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刻工、大成就 :王鳳甲的故事

2022-07-06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小刻工、大成就 :王鳳甲的故事

19世紀中國規模最大的西式印刷所美華 書館,1844年在澳門開辦時雇用四至六名 中國工匠,逐漸增加到最多於1904年時雇 用190人。在這些中國職工里,除少數職員 外,絕大多數是分在鑄字、印刷、裝訂等各 部門的工匠。他們都沒有留下自己在美華工 作的記載,傳教士在書信中也不常提及個 別工匠的行事,難得一見的是美華主任姜 別利(William Gamble)在幾年間經常談論 一名刻工及其工作,即使姜別利每次所談 只是簡短的片段,但拼湊起來已足以彰顯 這名刻工王鳳甲(Wong Feng-dzia)的不 凡成就,他從1861至1865年間以將近四年 時間,獨自完成「上海活字」,即美華五號活 字、Small Pica的7400個字范的雕刻。

這套小活字於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在中國廣 泛流行,在外國也有人使用,因此王鳳甲在近代 中文印刷史上有特別的地位。

中文印刷的時代變局

王鳳甲的個人與家庭等背景都無從追溯,唯一 知道的是他進入美華書館前就已是木刻印工。 他所處的1850與1860年代,中國正在西方勢力 的壓迫與影響之下,連中文印刷也難逃此種影 響而展開巨變,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為便於印 刷與傳播書刊,積極推動以西式字模鑄造的活字印刷中文,以取代木刻板印和手刻的活字。

> 王鳳甲的作品「上海活字」

到1860年時,已有四種西式中文活字問世:香港 大活字與小活字、巴黎活字及柏林活字。香港活 字由倫敦傳教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擁有,在英國殖民地香港生產。巴黎活字由法國人李格昂(Marcellin Legrand)在巴黎鑄造,柏林活字由普魯士人貝爾豪斯(Augustus Beyerhaus)在柏林鑄造。

這四種活字卻各有問題。第一,有的字形太大, 香港大活字的尺寸是Double Pica(24點),柏林 活字為Double Small Pica(22點),巴黎活字為 Two Line Brevier(16點),香港小活字則是Three Line Diamond(13.5點)。其中,香港大活字與柏 林活字雖然都是比照當時中文書籍裡面的字形大小而造,字體偏大,印成的書刊篇幅太多太厚,不便攜帶傳播,成本也高,印刷中外雙語對 照時也很難搭配適當的外文活字,外文部分會留下許多空白,既不美觀也浪費紙張成本。第二,香港大小活字各只有5500個常用字,遇到其 他的字只能以木刻活字應急填充,但木活字與 鉛活字雜湊並印,字形與吸墨效果不同,版面 很不美觀。第三,巴黎和柏林兩種拼合活字,為了節省逐一打造數萬個中文字范(punch)的時間、金錢和人力,而分別打造部首活字和字根 活字,兩者互相搭配可以拼合成許多不同的中文字,無法搭配的才打造全字。結果拼合而成 的字形怪異、生硬不自然,失去漢字的優美勻稱,不容易吸引中國人閱讀內容。

打造西式活字的正常工序,是先打造鋼質字 范,其次從字范造出字模,最後從字模鑄造活 字。在這三道步驟中,最困難也最花時間的是 第一步在硬度很高的鋼質字坯上雕刻字范。拼 音文字由於字母數量有限,即使有大小寫、正體、斜體之分,加上一些符號、數字等,一套拼 音文字的活字數量通常只有150個上下,所以 經常有人打造拼音文字的新活字,大小尺寸各 異、字體風格變化無窮,為數眾多。中文則不 同,不但筆劃複雜,字數又多達數萬個,在19世 紀初中期要一一打造鋼質字范實在是不可能 的任務。香港的兩種全字各耗時二十多年,才 完成5500多個常用字,巴黎和柏林兩種拼合活 字較快,也分別花費了約六年和八年的功夫才完成。

> 1867年美華活字樣本1號字(局部)

