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過這幾本書,如何教得好文言文?

2024-01-17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沒讀過這幾本書,如何教得好文言文?

1.《文言教學法》

《文言教學法》 張必錕著

ISBN:978-7-100-20076-9

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

內容簡介

《文言教學法》是語文教學名家張必錕談文言教學的文章選粹,按內容分為「文言教學」「實詞譯解」「虛詞隨筆」「斷句指津」「筆法漫談」「文化常識」六部分。

作者認為教文言文應當立足於傳統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參考當代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作適當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出路所在。

作者從文言的性質和特點出發,主張用文言誦讀為綱統攝文言教學設計。本書內容精要,觀點明確,語言上乘,涵蓋文言教學法的諸多要點,如文言的特點、誦讀教學法的要義、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和基本教法、經典名篇背誦指導、實詞教學要點、虛詞用法和教法、文言斷句竅門、文言筆法和文化常識,等等。

作者簡介

張必錕(1927—2017),湖南辰溪人。幼年入私塾讀書,博聞強識,1942年考入長沙雅禮中學,1945年畢業,1946年同時考上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外語系、復旦大學新聞系、北京大學教育系,同年入復旦大學,兩個月後北上入北京大學,前三年讀教育系,後三年轉讀中文系,1952年畢業後,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附設工農速成中學、中南海業餘中學(兼職)、北京女五中、北京一四〇中學、北京一三三中學(現併入六十六中)等校。從八十年代起參與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的編寫工作。在《語文報》《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等報刊發表文章近百篇。出版有《文言文學習手冊》《我教語文:張必錕語文教育論集》。

