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數據分析太複雜?3個方法教你輕鬆看懂球隊防守水平

2019-07-26   木南侃球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社會各大領域對於數據分析的重視程度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體育當然不甘落後,尤其在NBA,利用數據解讀比賽已經成為一門學問,資料庫的豐富程度更是超乎你的想像。

十幾年前剛開始看球的時候,我們只會關注得分、籃板、助攻、蓋帽這些基礎數據,如今人們已經把目光逐漸轉向五花八門的高階數據。

何為高階數據?有多神奇?我舉幾個例子您就知道了,你可以通過它了解到一名球員一場比賽的觸球次數,拿球時長,跑動距離,傳球次數;定點投籃多少次,急停跳投多少次,空位投籃多少次,防守人撲到臉上的投籃有多少次;整個賽季對位所有防守人的情況,倫納德防守你多少回合,你得了多少分,命中率多少,喬治防你的時候又如何,等等。

是不是很厲害?這還只是一部分,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但是很多研究數據的朋友也會有疑惑:數據的確夠多,可真到用時方恨少,或者說每項數據只能反映一種現象,很難歸納出一個完整的結論,難以說服人。

尤其防守端的數據不如進攻端豐富,進攻數據都是實質性的,得了多少分,命中率多少,足夠評價一名球員。防守呢?只用數據似乎難以評判。

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我總結了三個方法,用多項數據結合的方式,足以客觀評價一支球隊的整體防守水平。

一、造失誤+限制命中率

造失誤,顧名思義,造成對手失誤的能力。NBA官網有統計對手每場的失誤次數,以及失誤率(百回合有多少次失誤)。

什麼樣的防守容易造成對手失誤呢?

1、激進策略:以半場盯人為例,擴大防守區域,從三分線外就開始貼身搶球,美國隊就是靠這招制衡天下的。還有更激進的,像全場緊逼、全場領防,都能造成對手失誤。

2、夾擊策略:夾擊的目的就是為了斷球,兩個人夾擊一個人,要麼從手裡直接把球斷走,要麼逼迫倉促傳球,隊友埋伏在路線上把球攔下。在NBA中,夾擊經常出現在擋拆之後,今年總決賽,勇士對倫納德的夾擊,以及猛龍對庫里的多人照顧,都是這個道理,既可以逼迫當家球星把球交出去,又有機會製造失誤。

無論激進還是夾擊都有一定風險,一旦失敗對手可能直接獲得空位投籃機會,所以要同時看第二點,限制命中率的能力。

怎樣才能限制命中率呢?

1、不給空位:NBA這些籃球世界的佼佼者,平時訓練百發百中,如果給到他們空位,基本等於送分。

2、資源儲備:保證不給對手空位,才能討論具體怎麼防,實際也沒有太多訣竅,單兵防守能力夠強,防守尖兵夠多,理論上限制命中率能力就會更好,畢竟防守是五個人的事。所以,不給空位更重要。

重點來了,怎麼才能不給對手空位呢?上述的激進策略和夾擊策略顯然都有問題,防的太緊,萬一被一步過,隊友就要只能去協防,必然漏人;兩個人夾擊一個人,意味著其餘三個人要防四個人,必然有一個人被放空。

不難看出,上述兩種策略都是機遇與風險並存,不成功則成仁。那什麼防守策略能不給空位呢,就是近幾年開始流行的換防。換防就是擋拆後兩人直接對調防守人,打過球的都知道,這是最簡單,容錯率最高的防擋拆方式。

可是也有弊端,一是容易造成錯位,二是不容易造失誤,換防能起到逼迫對手單挑的作用,因為傳不出空位,也只好自己解決。

一對一單防直接搶斷的難度遠大於搶斷傳球,畢竟都是NBA球員,當面搶斷太丟人了。

看到這大概就能明白了,為什麼要用造失誤+限制命中率。防守策略激進能造成更多失誤,但如果對手命中率過高,意味著放了空位;保守的防守策略能限制命中率,但如果對手失誤明顯減少,意味著防守侵略性不足。能兼顧二者,才是真本事。

