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效應:走入社會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班級前兩名

2023-12-05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第十名效應:走入社會最有出息的孩子,往往不是班級前兩名

央視知名主持人白岩松談起對兒子白清揚的教育時說過:「我從他上學起強調,我不希望你考第一名。」

那時,孩子聽到爸爸、媽媽居然沒有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嚴格要求,感覺一身輕鬆。因此,對爸媽安排的每日主動做完作業、複習預習非常積極主動

後來,白清揚參加中考,成績公布那天,當白岩松得知他雖然也考了高分,但並非第一名的時候,還非常高興誇讚他:「考得真好,而且還考得不是太好。」那時,白清揚終於忍不住問爸爸:「您不希望我能考上北京最好的高中嗎?」

而白岩松則回答他:「我不希望你將人生當成一場競技,只為追求考取第一名的成績而忽略了許多美好。更何況我認識那麼多成功人士,從他們的經驗看來,獲得巨大成功的人並非是第一名。而且第一名雖能風光一時,一旦從那個位置摔下,很可能是一種磨難。」

或許就是白岩松這種「成績好」,但並不用拼到最好教育態度,讓兒子一直能以樂觀、輕鬆積極的心態保持班裡中上游的水準,如今也順利被英國倫敦名校錄取

其實,根據《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可知,高考狀元重點大學畢業後的職業發展情況大眾普遍的期望相差較大大多數人沒有成為領域裡「頂尖人才」。而這一切的背後,很可能是「第十名效應」效果

弄懂「第十名效應」是什麼,幫助孩子更優秀

「第十名效應」是指成績班級里屬於中上游,雖不是第一名,但也在前十名左右,而他們在人際交往能力、創造力等才能方面比第一名更優秀未來能成為行業頂尖人才可能性也更大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相比於第一名為了保持頂峰位置,往往會花費更多時間課本學習的事情。而對於成績處於中上游的孩子,會有更多時間閱讀其他書籍拓寬知識面

且因為這些孩子並沒有執著於追求第一名,只要維持中上成績,便能挪出多餘時間參加文藝活動、體育項目等,既能保證擁有強健的體格,也能培養更多才藝、與人交往的能力等。

這對於未來在職場中,是非常重要的優勢。正如美國成功學專家卡耐基所說:「一個人能獲得100%成功專業知識只占據15%,剩餘的85%主要依賴人際交往能力。」

巴菲特哈佛大學授課時說過:「真正取得成功的人,往往並非上學時總能考第一名的人。」而台灣省知名作家林清玄更是在《讓你的孩子努力考7-17名》一書里指出,世界上的眾多精英並非班裡成績最頂尖的人,如馬雲、丁磊、馬化騰等在讀書期間從來沒有考過第一、二名

《窮養富養不如慢養》這本書中寫道:長期處於第一名的孩子一旦有1、2次沒能保住這個位置,很可能心態失衡。又或是出了社會,因為自己不再是頂尖的存在,很可能經受不住打擊很難在職場發展得風生水起。因此,養孩子,更重要的是慢養,培養各項能力的發展,而不是只盯著成績。

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希望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就要在借鑑「第十名效應」的基礎上,培養更多有利的能力在這點上,《窮養富養不如慢養》中提到,培養孩子的七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這些能力,也是決定孩子以後是否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的首要因素。比如,

比如,注重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

不僅是卡耐基提出交際能力重要性發展心態學家埃里克森也認為,如果能在孩子5歲前引導他理解情感、表達情感,懂得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關乎孩子未來在社會上的生存狀況

《窮養富養不如慢養》中對於兒童社交,提到了四個階段,分別是自娛自樂、萌芽階段、過渡期和合作期,這些階段中,應該如何養育孩子,提供哪些幫助,都寫的非常清楚。家長可以作為參考,了解每個階段,孩子的發展特點。

同時,可以為孩子創造更多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如帶他與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參加集體活動等。注意鼓勵、肯定孩子與人交往的舉動,讓他覺得這是令他開心的事情,繼而不會感到膽怯積極主動進行交際。

除了這些,《窮養富養不如慢養》還有一些其他的養育提示,如何讓孩子保持自己的成長節奏,如何不慌不忙解決孩子成長帶來的挑戰,如何利用遊戲力,幫孩子提升各項能力。

那些我們養育中,可能還會遇到的困惑,書中都有詳細的解答。作者認為,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人生的沉澱,慢慢來,不一定是很壞事情,走得慢一點,走得穩一點,孩子會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慢一點養育孩子,不一定是壞事情。你和孩子,都有成長的機會,你和孩子,都有成長的機會。

枕邊育兒寄語:

古代的狀元們入仕後,也未必都能成為名垂千古的名臣良相。家長們與其一味關注孩子能否考得第一名,不如注重培養他們的各項能力美好品行,讓他們在未來可以得到更好地發展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75a1106b6801a028bcb47f9832b02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