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電動化時代,福特「大象」可否順利轉身?

2023-05-04     商學院雜誌

百年福特正進行著全面電動化、智能化的「大象轉身」。吳勝波將如何帶領福特中國發力電氣化?在新能源時代,燃油車到底該何去何從?傳統車企「大象轉身」又難在何處?

文|胡嘉琦

ID | BMR2004

提起電動車,人們首先會想起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等新能源汽車品牌。

隨著電氣化、智能化的發展,老牌燃油車企福特汽車(以下簡稱「福特」)也在發力電氣化。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曾公開表示,「希望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頂級電動汽車製造商。」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如火如荼,諸多車企,特別是傳統燃油車企紛紛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88.7萬輛,居全球第一。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2022 年 1~12 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在世界新能源乘用車銷量中的占比為 63%。

過去幾年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伴隨國內電動汽車市場飛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市場正呈現出新的競爭格局。

燃油車在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的大目標下,似乎走到了盡頭。比如歐盟提出2035年起禁售燃油小汽車;捷豹宣布2025年起只生產全電動汽車;長安汽車將在2025年開始全面停止銷售傳統意義的燃油車,實現全譜系產品的電氣化;奧迪汽車將停止研發新型汽油或柴油發動機,計劃2026年後不再生產汽油轎車和柴油車,準備在10至15年後徹底轉向電動汽車;大眾、沃爾沃都表示在2030年停售燃油車……

百年福特,也在進行著全面電動化、智能化的「大象轉身」。2018年10月,陳安寧出任福特中國CEO,開始推動福特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圍繞電動車型Mustang Mach-E打造接近造車新勢力的模式和體系。但福特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並不順遂。有數據顯示,福特在中國嘗試落地的首款電動車型Mustang Mach-E於2021年4月上市,2022年銷量僅為4860輛。

2023年3月,陳安寧退休。福特中國前董事總經理兼COO吳勝波接過了陳安寧的「接力棒」,出任CEO。在技術市場變革與人事轉換的關鍵節點上,作為福特全球CEO的吉姆·法利表示,「從戰略上講,中國現在是全球汽車電氣化革命的中心,並將持續引領未來的發展。福特正在深入了解並積極參與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尤其是為客戶提供充滿創新、互聯的智能電動汽車。吳勝波擁有豐富的跨行業管理經驗,這對於我們加速振興福特中國業務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接下來,吳勝波將如何帶領福特中國發力電氣化?在新能源時代,燃油車到底該何去何從?傳統車企「大象轉身」又難在何處?

01

發力電氣化

「公司預計到2026年電動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00萬輛;到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將占公司全球銷量的50%。」4月初,福特汽車發布2022年可持續發展和財務年度綜合報告時表示,「重點關注公司引領電氣化革命的轉型進程。」

同時,福特汽車計劃從2022年到2026年在全球範圍內投資超過500億美元,用於電氣化領域車型及動力電池技術的研發。

此外,福特汽車還尋求與其他企業的合作。2023年3月,福特宣布與寧德時代合作。福特出資35億美元,通過一家子公司100%持有美國密西根州一座新建磷酸鐵鋰電池工廠的股權,寧德時代負責提供運營和技術服務。

實際上,福特汽車重點發力電氣化與市場需求變化緊密相連。據蓋世汽車數據,僅五年時間,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取得了飛躍式發展,從2018年的200萬輛上漲至2022年的1000萬輛,市場份額從2.5%漲至14%。

以中國市場為例,2022年新能源汽車卻呈爆髮式增長,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

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巨大需求,促使福特等傳統的燃油車發力電氣化。對此,安永大中華區先進位造與移動出行行業主管合伙人葉亮認為,縱觀任何行業,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永立潮頭。早些年汽車行業總結的「新四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以及共享化)方向,倒逼傳統車企響應,但現實的考量使得它們總是猶豫不前,現在大環境和小環境的壓力真正讓它們感受到轉型的迫切性,當企業的生存空間面臨威脅時,轉型已勢在必行。

02

帶電的「野馬」沒野起來?