目錄

文言教學

談談文言文教學·3

文言文教學法·44

談談文言文練習的設計(提綱)·68

多讀點文言文為好·76

「掘井九仞」說誦讀·83

從《賣柑者言》的教學設想談初中文言文教學問題·86

《教戰守策》教學設想·101

《五柳先生傳》教學實錄·109

附1:一堂真正的文言文自讀課(禮出)·114

附2:張必錕答禮出信·117

《師說》誦讀教學設想·121

附:《師說》導讀·131

《出師表》背誦指導要點·142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背誦指導要點·146

《岳陽樓記》背誦指導要點· 149

實詞譯解

怎樣辨析詞的本義·155

利用語言環境辨析詞義——學習文言實詞的一個基本方法· 158

「荊軻廢」怎麼解?——淺談詞義引申·162

「子曰」的故事·165

「五六」不是「三十」 ——文言文中約數的表示法·167

譯文必須「可解」·170

直譯和意譯不可偏廢·174

虛詞隨筆

虛詞為什麼又叫「語助」?·181

虛詞不虛·183

學文言虛詞,要懂得「審辭氣」·186

再談「審辭氣」·189

三談「審辭氣」·194

一個有趣的比較——介紹一種學習虛詞的方法·198

學文言虛詞也要「聽」·200

文言虛詞的模糊分類法·203

「之」的用法漫談·207

「之」於史文神理何干?——說「漢軍之楚歌」·211

略說「之」的疊用214

「矣」有「言外之意」嗎?·217

「矣」字值得品味·220

《馬說》中的五個「也」字·223

《醉翁亭記》的二十一個「也」字· 226

這個「也」字增不得·229

追加兩個「而」字·232

「若夫」解·235

從「夫天地者」說起·237

「多乎哉?不多也」——談文言文中複雜語氣的表示·240

「穿井」能「得人」嗎?——淺談虛詞的省略·242

虛詞疑難辨析(一)——兼答覃繼仁同學·245

虛詞疑難辨析(二)·248

斷句指津

不要把句子讀破·253

夔只有一隻腳嗎·256

人名不能讀破·258

句讀和朗讀·260

句中停頓·265

斷句必先弄清文意·268

談談利用虛詞斷句·272

句例和斷句·277

斷句也要有方法·279

筆法漫談

文言文的換字法·287

說「借代」·290

談「鍊字」·292

談「避諱」·294

文言文的省字法(一)296

文言文的省字法(二)·298

文言文的省字法(三)·300

談「微言大義」·302

談「設喻」·304

改壽聯的故事 ——淺說「脫胎」··307

從迴文詩說起——談文言文句讀的靈活性310

從「」字說起 ——兼談書信中的稱呼·313

文化常識

古代的車戰·317

古代的紀年法·321

古代對天區的劃分·325

古代占星術趣談·329

古代的樂律——五聲、七聲、十二律淺說··· 333

說「妙玉聽琴」·337

古代的樂器·340

鴻門宴上的座次·343

異彩紛呈的先秦諸子散文· 346

厚重動人的先秦史傳·350

編後記·354

20世紀50年代,張必錕先生(前排左四)在北京潞河中學與教師們合影

2.《中學古詩文教學與訓釋》

《中學古詩文教學與訓釋》 黃靈庚 著

ISBN:978-7-100-22512-0

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

內容簡介

本書原是為教育部中學語文教師繼續教育計劃而撰寫的講義,根據語文統編教材全新修訂。分十章——「導言:語文教師需要學點訓詁知識」「訓詁的文獻類別」「形訓」「雙聲與疊韻」「聲訓」「古音通假」「義訓」「方俗語的訓詁」「古書辭例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古詩文備課與教學」。

以辨析教材中的古詩文注釋為手段,以面向中學語文教師普及訓詁知識、訓詁方法,提高古詩文教學水平為宗旨,知識體系完備,例證豐富,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對中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而言,本書是一部針對性、實用性、可讀性俱佳的參考資料。

全書既講授訓詁基本知識,又與中學古詩文教學實踐相聯繫,幫助中學語文教師在已有古漢語基礎上提高一步,學有所得,學能致用,切實提高古詩文閱讀能力和教學水平。

作者簡介

黃靈庚,1945年生,浙江浦江人,浙江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國屈原學會名譽會長,教育部文科基地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紹興文理學院鑑湖學者。專攻文字、音韻、訓詁、文獻學,重點為《楚辭》文獻,同時參與浙江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出版學術專著《離騷校詁》《楚辭異文辯證》《楚辭要籍解題》《楚辭章句疏證》《楚辭集校》《楚辭譯讀》《楚辭文獻叢考》《訓詁學與語文教學》等。

點此可看《中學古詩文教學與訓釋》目錄

《中學古詩文教學與訓釋》自序(節選)

黃靈庚

……再如存在諸多字句注釋的錯誤,系完全不顧具體語境所致,姑且舉一事以說明之。如《桃花源記》:「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注釋說:「嘆惋,感嘆惋惜。」桃花源里的人聽了漁人那些因改朝換代而動亂不已的事情,居然感到「惋惜」?「惋惜」沒有經歷過那些可怕戰亂年 代?真是太荒唐了。查《辭源》(第三版)引此句為例,釋 「嘆惋,慨嘆惋惜」,以「惋」為「惋惜」,大概是課文注釋的依據。其實是誤解。徐復先生說:「餘一九六五年講授古代漢語課,曾謂『嘆惋』為驚嘆之義,囑吳君金華為文記之。略云:『惋在晉人語言中,往往與驚字同義。玄應《眾經音義》卷三、卷十七均引《字略》:「惋嘆,驚異也。」《廣韻》去聲二十九《換》:「惋,驚嘆。烏貫切。」非惋惜義。』」(徐復《後讀書雜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第184頁)其說至確。古書或者「惋愕」連用,因為「愕」 有驚義,「惋愕」,是同義復語。如《晉書·桓溫傳》:「軍次武昌,獲撫軍大將軍、會稽王昱書,說風塵紛紜,妄生 疑惑,辭旨危急,憂及社稷。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太平廣記》卷一百七十(出《劇談錄》):「閽者具陳與賀跋從 容,無不惋愕而去。」或者「驚惋」連用,是同義復語,惋即驚的意思。《宋書·王鎮惡傳》:「北土素無舟楫,莫不驚惋,咸謂為神。」《宋書·傅弘之傳》:「羌胡聚觀者數千人,並驚惋嘆息。」或者「駭惋」連用,也是同義復語。《宋 書·顧琛傳》:「劉誕猖狂,遂構釁逆,凡在含齒,莫不駭惋。」或者作「惋怛」,「怛」,驚惕義。《晉書·王羲之傳》:「公私惋怛,不能須臾去懷。」「惋怛」,即「驚惕」。凡此皆可以補充「惋」訓「驚」的例證。桃花源的老小聽了漁人那些改朝換代的事,聞所未聞,感嘆之外,故又表示驚駭,如此則文從字順。2000年,我曾替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審訂教材,當時,這條注釋遂依據徐復先生意見改為:「嘆惋,感嘆驚駭。」沒想到十幾年以後,不知出於何等原因,又被改了回去,真令人「嘆惋」不已。為此,我專寫《課 文注釋焉能如此草率》一文(《中華讀書報》2020年6月18 日版),對統編中學語文課本的古詩文注釋進行善意批評,希望他們真正為千千萬萬學子負責任,認真記取教訓,在古詩文注釋的質量方面下一番功夫。