儘管打造中文活字不容易,還是有人願意嘗試。 那就是1858年來華接掌寧波華花聖經書房的姜 別利,而王鳳甲也因此承擔雕刻一套全新活字 字范的任務。

寧波的新活字計畫

華花聖經書房是屬於美國長老會外國傳教部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的印刷所。它於1844年創立 於澳門,使用巴黎活字,1845年遷至寧波並改名 華花聖經書房。姜別利來華上任時又帶來柏林 活字的字模,到1859年7月時鑄出整套的柏林活字,接著從1860年起以電鍍方式複製香港活字, 一旦完成將使華花書房成為唯一擁有四種中文活字的印刷所。姜別利不以此為滿足,還構想打造一套新的中文活字。

姜別利打造新活字的構想,源自想用低廉的成 本印刷小開本的聖經,便於攜帶傳播。因此他的 目標是打造Brevier、8點大小,尺寸約0.28 x 0.28 厘米的活字,也已經動手造出一些樣品。後來應 該是覺得尺寸過小,印成的書不便閱讀,不合中 國人的閱讀習慣,於是決定打造Small Pica、11點 大小,尺寸約0.39 x 0.39厘米的活字,但仍小於 已有的香港小活字(約0.48 x 0.48厘米)。 尺寸已經很小,若要在字坯上刻出比已有四種活字美觀的字形,難度更高,勢必要有寫刻技巧高明的中國工匠,才能造出大量工整優美的中文字范,也才好進行接下來的字模和活字工序。姜別利發掘出的中國工匠就是王鳳甲。1859年7月12 日,姜別利寫信告訴外國傳教部的秘書:「我雇 用一名最好的木刻工匠已有一段時間,我教他如 何在金屬的活字字坯上刻字,他也刻得非常好, 而且刻出只有中國人才能領會到的漢字韻味。」

從這封信可以知道,王鳳甲到華花書房工作以 前已是技術高明的木刻工匠。進入華花書房後, 姜別利又教他在金屬字坯上刻字的技術,他也 學得很出色,不過姜別利既然要他學金屬刻 字,可知當時姜別利還是要依照傳統工法從鋼 質字范打造新活字,直到將近一年後的1860年 6月25日,姜別利在寫給秘書的一封信結束前附帶一筆,表示自己已想好一種製造字模的新方 法,成本很小,一旦成功將是一件大事。

> 1867年美華活字樣本2號字(局部)

又一個半月後的1860年8月11日,姜別利再度寫 信給秘書,比較詳細地提到王鳳甲和新活字的 計畫:「我曾在一封前信中提到雇用一名木刻 工匠,他刻木質字范與鋼質字范一樣的好。新 活字每個字模的成本,包含木刻字、銅版、工資 等在內,大約是8分錢,因此若慎選5000個必要 的中文字構成一套活字,成本將不會超過400銀 元,而且字形遠勝於在外國所刻。」

這封信顯示姜別利已經決定要以新技術打造活 字。王鳳甲原有的中國木刻技巧正符合需要,姜 別利有信心他刻的字形會優於巴黎和柏林兩種 活字。姜別利也估計新活字包含5000個常用字、 每個字模的成本與總價等。姜別利發明的打造活 字新法結合了中西技術,有兩個主要特點,以木 質字范取代鋼質字范,又以電鍍取代人工打造字 模,如此可以大大降低技術難度、時間和成本。

又兩個月後,姜別利在1860年10月15日寫給秘書 的信中表示,自己上任後有兩項重要的創新:一 是中文活字架的設計,一是從黃楊木字坯刻字 製造字模。後者成功後,預料將會創造中文活字印刷的新時代。姜別利對新活字很有信心,但是 他向美國訂購的工具和原料還沒全部到齊,同時華花書房即將在這年底搬遷到上海,因此新活字的製造要到上海以後才開始,後來還命名為 「上海活字」。儘管如此,這套活字計畫的確始於寧波,主要的工作人員王鳳甲也來自寧波。

上海開工與完成

1860年12月底,華花書房從寧波遷到上海並改名為美華書館,王鳳甲並沒有一起遷移,而是在九 個月後的1861年9月才前往位於上海虹口的美華書 館。姜別利於1861年10月4日談到王鳳甲歸隊後的 工作情況:「寧波那位刻字極好的刻工剛到上海來,已經在進行新活字的工作。他刻的字又小又 美觀,真是無人可比。可是他一天只能刻成七個 字,而我們每個月要付他12元的工資,這使得成 本比我當初估計的要高,每個字模從原來的6至8 分錢提高為至少10分錢。不過,即使這樣,比起以 往要打造鋼質的字范,這只是一點小錢而已。」

