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須彌故事集(十四) | 「護法天將」

2024-01-15     東麓觀察

原標題:寧夏須彌故事集(十四) | 「護法天將」

歷史地看,須彌山石窟在北魏開窟造像完成以後,曾遭到敕勒、柔然等少數民族的戰爭破壞;北周時期,須彌山石窟開鑿造像達到高潮,石窟規模大,造像精美,但同樣遭受到北周武帝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的一次大規模的滅佛破壞;隋唐時期,須彌山石窟開鑿造像進入了一個高峰期,開窟數量之多,冠於其他各代之上。但是,唐代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也是伴隨著民族的衝突和戰爭,如突厥的騷擾、吐蕃占領原州86年等,都對須彌山石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無論是皇帝的滅佛行動,還是與少數民族的戰爭破壞,須彌山石窟至今還保存有各代窟龕162座,保存較為完好的造像約600餘尊,是我們今日觀賞石窟、了解石窟歷史和當地社會歷史及民俗地域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傳說,須彌山石窟在開鑿的過程中,引起了遠在西方佛祖的高度重視和關心,經常親自駕祥雲來視察或派人監督檢查工程進展情況。經過了幾百年的精心施工和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這個工程浩大的石窟造像和寺院建設。但是,伴隨著民族的衝突和戰爭,佛法已無法在民間得到廣泛的弘揚和傳播,廣大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使他們不能藉助佛教,祈求他們自身的安全。於是,佛祖從天將中選派了一位大將率重兵來須彌山石窟護法,要讓佛法能儘快地在民間得到弘揚。從此以後,佛法在民間得到很快地弘揚。據有關資料記載,北魏、西魏時,皇帝造寺47所,王公貴族造寺839所,百姓造寺3萬餘所,有僧民200萬人;北齊時皇室立寺43所,全國有僧尼200餘萬;北周時有寺93所,可見佛法已得到了廣泛地弘揚。

須彌山石窟自從有了天將率重兵進行護法,使其再未遭受破壞,而且寺院香火也十分旺盛。這位天將經過了很長時期的護法,逐漸產生了消極思想,護法也不那麼盡職盡責。長期以來看見寺院收到拜佛香客布施的財物很多,便有了將寺院財物占為己有的想法。於是,便在以後的護法期間,想方設法向寺院住持索要財物,並逐漸發展到自己獨吞寺院財物等。這樣,寺院因無錢財妝顏佛像,使得有些佛像無法得到妝顏而有所損壞,從此以後,須彌山佛法一蹶不振。

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很快傳到了觀音菩薩那裡,觀音菩薩將此事如實向佛祖進行了稟報。為了弄清事實真相,佛祖便派人偷偷地前往須彌山進行暗中調查,發現確有此事,於是,佛祖念其在須彌山護法的過程中有功,為了讓他思悔改過,遂將其變成了一隻野狐狸放養在須彌山上,繼續為須彌山護法,不讓他再回天庭。

自從這件事情發生以後,佛祖經過再三考慮,又從幾百員天將中選派了一位天將去須彌山護法。這位天將剛到須彌山護法的時候,信心很大,能夠盡職盡責,使須彌山的佛法又重新得到了恢復,佛法得以繼續弘揚,前來須彌山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而且須彌山上的香火不斷,也十分旺盛。

可是,這位護法天將看到人間人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動了凡心,長期不堅守職位,亂花寺院錢財,並以化緣修佛像為名,到處招搖撞騙,並在佛門凈地私下與民女通姦,褻瀆了佛門凈地。佛祖知道此事之後,心裡非常生氣,心想,既然你不能盡職盡責堅守職位,而且還勾引良家婦女,於是,就把這位天將變成了一隻騷氣難聞的騷狐狸,讓他四處漂流。為了更好地使須彌山佛法得到弘揚,佛祖正在考慮選派一位得力的天將到須彌山繼續進行護法。

來源:寧夏須彌山旅遊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947c6c115a802b818022d41bd50d8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