這本小書,當然不是為了「糾謬」,更重要的是幫助中學語文教師正確釋讀古詩文,教好古詩文。本書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講究字義訓釋的方法、途徑,工具書的選擇和正確使用,語文教師如何積累素養、提高閱讀古籍能力, 等等,都有較為系統性的論述。書名改為「中學古詩文教學與訓釋」,不是為了媚世和趨時,而是從實際出發。普通中學語文教師一看到「訓詁」二字,以為是很高深的學問,是專門家的事情,與中學語文教學不相干,並且會產生畏難情緒。其實「訓詁」就是字義解釋,改為「訓釋」,便於語文教師接受。「訓詁」是一種解釋字義的實踐活動,日常讀書、教學中經常會使用它,一點兒也不神秘。但是,「訓詁學」就不一樣了,那是一門如何進行理論探索、概括的學問,即是一種如何從理論上系統地總結訓釋方法、訓釋條理的學問,對於普通中學語文教師確實沒有這樣的要求。所以在這本小書中,盡力避免論「學」說「道」,只講實際操作、具體解釋,而且不厭其煩,列舉了大量出自統編中學語文課本的「問題注釋」,是其是,非其非。這也是改書名「訓詁學」為「訓釋」原因所在吧。在書稿修訂完成後,我分別在首都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洛陽師範學院以及一些重點中學開設過講座,大受中文系本科生及一線中學語文教師歡迎,那種互動的熱烈場面,令人終生難忘。相信此書出版,對於中文系本科生及一線語文教師會有所幫助。

3.《文言的學習》

《文言的學習》王 力 著 熊江平編

ISBN:978-7-100-16126-8

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古漢語專家王力先生談文言教與學的文章20餘篇,按照從基本知識、方法、理論到具體問題、實踐的順序編排,涉及文言學習、古漢語常識、詞彙、字義、語言形式美、文學鑑賞等方面。這些文章針對中學文言教學的實際需要,是首次結集出版,對幫助讀者深入了解古漢語相關知識,進而掌握文言教與學的正確方法具有指導作用。

作者簡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1926年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受業於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1927年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1932年獲文學博士後回國。先後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等。著有《漢語音韻學》《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漢語詩律學》《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學史》《同源字典》等。

熊江平,1951年生,湖南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審,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王力先生學習古代漢語。1982年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語文教育研究和中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曾主持或參加人教社多套初中、高中、中師語文教材的編寫工作。出版有《杜牧詩韻考》《<太平廣記>點校》《古詩文譯註評析》。

目錄

文言的學習

談談學習古代漢語

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關於古代漢語的學習和教學

《古代漢語》編寫中的一些體會

研究古代漢語要建立歷史發展觀點

漫談古代漢語的語音、語法、詞彙

為什麼學習古代漢語要學點天文學

訓詁學上的一些問題

古語的死亡、殘留和轉生

詞義的發展和變化

詞的本義應是第一義項

字典問題雜談

「本」和「通」

同源字典的性質和意義

新字義的產生

說「江」「河」

雙聲疊韻的應用及其流弊

略論語言形式美

唐詩三首

宋詞三首

我的治學經驗

編後記

4.《古漢語詞義叢談》

《古漢語詞義叢談》何九盈 著

ISBN:978-7-100-21014-0

商務印書館2022年版

內容簡介

學習古漢語的重點是掌握詞彙,準確把握詞義。本書是我國著名古漢語專家、北京大學教授何九盈先生多年從事古漢語詞彙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結晶。分三輯,第一輯,古漢語詞義理論,論述詞義的時代性、系統性,分析詞義與語法、語音的關係等;第二輯,古漢語詞義考辨,用具體實例對若干古漢語詞彙進行考辨,做出準確訓釋;第三輯,詞義分析與古文閱讀理解,結合具體上下文語境講解如何準確分析詞義,進而正確理解文意,讀懂古代典籍。全書例證豐富,提供了多種考釋分析並掌握詞義的方法,如本義探求法、因聲求義法、古今差異比較法、例句排列法、以今證古法等,為讀者提供了掌握古漢語詞彙的實用的方法和門徑。

