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投向金融科技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正當時

2022-08-14     華道視界

原標題:重金投向金融科技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正當時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轉型已成為銀行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手段,而疫情更是加速了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近年來,商業銀行紛紛加大對信息科技的投入,數字化在改變銀行業務模式的同時,更是構建起了數字金融新生態。

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數字化對於銀行個體而言,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是改變中國銀行業未來五到十年最大的趨勢力量。在此背景下,銀行間的競爭邏輯也將發生變革,傳統上基於稟賦特徵的競爭格局將被打破。

各銀行重金投向金融科技

近年來,銀行業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持續上升。A股上市銀行2021年年報顯示,22家銀行的信息科技投入共計1681億元,同比增長22.93%。其中,6家國有大行的信息科技投入合計超過千億元,同比增長達10%以上。

工商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位居同業之首。2021年,工商銀行金融科技投入259.87億元;去年末金融科技人員達3.5萬人,占全行員工的8.1%;建設銀行更是早在2018年就把金融科技作為該行三大戰略之一。截至去年末,建設銀行金融科技人員數量為15121人,占集團人數的4.03%;當年金融科技投入為235.7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2.86%。

招商銀行作為股份制銀行中的零售龍頭,在2021年年報中提到「以洪荒之力打造金融科技銀行」。2021年,招商銀行信息科技投入132.91億元,同比增長11.58%,是該行營業收入的4.37%。截至2021年末,該行研發人員達10043人,較上年末增長13.07%。

除此之外,國有大型銀行及領先的股份制銀行幾乎全部完成了科技子公司的設立。

「從科技發展趨勢來看,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已經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新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銀行業務重構。除此之外,隨著年輕一代用戶對銀行服務的方式和體驗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倒逼銀行必須在客機上投入更大,運用新技術從而更好完成業務疊代。」談及銀行業重金投入信息科技,中國銀行軟體中心於洪奎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是說。

在畢馬威中國金融業審計主管合伙人陳少東看來,銀行業正面臨著凈息差收窄、理財產品凈值化、壓降非標投資等來自宏觀經濟、監管、客戶等各方面的壓力和挑戰,通過數字化實現效率提升和體驗升級,將成為各家銀行致勝的關鍵。

銀行業務模式變革

《平台銀行》作者劉興賽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其實中國銀行業一直都在信息化轉型,但與以往的數據大集中、核心系統建設以及渠道的數字化(網銀、手機銀行)不同,如今領先的銀行已進入全面數字化轉型發展階段,其突出特點是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實現銀行業務發展的線上化、智能化、場景化以及平台化。

劉興賽介紹,具體而言,數字化包括銀行業務的數字化轉型、客戶經營的數字化轉型、風險管理的數字化轉型、場景運營的數字化轉型、銀行治理的數字化轉型、銀行科技以及數據基礎的數字化轉型等。

於洪奎認為,從技術角度看,數字化轉型本質是強化對數據的使用,包含數據的開採、提煉和利用。當前,數據已經被國家正式定義為一種生產要素,所謂數字化轉型,就是要讓數據真正產生生產力。「銀行本身就有大量數據,銀行在數據開採方面是有一定優勢的,但更重要的其實是數據治理及後續數據的使用。」於洪奎談及,當前銀行業存在大量的「數據豎井」,比如銀行中大量的系統都是分階段、獨立建設的,建設過程中沒有統一的數據標準,這給數據治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數字化轉型必然要求內部數據打通,要做到這一點,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狹義上,這也是一種數字化轉型。

「但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轉型,其實是面向客戶的。」於洪奎說,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優秀的數字化轉型案例中,銀行其實做了很多傳統意義上不是銀行該做的事,比如招行的掌上生活、中行的繽紛生活,它們也許並沒給銀行帶來足夠的新增貸款、存款,卻使客戶體驗得到了顯著提升。數字化令銀行得以更好地服務客戶,也促使其業務邏輯發生了改變。

於洪奎認為,數字化轉型帶來的不僅是銀行業務的重構,也將影響銀行的人才儲備和人才策略,包括人才培養機制、篩選機制甚至組織架構等。

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區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數字化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尤其是一些大中型銀行憑藉強大的資金實力、科技實力、人才儲備,已基本實現了金融產品的數字化,構建了以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為主的線上服務體系。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已經進入下半場,商業銀行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劉興賽認為,當前中國銀行業數字化面臨的挑戰是分層的。國有銀行、大型股份制銀行面臨著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區將面對的一系列問題,而對於中小銀行,改變觀念、找尋切入點、培育引進人才則是主要挑戰。

財經專欄作家李庚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數字化轉型面臨挑戰或主要來自四方面:一是數據的可獲得性問題。關鍵是要打破「數據孤島」,解決企業信用信息公共平台等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解決好數據的質量、可用性與匹配性等問題。二是金融服務成本的可負擔性。在金融科技的成本投入上,數字化轉型是為了平衡成本和解決效率低下的問題,初期大幅度、高強度的投入勢必增加運營壓力,特別是中小銀行。三是數字化的「負外部性」問題。首先是要防範數據過度採集、數據使用和保管不當可能產生的侵權糾紛風險;其次,要防止可能出現的「數字鴻溝」「算法歧視」等對消費者的侵害及因此可能面臨的監管。

數字化轉型改變了銀行的業務模式,也帶來了新的需求、機遇和挑戰。在於洪奎看來,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銀行要真正去了解客戶、服務客戶。「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基於數據,還要超越數據。」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向炎濤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多家銀行提前招聘 爭搶金融科技人才

14家銀行金融科技大比拼:六大行去年資金投入超千億,工建中科技人員最多

大家都在看

助貸機構未來發展的三種可能路徑

北京線下信用卡大戰:花樣拉新送禮,深耕生活消費場景

興業銀行內部晉升副行長,北京分行長張霆履新;將回歸「一正三副」高管架構

52歲農行副行長崔勇官宣辭任,下站已定:平調建行

招行零售轉型的分行樣本:個貸負重突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6d23678fa3798466c22d787b20721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