談判,想要購買印度生產的「布拉莫斯」反艦飛彈,該飛彈是俄印合作項目之一,菲律賓方面想要購入全套飛彈用於國防。除了飛彈,印度在今年2月份,與俄羅斯官方達成協議,允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自行生產並出口蘇30MKI戰機,以及一系列中、高推力發動機等。除了這些「大件」,還有裝甲車、槍枝、炮彈、防彈衣、頭盔等「小件」也有出口。
筆者給出了兩個時間點,一個是2007,一個是2020,在2007年印度努力多年的軍工出口,終於小有成就:突破1億美元大關,但都是一些中、低端產品。但到了2020年,讀者可以發現,印度已經擁有了出口諸如:炮兵雷達、反艦/防空飛彈,甚至是戰機和航發這種精密軍工產品的實力。但是客戶群並沒有變,依舊是一些小國家,並且是主打東南亞附近的小國家。而軍工出口總額,也從2007年的一億美元,上升到了2019年的差不多15億美元。其增長速度和幅度還是相當可觀的。印度近些年來在軍工業上還是有十足的發展的,其發展成果也值得肯定,我們不能小瞧、輕視任何一位對手,要保持極高的警惕性繼續前行才是,正所謂:「發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