作者簡介

何九盈, 1932年生,湖南安仁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語言學家。研究領域為漢語音韻學、古漢語詞彙、文字學、中國語言學史等。語言學和漢語研究的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語言學史》(第4版)、《中國現代語言學史》(修訂本)、《古韻通曉》(與陳復華合著)、《古漢語詞彙講話》(與蔣紹愚合著)、《音韻叢稿》、《語言叢稿》、《漢語三論》、《古漢語叢稿》、《漢字文化學》、《全球化時代的漢語意識》、《重建華夷語系的理論和證據》等。在《散文》、《光明日報》、美國《星島日報》等報刊發表散文多篇,結集為《書山拾夢》。

目錄

第一輯 古漢語詞義理論

要重視古漢語詞義的學習 · 3

一 問題往往出在詞義上 · 3

二 詞義的系統性 · 6

三 詞義與語音、語法 · 24

詞義的時代性 · 27

古漢語的特殊詞彙 · 40

一 反訓詞 · 40

二 偏義複詞 · 43

三 聯綿詞 · 45

四 重言詞 · 47

五 外來詞 · 48

第二輯 古漢語詞義考辨

詞義答問· 51

「廟堂」 · 51

《巫峽》的「沿泝阻絕」 · 54

《鞍之戰》的「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的「自今」 57

詞義札記三則 60

加 情 入

古漢語詞義札記四則 · 71

果 梟雄 坤維 廟堂

古漢語詞義札記二則· 86

神遊 參乘

詞義辨惑 90

乍 平居 隱然 爪牙

詞義商榷· 99

赤子 幽人 商旅 惡 自今

詞義雜辨· 109

構 誣 乘 墮 苛 屏 鼓之 比數(數)

詞義質疑 ·140

場圃 敗績 猖狂 熊經 鴻鵠 計失 彼觀其意

詞義瑣談之一 · 168

報 儉 分 控 三尺 塞責 猖獗(蹶)

詞義瑣談之二· 185

厲 逢 突  已諾 徒行 取容

詞義瑣談之三· 201

承 鉤(鉤) 入日 拱

詞義瑣談之四· 212

徐趨 重足 累足 比鄰

詞義拾零· 221

翳桑 藥石 州部 想 屈 校勘

從「叔遠甫」談起· 237

「亭午」解 · 241

「家人」解詁辨疑

—兼論女強人竇太后 · 243

一 「家人」的常用義 · 244

二 《周易·家人》卦及竇太后與「家人言」的風波· 249

三 主家的奴僕:家人、家人子· 271

第三輯 詞義分析與古文閱讀理解

要提高古詩文今注的質量 293

古文今譯中的一些問題 297

一 譯文不準確 · 298

二 衍譯和漏譯 · 306

三 文字表達方面的問題 · 310

十七篇自學課文答疑(上)· 313

一 《愚公移山》· 314

二 《李寄斬蛇》 · 316

三 《桃花源記》 · 316

四 《王子坊》 · 321

五 《游天都》· 324

六 《曹劌論戰》 · 325

十七篇自學課文答疑(中) · 328

七 《鄒忌諷齊王納諫》· 328

八 《西門豹治鄴》 · 329

九 《華佗傳》 · 330

十 《神滅論》 · 333

十一 《戊午上高宗封事》 338

十七篇自學課文答疑(下) 341

十二 《師說》 341

十三 《封建論》 342

十四 《謀攻》 345

十五 《公輸》 · 346

十六 《逍遙遊》 · 348

十七 《齊桓晉文之事》 · 350

古代漢語詞義答問· 352

《出師表》的「不宜偏私」 · 352

《鄭伯克段於鄢》的「闕地及泉」 353

《齊桓公伐楚》的「無以縮酒」 353

《鞍之戰》的「奉觴加璧」 · 354

《晏嬰論季世》「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入流水」

「齊其為陳氏矣」「肸又無子」 355

《張騫傳》大宛國名的來源 · 357

《張騫傳》「西擊塞王」的塞國 · 358

《張中丞傳後敘》「辭服於賊」的「辭」 358

「淫辭」 · 359

「巡起旋」的「旋」 ·359

《諫逐客書》的「裹足」 360

《論積貯疏》「歲惡不入」的「入」 361

《鈷潭西小丘記》的「貴游之士」 · 361

《莊子》札記(一) 363

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遙遊》) 363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遙遊》) 364