福特在全球的一系列動作,彰顯了全面進軍電動化的決心。

燃油車時代,福特的粉絲們會如數家珍地說出福特的經典車型,如福克斯、皮卡F-150、蒙迪歐、銳際……眾多車型中,不少人是野馬(Mustang)的粉絲,說開野馬,能感受到傳統內燃機帶來的快樂。

進入電動化時代,福特要延續野馬的基因,將這匹「野馬」電動化,在華推出了首款電動車Mustang Mach-E,「電馬」是人們對它的暱稱。這款轎跑SUV,外觀上保留了野馬傳統的家族式設計風格,3.65秒破百,讓消費者開電動車也有風馳電掣的感覺。

然而「電馬」並沒有在國內的電動汽車市場掀起多大的浪花。乘聯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特斯拉在中國銷量達 439770 輛,也只屈居第三,冠亞軍花落比亞迪和上汽通用五菱,而福特在排行榜里不見其身影。

對此,汽車分析師鍾師分析,福特在中國的首款電動車Mustang Mach-E沒有形成消費者認知,用戶對這個車還比較陌生。

對於其中的原因,鍾師認為,Mustang Mach-E沒有做出差異性。Mustang曾是一輛極具美國風格的「肌肉跑車」(指具有強勁馬力、大排量,外形富有肌肉感的美式後驅車),但作為電動車的Mustang Mach-E,車型的款式發生了變化,Mustang Mach-E跨界成為運動感的SUV。但是一般來說,喜歡「肌肉車」款式的不喜歡現在的電動車款式,Mustang Mach-E已經失去了此前美國典型「肌肉車」的味道,如果只是做一款普通的電車,中國市場又有很多品牌可供消費者選擇,因此把Mustang Mach-E放在市場裡,很難有獨特的定位, Mustang Mach-E也就被湮沒在了眾多車企的競爭中。因此,鍾師建議,福特需要形成一個產品矩陣,連續推出幾款有特點的車,從而強化消費者認知。

鍾師認為,福特在中國發展的難點在於福特在北美地區的王牌車型是F-150皮卡車型,但中國市場認可度比較高的還是轎車和SUV,因此,皮卡並不符合中國的市場需求,福特不能把北美成功的車型照搬到中國來,福特需要單獨為中國做出一套新的產品方案。

在銷售模式上,Mustang Mach-E不會在福特汽油車現有渠道里展示和售賣,而是採用直銷模式並建立專屬電動車銷售網絡。然而,在門店數量上,與造車新勢力企業百餘家門店相比,Mustang Mach-E僅有40多家。按照此前福特計劃,到2025年,Mustang Mach-E全國所有直營店數量將達到100家。

對此,招銀國際研究部副總裁白毅陽認為,目前Mustang Mach-E門店數量比較少,其銷量主要是受制於渠道問題。同時,相比「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品牌,還存在曝光度不夠的問題,因此消費者還不熟悉。

白毅陽建議,像福特、通用等美國車企在此輪電動化轉型中相對緩慢,需要主動與全球領先的企業合作,從而加速轉型。

03

轉型面臨挑戰

早在2019年4月,福特中國提出「2.0計劃」,作為核心內容之一,推出「產品330計劃」,提出未來3年內,在中國市場推出超過30款新車型,產品涵蓋福特和林肯兩大品牌,其中超過10款為新能源車型。如今3年有餘,福特在中國的新能源車型,僅有Mustang Mach-E、福特領界EV和銳際插電混動版。

福特雖然為轉型做了一系列的計劃,但在市場快速變化下還面臨很多挑戰。

按照福特的說法,Mustang Mach-E是福特「完全從零開始全新研發的一款電動車,包括全新的設計、全新的平台、真正擁有當前一流水平的電驅動性能」。實際上,Mustang Mach-E所基於的Global Electrified 1平台,是基於福克斯和翼虎所採用的C2架構的改進版本,是一個「油改電」產品。

目前,福特還沒有自己的電動車平台,畢竟,專屬的電動車平台於純電動車而言,車身安全結構、空間利用率、車身靈活度等都會專門為純電動車而定製,比「油改電」在安全性、靈活性上更高。對於車企而言,自建電動平台固然會花費很多成本,卻能更好地讓車企推出符合自身定位、有特色的產品。

