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華裔居民談疫情:種族歧視帶來巨大精神壓力

2020-04-14     美國僑報網

【僑報訊】截至4月13日,新冠病毒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在受影響的地區,很多被隔離的人仍在努力應對失業、學校關閉和健康等問題帶來的影響。但是對亞裔來說,除了要應對疫情外,還有額外的擔憂。因為這次疫情始於中國武漢,導致很多種族主義者因此將新冠病毒與中國人聯繫在一起。

4月6日,紐約法拉盛華人社區長島鐵路車站,一列停靠的列車乘客寥寥。(圖片來源:中新社)

據資訊網站《精英日報》(Elite Daily)報道,對全美各地的亞裔來說,應對新冠病毒帶來的壓力和精神負擔因為種族主義乃至暴力行為進一步加重。3月末,特朗普總統曾多次將該病毒稱為「中國病毒」,儘管有人警告這會加劇種族主義。今年3月,權益組織亞太政策與計劃委員會(Asian Pacific Policy and Planning Council)在兩周時間裡報告了針對亞裔的1100多起騷擾或攻擊事件,其中女性遭到騷擾的比例是男性的兩倍。艾麗斯·徐(Alice Tsui,音譯)是一名住在紐約的華裔,她向《精英日報》講述了在這次疫情期間,身為亞裔的她應對種族主義帶來的額外負擔等問題,文章摘譯如下:

我很幸運能在紐約市長大,這裡有非常多樣化的人口結構和足夠強大的亞裔社區。在成長過程中,我也曾經歷過身為亞裔所遭受的種族歧視情況,但是我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我在中國有親朋好友,今年中國春節期間,我聽說了新冠病毒疫情。那時候新聞還沒有對此引起重視,但是我認為「這遲早會影響到紐約市」。紐約市3月1日確診首例新冠病毒,3月22日全市進入停擺狀態。

從那時候開始,我開始注意到上下班路上的一些小事。當我在地鐵里用手肘捂著口鼻咳嗽時,人們會自動地迅速走開,還有人會投來令人不舒服的眼神。我從很多亞裔朋友那裡聽說了同樣的情況。

我也看到過很多關於新冠病毒的種族主義比喻,感覺我們又回到了《排華法案》(Exclusion Act)的時代。當所有關於新冠病毒的第一次報道出來時,總會附上華埠的照片。雖然沒有明言,但是這種做法總是會讓人將病毒與中國聯繫起來。

以我的經驗來看,在亞洲文化中,戴口罩是一種保護措施,而在美國則被視為反應性措施。關於是否戴口罩,我也掙扎了很長時間。我不知道戴上口罩是否會讓我成為身體暴力的潛在目標。我從上周才開始戴口罩,當我從別人身旁經過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們厭惡的表情。我不知道人們是看著我的臉的上半部分的亞洲特徵,還是看著戴口罩的下半部分、懷疑我生病了。即使是遛狗,我也會縮短外出的時間,我覺得那樣不安全。

說實話,我最擔心的是父母。跟很多年輕人一樣,我被隔離在遠離父母的地方,什麼都做不了。媒體上有老年人被襲擊的報道,我的父母就屬於這一類。我不知道他們需要外出購買生活必需品時是怎樣的狀況,我想知道知道他們能否安全回家。雖然可能有點兒過,但是我有時不免想到他們是否會因為感染新冠病毒而死,或者因為種族主義攻擊而死?我為什麼要背負這樣的想法?這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精神負擔。

是不是會有亞裔死於新冠病毒或者種族主義?聽起來有些沉重,但這的確是我最關心的問題。我會擔心我那些身為醫護人員的亞裔朋友,我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擔心自己的安全。雖然我是美國人,但是很多時候,我都感覺自己是個局外人或者外國人。

我是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從3月23日起我們就在家裡工作。我很幸運,還擁有一份工作,但是我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因為處理種族歧視問題帶來的精神壓力。現在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嚴重,我認為我有責任分享我的聲音,讓人們能夠理解這種經驗。

這種病毒的官方名稱是新冠病毒,將它稱為「中國病毒」是不恰當的,這種說法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我們都需要注意到其中蘊含的種族主義意味。如果有人想要對亞裔群體表示支持,可以參與在社交媒體上帶著#washthehate、#racismisavirus和#hateisavirus等標籤的話題,大聲說出自己的遭遇。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有些不舒服,但這種不舒服的經歷是談論種族主義時不可避免的情況。 你還可以支持亞裔的企業,仍在營業中的亞裔餐廳日子不太好過。或者更簡單的,你可以向亞裔打聲招呼,表示友好。

小動作也能帶來大變化,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會看到這些細微的動作,從而改變他們的想法。(張楊編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DS5eHEBfwtFQPkdk3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