猶然笑之(《逍遙遊》) 366

肌膚若冰雪(《逍遙遊》) 367

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逍遙遊》) 369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齊物論》) 370

謋然已解(《養生主》) 370

無門無毒(《人間世》) 371

其脰肩肩(《德充符》) 373

穿池而養給(《大宗師》) 374

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大宗師》) · 374

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應帝王》) · 375

塊然獨以其形立(《應帝王》) 376

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駢拇》) 376

無所去憂也(《駢拇》) 377

呴俞仁義(《駢拇》) 379

人大喜邪,毗於陽(《在宥》) 380

子不聞夫越之流人乎(《徐無鬼》)382

眥可以休老(《外物》) 384

今者闕然數日不見(《盜跖》) 386

內周樓疏(《盜跖》)387

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掛功名,謂之叨(《漁父》) 387

《莊子》札記(二) 389

以言其老洫也(《齊物論》) 389

蚊虻仆緣(《人間世》) 394

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德充符》) 397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達生》) 399

十日戒,三日齋(《達生》)· 400

飾小說以干縣令(《外物》)·402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發窺阿門(《外物》)405

編後記 408

5.《漢語現象論叢》

《漢語現象論叢》 啟功 著

ISBN:978-7-100-15994-4

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漢語現象論叢》前言

(節選自「二、沒學過'葛郎瑪'的人是怎麼讀懂文言文的」)

啟 功

我從五六歲起讀《論語》,稍後讀《爾雅》,再後讀《孟子》。先祖給我講梁惠王這如何那如何,齊宣王說什麼講什麼,聽著大感興趣。也漸漸明白古書上的句子,並非都像咒語一樣的不能懂,常常加了一兩個字或換了一兩個字就跟我們現在的話差不多。沒什麼神秘!這一點幼年時的感覺,到今天還影響著我,覺得「今之漢語,猶古之漢語也」。

十幾歲從吳縣戴綏之先生薑福讀書,先生說:「你現在不能從頭讀經書了,但經書是根柢,至少是應該知道的常識,稍後再讀,現在先讀些古文。」於是教我找了一部木板刻本沒圈點的《古文辭類纂》,先從柳文讀起。怎樣讀?我滿想先生一定會給我每句講講,誰知不然。先生在選出的篇題上點一個硃筆點,一次選幾篇,說:「你去用硃筆按句加點」。一天留的「作業」即是十幾頁,甚至幾十頁。回憶第一次回家點讀時,天啊!黑字一大片,從哪裡下筆去點呢?沒法子,只好硬著頭皮去瞎點。凡有「之乎者也」的地方,大約是句尾,點著比較放心,其他對或錯,只好置之度外。

次日上課,戰戰兢兢,呈上作業,心裡想,老師如不斥責,也會哂笑。誰料先生毫無表情,只是逐句低聲念去,念到點錯的地方,用硃筆挑去我點的句點(當時只用一個點來斷句),另點在正確的地方。這才開口解說:這句是什麼意思,那個點為什麼錯。我才恍然大悟:凡點錯處,都是不懂某個字、某個詞,以至某個句式,特別是人名、地名、官名等等硬度很強的專名詞。可以說,每天點的書,有許多句並無把握。誰知老師挑去的句點或更換句點的位置,每天總計並不太多,真出我意料之外。後來又走馬觀花般地點讀「五經」,最難懂的是《尚書》。我心裡想,反正我不需要吃骨粉,這塊骨頭啃不動,不啃罷了。最原諒《詩經》,它供歌唱,四字一句,缺頭短尾,脫榫硬接,實出無奈。聽皮黃戲詞中的「抬頭看見老爹尊」「翻身上了馬能行」等句,曾經失笑:爹當然尊,安能爹卑?馬當然要能行的,不能行的,又安能騎?後來明白歌詞受曲調的制約,出現削足適履、狗尾續貂的現象,可以原諒。那麼我不懂《詩經》,也就不足為恥了。這一放鬆,以致至今還沒懂得它們。《尚書》還見到曾運乾先生的串講;《詩經》則講語法的書中很少見有用來作分析舉例或作句式「圖解」的。那些位不分析或「圖解」《詩經》句式的語法學者,不「強不知以為知」,我非常佩服!