姜別利說王鳳甲每天只能刻成七個字,原因應該 是如下文所述他的身體健康不好,而刻小字又很 費視力和精神的緣故。不過,王鳳甲每月12元工 資是很高的待遇,十幾年後(1875)同一布道站的 兩名中國人牧師鮑哲才與黃文蘭,每月工資分別 才9元和10元而已。姜別利欣賞王鳳甲的技藝,並 沒有計較他的產量和工資是否相配的問題。何況 姜別利又認為比起刻鋼質字范,王鳳甲的工資只是戔戔之數。姜別利又在美華書館1861年的年報 中表示,這套新活字完成後,字形的優美將超越 歷來任何中文活字,他指的不僅是已有的四種西式活字,也包括所有逐字手刻的活字。

> 1867年美華活字樣本3號字(上)和4號字(下)

稱讚王鳳甲的人不只姜別利。當時長老會上海布道 站最資深的傳教士克陛存(Michael S. Culbertson), 也寫信告訴秘書:「刻工(即王鳳甲)正在刻我們 的兩套新活字中最小的那一套,我剛看過一些用 他所刻活字印出來的字樣,確信那是所有中文活 字中最好的產品,也將是最有用處的。」

1861年9月開工後,新活字的工作進行順利。一年 後美華書館的1862年年報簡略報導,已經刻成將 近兩千個字 ,但還沒有電鍍成字模。

1863年5月初,姜別利寫信給秘書報導新活字的進度,並附寄一份以新活字印有一百來字的樣張 給秘書,並說已經電鍍了五六百個字模。當時在 新活字以外,美華書館也在電鍍香港小活字,姜 別利還得兼顧印刷部門的事務,各項工作彼此影 響,難免拖累進度。姜別利決定加緊活字趕工, 為此雇用一名上海外人印工幫他照料印刷部門, 他自己則專心於鑄字,同時增加電鍍字模和活字 的工匠人數至8人。進度加快後,姜別利於1863年 10月6日向秘書報告,新活字已經刻成2900字,電 鍍成字模的也有2000字,其中1000字已經鑄出活 字。姜別利又提到王鳳甲:「刻工的身體狀況不 好,進度緩慢,但是他慢工出細活,刻出的字好 到連中國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我認為全中國應當 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因為他的技術是我親 自訓練的,中國人還沒有這種技術。」

在1864年5月21日的信中,姜別利談到王鳳甲每個 月完成三百字,已刻成將近五千字。每個月三百 字,不計禮拜日,王鳳甲平均每天完成超過十個 字,比原來每天七個字增加一半產量,這很可能 是他在姜別利趕工的壓力下,不顧自己的健康盡 力而為的結果。至於已刻成將近5000字,姜別利 最初在寧波時估計的是新活字將包含5000常用 字,到1864年時修正增加為7400字,其中6000常 用字為全字(和香港小活字相同),1400個為部首 與字根的拼合活字,可以拼成約19000字,連同全 字共可排印約25000字,因此上海活字也是一種 拼合活字,可排印字數是在寧波最初估計數目的 五倍,也多於已有的四種活字,用處大為增加。

姜別利在1864年5月21日的信中又說,這套新 活字已由秘書命名為「上海活字」(Shanghai Font)。秘書之意顯然是要這套活字與已有的巴 黎、柏林及香港等活字相提並論。不過「上海活 字」的名稱流傳不久,到1868年時姜別利為便 於中國人向美華書館購買活字時稱呼,將各種 活字名稱從大到小重新編成簡單易懂的一至六號,上海活字也改稱五號活字。

1865年7月20日,姜別利報告上海活字的字范已 經全部刻完。從1861年9月開工,經過將近四年時 間,王鳳甲終於達成這樁不容易的任務。姜別利 隨即又交付他新的工作,將500個最常用的漢字刻 成更小的字范(Ruby、5.5點,尺寸約0.194 x 0.194 厘米),大小只有上海活字的四分之一,而他也不負期待完成使命,刻成美華書館的六號活字。一 個疑問是木刻字有時一人寫、一人刻,有時一名刻 工就包辦兩者,王鳳甲是否又寫又刻,包辦寫和 刻兩項工作?由於姜別利從頭到尾只提王鳳甲一 人,沒有提過另外有人寫那些蠅頭小楷,上海活字很有可能就是王鳳甲又寫又刻而成的傑作。