近日,福特宣布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Latitude AI,該公司將專注於開發解放駕駛員雙手、雙眼的主動駕駛輔助系統,即L2級自動駕駛。這也意味著曾提出要發展L4級自動駕駛發展技術的福特,也轉身做「L2+L3」輔助駕駛。

對車企間智能化的比拼,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認為,電子電氣與軟體體系對整車的重要性變得更為重要,一方面以晶片為例的採購品類,上游議價能力強,車企對其掌控力不足,給車企的供應鏈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另一方面,軟體的開發、採購合作,均與硬體不同,車企傳統的研發、製造、採購、營銷、服務體系都是圍繞硬體開展,因此整體軟體能力的打造,從開發、合作到OTA、訂閱服務等都需要構建全新的能力。

對於新能源汽車下半場比拼的核心,方寅亮認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下半場更核心的是智能化,特別是在國內市場,智能化帶動的場景創新、內容生態創新顯得更快速也更重要。因此在國內市場中,如果傳統燃油車車企對此準備不足,其產品在智能化水平與內容生態上就更容易出現劣勢。汽車企業能否勝出,核心還是依託產品競爭力,只是在新能源智能化的時代,產品競爭力的優劣將面臨重新定義。如何更好地理解用戶,引領從應用場景、用車生態到產品、服務本身的創新與突破,才是贏得未來競爭的根本途徑;而大企業轉身要解決市場響應速度、內部決策效率、資源分配有效性及產業合作模式重構的多個問題。同時,如何充分發揮「護城河」優勢,進一步強化企業發展的敏捷性,有效解決各類轉型挑戰,將成為燃油車企轉型成功的關鍵。

方寅亮判斷,「大象」轉身總是困難的,並且當市場充滿不確定性後,行業整體的挑戰也會進一步變大,其中傳統燃油車恐怕將面臨進一步優勝劣汰,企業競爭格局也將面臨重構。

深圳技術大學城市交通與物流學院教授李和言建議,對於老牌的燃油車企來說,轉型意味著自我革新。在這一過程中,轉型的關鍵是分析好傳統燃油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上下游全產業鏈,根據在傳統燃油汽車上多年形成的產業鏈配套關係和自主的強項,進一步在混合動力汽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產業鏈上選擇自己的強項和優勢,形成穩固不可替代的節點,指望全鏈條的超強地位幾乎不可能,各車企需要根據汽車領域和生活方式的革新趨勢,提前在產業鏈不同環節上布局,為未來提供機會和可能。

葉亮認為,企業轉型的關鍵有兩點:第一,能否順應商業理念和治理機制的轉變。勇於吸納新時代的商業底層邏輯,結合自身長期以來的優勢,照搬照抄不行,盲目固執更不行。第二,敢於做減法,任何一個事物在發展了很長時間後都會出現熵增,這是企業前進的包袱,負重前行很難革新。熵增體現在很多領域,例如供應商關係、車型配置、目標消費者族群,甚至是利潤模型。

葉亮認為,燃油車企轉型能成功有三個核心要素:第一,深刻且主動地理解為何要轉型。例如,是為了更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還是為了重新定義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第二,制定務實可行的轉型路徑。過去的積累和存量,哪些是包袱,哪些是價值,要想清楚;短期未來要做什麼,不做什麼,也要想清楚。同時想清楚過去和未來的連接點。第三,壯士斷腕的轉型決心,這包括了統一思想、雷霆行動、開拓精神、創建富有戰鬥力的團隊等。

2009年金融風暴,福特、通用、克萊斯勒都遇到了嚴重的危機,只有福特憑藉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危機。時任福特汽車總裁穆拉利通過「賣資產」,保證了福特的現金流穩定,這是走出危機的關鍵。而2009~2019年,於中國車市而言,是合資品牌大發展的十年,但福特兩家在華合資公司——長安福特和江陵福特,卻因福特美國總部忙於自救,錯失了一些機會,銷量表現平平。

如今,全球汽車業進入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並行。福特起步不晚,但比起沒有沉重包袱的新勢力車企,傳統燃油車企壓力不小。這一次,百年福特這頭「大象」能否再次轉身,在智電時代起舞,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 | 《商學院》雜誌2023年5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71b681727fa7d24a800123b2f1829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