上賽季兼顧二者的球隊有凱爾特人和猛龍,凱爾特人對手失誤率第8,對手有效命中率第9。猛對手失誤率第9,對手有效命中率第4。

二、後場籃板+造失誤/限制命中率

先說後場籃板+造失誤

籃板有多重要?看過《灌籃高手》的都知道,控制籃板就能控制比賽。在實際賽場上怎麼才能搶到更多籃板呢?很簡單,需要一個籃板怪獸,或者好幾個,以及全隊搶籃板的意願。

不信就來看看上賽季的籃板榜,後場籃板最多的兩支球隊是雄鹿和76人,雄鹿有大洛佩斯和字母哥,一個負責卡位,一個負責搶,字母哥上賽季常規賽場均12.5籃板,生涯最高。76人有大帝,後來還有博班,1號位是206cm的西蒙斯。個人籃板榜前三名是德拉蒙德(15.6個)大帝(13.6個)小喬丹(13.1個)

一個很簡單的邏輯:要保證籃板就要有大個子,大個子普遍移動緩慢,主要收縮在禁區。這就意味著球隊的防守思路要相對保守,如果用激進策略,大個子防不出去,很容易造成空位。

所以,保證後場籃板往往意味著造失誤能力的不足,反過來說,激進的防守策略需要移動靈活的球員,也就不太可能是大噸位中鋒。能兼顧後場籃板和造失誤的球隊,往往是內外均衡的團隊型防守球隊。

再說後場籃板+限制命中率

上文提到了,限制命中率和換防掛鉤,能守換防的陣容一定不會有緩慢大中鋒,讓大中鋒去換防小個等於自討苦吃。

看一下近幾年擅長換防的球隊,火箭的首發是一大四小,卡佩拉說是中鋒,卻有前鋒般的移動能力,換防能力首屈一指;勇士的「漢普頓五小」更是不用多說,根本就沒有中鋒。

沒有大中鋒、小個居多,意味著籃板能力空虛,實際上守換防的球隊最忌憚的就是籃板,火箭上賽季後場籃板倒數第二,就是因為個子太矮。

勇士「漢普頓五小」就不用太擔心,說是五小,其實五個人有四個在2米以上,杜蘭特更是接近7尺,所以身高並沒有太吃虧,籃板問題顯得沒那麼嚴重。

三、前場籃板+防反擊

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為什麼要結合這兩個數據。

提到前場籃板,我們經常用「沖搶」這個詞,因為進攻方搶籃板本來就占劣勢,容易被防守方卡在身後,所以要從外往裡沖,在防守人頭上把球奪走。

想要搶到前場籃板,就要時刻注意隊友的投籃時機,一出手就往籃下走。假如沒搶到呢?被對手拿到會怎樣?顯然,退防會出大問題。

籃球教學中,退防的第一要領就是時機判斷,離後場最近的人,要在隊友出手的一剎那,甚至剛擺出動作就趕緊回退,防止對方長傳快攻。

快攻是不講道理的,球的飛行速度,人的奔跑速度,作為防守方反應只要慢半拍,就很難再追上。所以沖搶前場籃板和退防理論上是矛盾的。

兼顧前場籃板和防反擊,需要做到兩點。第一,有信心和能力,如果本身就不擅長搶籃板,沒必要冒這個險。第二,退防速度夠快,能夠靠速度和防守功底在不利條件下強行逆轉局勢。

比如17-18賽季的雷霆,有前板大神亞當斯——一個前場板比後場板還多的禁區野獸,只要他決心搶,一般都能搶到。就算搶不到,退防還有喬治和羅伯森,二位都是大長腿的運動型前鋒,哪怕啟動慢一拍也能後來居上,所以雷霆有資本兼顧二者。

當然很少有球隊像那支雷霆一樣充滿天賦,在比賽中常用的套路是放棄前場籃板,做好退防。畢竟前場籃板,或者叫二次進攻,並非常規進攻武器,不能為了它而被打反擊,顧此失彼。

今年總決賽,猛龍就用過這個套路,勇士一向擅打快攻,猛龍又節奏偏慢,只好放棄沖搶機會,第一時間退防。事實證明這樣做是正確的。

怎麼樣?看完之後有收穫嗎?如果您有關於數據分析的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