戴先生最不喜《墨子》。我讀了些種重要的子書,都是先生放手讓我自己點讀,不懂的問題才提出來問老師。只有《墨子》,卻又給我選出應讀的篇目,一看,是《備城門》那些篇。哎呀,這怎麼點?這是先生對這部古書的表態,我瞎點,先生也沒怎麼看。至今也沒見講語法的學者用這些篇的句子為例。即俞曲園先生的《古書疑義舉例》中,也沒見涉及這些篇中的難點和問題。這裡不是要向讀者報告我讀過什麼書,只想說明有些古書如《尚書》等,暫時無法列入語法研究領域,至少是現在還無好辦法去研究的。

當我讀到《文選》時,新情況出現了。覺得它好像長江大河,讀起來幾乎暢行無阻。其中難處不在句式句法,而在典故。典故有注可查,句讀首先容易。比起那些力求「單行(音杭)」文氣的韓柳古文,要痛快多了。如今過了五十多年,才懂得駢體文為什麼通行了近兩千年,屢次被打,竟自未倒。直到「五四」,才算倒了,誰知十年動亂中,無論口中講演,筆下批判,都要在開頭說「東風萬里,紅旗飄揚」。啊,唐人律賦的破題,在這時又冒出尖來!更難責備唐宋那些作「單行化」古文的作品中也常出現推排不去的對稱雙句了。我們如果客觀研究,這似是民族語言習慣形式中的一項特點,無所謂優劣。聽說黑膚色的民族,以白為丑。他們的習慣,我們只能承認。駢句這個模子、這個范型,大約是從歌唱而來的,整齊的節拍,反覆的詠嘆,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易於行遠。歷史上歷次的打倒,都只是「我不理它」而已,它的存在「依然如故」焉。我們作文章不用它的樣式,毫無問題;如探討漢語的種種特點,正視漢語的種種現象,就不能用「我不理它」的辦法去對待了吧!

有人說:「你好像是主張多讀自然通,而不求分析語詞的內在性質,更不想求語言的法則規律。」我回答是:一人有病就診,醫生試體溫來判斷是否發炎,摸脈搏來判斷心臟跳動的快慢,照透視來看內臟有無病症。如果有,在哪裡,然後才去動手術。誰也知道世上沒有「治百病」的一個藥方。任何醫生,都要從「病象」入手。看不懂古文,是病象;從不懂到懂,是治療過程;現在探索怎麼懂得的,是總結治法、評選最有效的醫方。證明治百病的單方無效,也由此得到根據。

內容簡介

本書是啟功先生在漢語文教學過程中,感到許多漢語現象與西方語言法則有所不同,陸續發表的一些探索性見解。啟功先生對漢語的字、詞、句等問題作了深入思考,總結了漢語裡「葛郎瑪」(即語法)所不能概括的規律,涉及對偶、平仄、文言文的字詞句、比喻與用典、八股文等等。本書探討漢語本身的規律、現象,不囿成說,用功至深,探討的對象偏重於古代漢語,而提出的問題、涉及的原則與現代漢語也有密切關係。本書有助於語文教師正確認識漢語現象和漢語特點,從而選擇適合語文特點的教學方法。

目 錄

前 言

一、「葛郎瑪」是否分析漢語語言規律

二、沒學過「葛郎瑪」的人是怎麼讀懂文言文的

三、我對漢語規律試行探討的經過

四、「散體」文外的各種文學體裁中,特別是律詩、駢文的句調究竟有多少,其旋律能否探出

五、小 結

古代詩歌、駢文的語法問題

有關文言文中的一些現象、困難和設想

文言文中「句」「詞」的一些現象

從單字詞的靈活性談到舊體詩的修辭問題

比喻與用典

附錄 說八股

6.《訓詁淺談》

《訓詁淺談》 陸宗達著

ISBN:978-7-100-18540-0

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

中學語文教師要學一點訓詁學(節選)

陸宗達

我主張中學語文教師要學一點訓詁學。這不但對教好文言文是絕對必要的,就是對教好現代文和現代漢語也大有裨益。

訓詁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的一門古老的科學,是以研究古代文獻詞義為中心的一個門類。它最初起源於漢代,隋唐便有了很大的發展,宋代有所更新,清代達到鼎盛。到了近現代,由於科學語言學的發達,使訓詁學不斷克服因襲保守的弱點,逐漸走向科學化。同時,由於它在歷史學、考古學、中醫學、古生物學和語文教學等方面的廣泛應用,便有了更大範圍的普及。要想在中學教好文言文,做好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工作,教師在進修中學習古漢語語法固然非常重要,同時也應當學點訓詁。因為,就古今漢語的發展來說,詞彙的變化要比語法更為迅速,古今詞義的差異要比古今句式的不同更為突出,教師在教學中所感到的詞語方面的困難,也要比句子方面的困難更多。這些困難,就需要藉助於以研究古代書面漢語(文獻語言)為中心的訓詁學來解決。

訓詁學對中學語文教學能起什麼作用呢?