> 1867年美華活字樣本5號字(上)和6號字(下)

令人驚訝的是上海活字還未完工,姜別利已用於印刷圖書和開始銷售活字了。原來他急於證明上海活字的字小而美,印成書刊所占篇幅和成本都 少,的確是價廉物美,所以要王鳳甲先刻聖經新 約內的2700多個不同的字,到1863年9月刻完後, 再經電鍍字模與活字,1864年8月起,用於印刷 新約。姜別利屢次報導這部書的印刷情況,很有 自信其美觀將遠遠超過歷來所有的中文聖經。 後來這部書有機會贈予北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的幾位大臣。據美國駐北京使館的代辦衛三畏 (Samuel Wells Williams)表示,幾位大臣對於書 中的活字和印刷之美大為讚賞,說是見所未見, 也承認即使最上乘的木刻印刷也望塵莫及。衛 三畏先前擔任來華印工二十餘年,非常關注中文 活字的進展,早在1863年見到進行中的上海活字 時,已稱讚字形美觀,也預料這套活字將大有用 處。後來,他編纂中英雙語字典《漢英韻府》(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74 年由美華書館出版,也以上海活字印刷。

至於上海活字的銷售,姜別利於1865年6、7月間 主動寫信給法國皇家印刷所的所長推銷,對方 也願意訂購。全套活字於1868年時交貨,價款 1800元。此外,耶魯學院教授惠特尼(William D. Whitney)於1865年中寫信給姜別利,代表美 國東方學會(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訂購一 部分上海活字,姜別利遲至1869年3月交貨,價款 358元。這只是上海活字完成前的兩筆交易,等 到完成後訂購的中國國內外客戶就更多了。

結局與結語

王鳳甲完成上海活字的半年後,姜別利於1866年1 月25日寫信給秘書報告王鳳甲辭世的不幸消息: 此人(王鳳甲)有些非常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他就 現身在需要他承擔任務的時刻,所有人都說從來 沒見過像他做得這麼好的事情,中國的確沒有比 他更好的工匠了。難得的是他在健康不好的情況 下,還能完成上海活字的刻字工作。他在兩個星期 前的禮拜日(1866年1月14日)受洗成為基督徒,死 於上個禮拜日(1866年1月21日)的凌晨兩點鐘。」

在1866年的美華書館年報中,姜別利逐一感謝秘書 等人及美華各部門員工的協助與效率。他特別提 到王鳳甲,表示上海活字得以完成,歸功於他細緻 入微的技巧和孜孜不倦的耐心,直到過世為止。姜 別利發明從黃楊木刻字電鍍成活字,是製造中文 活字的革命性技術。他也認為這是自己來華的兩 大貢獻之一。這項新技術首先就應用在上海活字 的創製,而王鳳甲正是實現上海活字的關鍵人物。

王鳳甲簡直就是專為上海活字而生的,如姜別 利所說,在打造這套活字需要人手的時候,王 鳳甲就出現了;上海活字完成後,他竟然也隨之 過世。王鳳甲除了有高明的手藝,令人印象深刻 的是,儘管他的健康狀態一直不好,卻能堅守崗 位,中途還能應需要提高產量,堅持到任務完 成。雖然在姜別利的記載以外,難以覓得更多王 鳳甲的史料,但這些記載已經凸顯王鳳甲鮮明 的形象,就是一位社會地位不高的尋常刻字工 匠,憑著高明的技術和堅忍的毅力,創造中國近 代印刷史上一套令人讚不絕口,也廣泛流行的活 字字范。儘管沒有多少人知道他,但他開創的上 海活字或者說美華書館五號活字,在數十年中 生產了許多中國人的精神食糧。(編輯:九月) (作者為中國台灣雲林科技大學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圖書館 系哲學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南華大學教授)

文 Article > 蘇精 Su Jing ;

圖 Picture > 來自蘇精先生提供史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96ef67a3c97682e086abf45f172d7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