第一,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詞語教學中的疑難問題。訓詁可以給我們提供資料和方法,幫助我們去探索一些難解的詞義。例如,《陳涉世家》一課中有「尉劍挺」一句,一般書上將「挺」解釋作「拔」,認為「劍挺」是「劍拔出鞘」。但這個解釋與當時情境不符。當時尉正要撻笞吳廣,並無殺他的意思,何必拔劍呢?這個問題只要學生稍一追問,教師便難對答。我們根據訓詁的核證,才能知道「挺」是「失」的借字,也就是「跌落」。剛巧尉的劍跌落,才給吳廣殺尉的機會。再如成語「衣冠楚楚」的「楚楚」應如何解釋?只有通過《說文解字》才能知道「楚」即是「黼字的左邊+䶥字的右邊 」,當「顏色繽紛而鮮亮」講,古代文獻都寫作「楚」,原是個假借字,但通行了。再如,《馮諼客孟嘗君》一課有「食以草具」之說。什麼是「草具」?說法也不一致。學了訓詁,我們便可用查源和系聯的方法找出「草」(即「艸」)的引申義列,並知道這個詞有「疾速」的意思,因而引申有「不細緻」「潦草」「粗糙」的意思。「草草收兵」的「草草」就是「急促」,「食以草具」的「草」就是「粗劣」「粗糙」。用粗劣的食具給馮諼盛飯,表示對他不恭、瞧不起。今後,文言文在語文課本中的選篇還要增多,疑難問題也會更多,如不學一點訓詁,對那些難解的詞義只能人云亦云,甚至別人講了,也不會判斷是否準確。這對提高教學質量確實是障礙。

第二,它可以幫助我們把詞語教學系統化。過去的文言文教學,在詞語這個環節上下的功夫是不小的。但是跟有些老師談起,他們總感到詞語教學比較零亂,老師教一個,學生會一個,全憑單個單個的積累,似乎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駕馭它。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對詞義的規律掌握不夠、缺乏理論的認識造成的。其實,我國古代的訓詁學,早已對詞義的存在形式和變化規律做過很多探討,也總結出不少理論。運用這些理論,對詞語教學的系統化是有很大好處的。例如,通過本義來統帥引申義列的辦法,便是掌握多義詞的極好方法。尤其是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常用詞,更需要系統掌握詞義,否則,多個義項,多種翻譯,便會弄得學生莫衷一是。其他如掌握假借字、掌握異讀的方法,也都需要懂得一些規律,才能幫助學生以簡馭繁、舉一反三。

第三,它可以幫助我們豐富知識、了解古代的生活與生產,以便對文意理解更深入。很多文言文所以講不準確、講不生動,往往因為只是機械地尋求古今詞句的對當關係,而不能從當時的生活出發,講出其中的語氣和情態,而要做到這一點,弄清古代生活和生產的實況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講《國殤》和《曹劌論戰》,便需明了古代戰場的情況和車戰的具體情況;講《鴻門宴》,又需具體描述劍、盾、戟等兵器的形狀、用法,璧、斗、玦等裝飾品的質地、形狀,才能將項伯、樊噲、范增等人物的性格和言行講得準確生動。這些關於典章制度和名物的第一手材料,都保存在古代的訓詁里。我們應當知道遇到這些問題去查什麼書,如何得到更詳盡的解釋,這就非學點訓詁常識不可。

第四,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衡量別人的注釋。一般說來,現代人的注釋都是根據前人的注釋和說法。如果前人有不同的意見,現代注釋者便加以選擇。要想了解某些現代人的注釋,並衡量它是否妥當,便需知道他的依據。這也是訓詁學所包含的範圍。例如,《愚公移山》一課「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有些書將「毛」注成「草木」,這似乎是對的,而《甘薯疏序》的「麗土之毛」,有人也將「毛」注成「草木」,這就錯了。因為「可以活人」的不是草木而是糧食。有了訓詁知識,我們便可知道「毛」訓釋作「草木」是根據《左傳》的杜預注,而「麗土之毛」的「毛」與杜預注的情況不同,那是「苗」的假借,指的是莊稼,不是一般的草木。又如,《獄中雜記》文中有「頗有奇羨」句,「羨」有的注作「盈餘」。「羨」在現代漢語裡一般作「羨慕」「欣羨」講,沒有「盈餘」的意思。學點訓詁,我們就會知道,「奇羨」一詞來源於《漢書食貨志下》「以收奇羨」,顏師古註:「羨,饒溢也。」「饒溢」就是「盈餘」。這就是中學課本注作「盈餘」的依據。其他如《孟子滕文公下》「以羨補不足」、《漢書司馬相如傳》「功羨於五帝」,「羨」很明顯都當「多餘」講。「羨(羨)」為什麼有「多餘」的意思呢?這是由它的本義引申出來的。「羨」從「羊」從「次(氵欠)」,「羊」是古人認為最鮮美的食物,「次(氵欠)」是口水,看見羊肉流口水,有「慾望」的意思。「慾望」總是多多益善,所以可引申為「多餘」。正如「欲」與「裕」通,「裕」也是富足多餘。運用訓詁知識,我們才能找到「奇羨」一詞注釋的根據,並把這個詞講深講透。

內容簡介

本書是訓詁學家陸宗達專為普及訓詁學而撰寫的普及讀物,聯繫實際,由淺入深,通俗易懂,深受讀者歡迎。它把訓詁學的內容與方法歸納為5個方面,即解釋詞義、解釋文意、分析句讀、說明修辭手段、闡述語法。本書以大量的例證和通俗的講解,介紹了有關訓詁學的基本內容和方法,以及怎樣學習和運用訓詁學的途徑,是一本知識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訓詁學入門讀物。

本書還收入了作者的《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訓詁問題》《談一談訓詁學》《一切學術文學應以訓詁為址基》《介紹許慎的〈說文解字〉》《我所見到的黃季剛先生》等7篇文章。

目錄

代序一 學點訓詁1

代序二 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訓詁問題 7

訓詁淺談 1

一 什麼是訓詁學 5

二 訓詁學的內容和方法 17

三 訓詁和章句 39

四 訓詁和表達方式 45

五 怎樣學習和運用訓詁學53

後 記 76

附錄

談一談訓詁學77

一切學術文學應以訓詁為址基94

介紹許慎的《說文解字》100

漢字的產生和發展129

我所見到的黃季剛先生 154

編後記 168

《經典常談》列入八年級語文

「名著閱讀」必讀書目

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

三《禮》、《春秋》三傳(《國語》附)、四書

《戰國策》《史記》《漢書》

諸子、辭賦、詩、文

等十三篇

是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範之作

然而

當代中學師生讀《經典常談》

存在不少閱讀障礙

生僻字、傳統文化常識、文言引文……

為幫助讀者順利閱讀

並補充有關文化知識

《經典常談》(導讀本)

由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陳文忠先生

精心校注、導讀

為語文教師備課、學生自讀掃清障礙

《經典常談》(導讀本)目錄

長篇導讀——

《〈經典常談〉及其讀法》

闡述經典是什麼

為什麼要讀經典

朱自清所講的經典的來源等

根本性問題

講析《經典常談》各篇的結構

寫作特色、讀法

語文名家/名師自選集(已出11種)

點亮生命燈火/於漪 著

語文就是人生,伴隨人的一輩子

怎樣教語文/寧鴻彬 著

一代語文教學名家的教學主張和教學實踐

我這樣教學古詩文/董旭午 著

走生活化古詩文教學之路,在文情詩意的共鳴中

感受古今生活的相融互通

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黃厚江 著

在「共生教學」語境下一同學習語文

我的語文生活/陳軍 著

與語文相依為命,把語文教學過成語文生活

語文教學的價值觀與方法論/王俊鳴 著

明語文教學之「旨」

傳讀書作文之「道」

啟師生教學之「智」

行進在教與不教之間/錢夢龍 著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

語文教學之學理/王榮生 著

去發現並闡述語文教學的學理

讀寫新思維/李衛東 著

講理的語文,做事的課堂,可見的學習

語文教學探新/王尚文 著

語文教學

應與年青一代的思想、感情、個性、心理等

成長發展有機結合

我的課堂作品(修訂版)/程翔 著

「課文屬於作者,課堂作品則屬於教師」——程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6a5e579810aa0f7ca6b5f6d51bc6074.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