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市:用「繡花功夫」雕精緻城市

2022-12-29     民生周刊

原標題:安徽滁州市:用「繡花功夫」雕精緻城市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王迪

全文3305字,閱讀約需3分鐘

滁州正以城市更新為抓手,優化空間發展格局,提升城鄉人居品質,在「繡花功」里雕琢精緻城市,托起市民穩穩的幸福。

滁州正以城市更新為抓手,優化空間發展格局,提升城鄉人居品質,在「繡花功」里雕琢精緻城市,托起市民穩穩的幸福。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安徽滁州,位於安徽最東部,東靠南京、西接合肥,北枕淮河、南臨長江,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經濟圈中心城市,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核心區城市之一。

近年來,滁州市在保護城市記憶、重塑城市空間、增加城市韌性、激發城市活力等方面,不斷進行著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歷史原因和現實成績雙重疊加下,去年11月,滁州市入選國家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

「留改拆」「微更新」

圍繞路面翻新、雨污分流、弱電下地等方面進行提升改造,里里外外重新粉刷了樓體,改造增加了車位、綠地、公示欄……讓居民從「住得上」向「住得好」轉變。今年以來,位於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腳下的野芳園小區,出現人人艷羨的可喜變化。

「這次改造力度很大,不僅鋪設了瀝青路面,暢通了消防通道,而且實施了雨污水分流,更新了健身設施,比以前宜居多了!」77歲的居民倪大爺,見證了野芳園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變化。

野芳園的「華麗變身」,只是滁州市琅琊區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2022年,琅琊區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民生實事,共改造小區7個,涉及居民1156戶,住宅建築面積10.98萬平方米,截止到目前,已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滁州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范恆軍表示,今年滁州市緊盯8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搶抓國家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機遇,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持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努力把「民生大事」「關鍵小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根據《滁州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到2025年,城市更新行動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城市更新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城市更新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城鎮體系更加健全,城市結構、功能、布局進一步優化,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全面轉型,城市品質顯著提升,「城市病」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除了完成老舊小區改造,針對「斷頭路」、城市停車難、雨污水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中存在的短板、不足,城市更新中也明確提出開展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

巷道過窄、路面不平、道路不通……據市民反映,滁州城區大潤發超市東側一條窄窄的道路,「微循環」不暢,上下班高峰期,堵車是常有現象。

作為滁州城市更新示範區的首個項目,施工人員在大潤發東側道路南延工程上用「繡花」功夫,「留改拆」「微更新」,儘可能保持巷道原汁原味,完善公共設施,打通城市微循環,於今年7月26日正式完工。巷道以全新的姿態,迎來送往,守候萬家燈火。「道路通暢了,環境乾淨了,我們的日子也更美了。」家住家園新村的市民張香勇稱讚不已。

把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全面體檢、找准問題,為城市發展「把脈」護航。

據了解,滁州立足實際,結合安徽省82項「體檢指標」,完善城市體檢評估機制,全方位、多途徑採集城市綜合指標數據,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精準查找「城市病」,精準開出治理「處方」,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精準指導。

根據《方案》,確定了以「一軸兩核、八區多點線」為重點,以「改善民生、優化環境、提升品位、完善功能」為目標,以「留改拆」「微更新」為更新模式,圍繞老城區28平方公里,共劃分8個更新片區,涉及8個街道、44個社區、36萬人口,實施全面系統的城市復興。

「我們都是滁州市民,要共同呵護這座城市,把它建設好、管理好、維護好,讓我們的家園更美麗,生活在滁州幸福感、滿意度更高。」今年7月28日,滁州市委書記許繼偉,市委副書記、市長吳勁率隊調研老城區城市更新項目時強調,緊密結合文明創建,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切實做到建管並重,不斷優化市民生活環境,不斷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摒棄大拆大建,突出「留、改、建、提」,加強修繕改造,補齊城市短板,適應市民新需求,持續優化城市人居環境。

生態修復,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3萬個;補齊城市教育、醫療、托育、養老及無障礙等多類型服務設施短板,擴大「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覆蓋範圍……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當前,滁州正以頂層設計為引領,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一步步向前實施社區微改造、街巷改造、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改造、棚戶區拆遷及開發、城市生命線等六大類44個子項目,加快形成一批規模適宜、特色鮮明、有突出代表性的示範項目,努力實現「一年啟動建設、兩年初見成效、五年展現新貌」。

滁州城南新區

圍繞路面翻新、雨污分流、弱電下地等方面進行提升改造,里里外外重新粉刷了樓體,改造增加了車位、綠地、公示欄……讓居民從「住得上」向「住得好」轉變。今年以來,位於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腳下的野芳園小區,出現人人艷羨的可喜變化。

「這次改造力度很大,不僅鋪設了瀝青路面,暢通了消防通道,而且實施了雨污水分流,更新了健身設施,比以前宜居多了!」77歲的居民倪大爺,見證了野芳園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變化。

野芳園的「華麗變身」,只是滁州市琅琊區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2022年,琅琊區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民生實事,共改造小區7個,涉及居民1156戶,住宅建築面積10.98萬平方米,截止到目前,已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滁州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范恆軍表示,今年滁州市緊盯8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搶抓國家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機遇,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持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努力把「民生大事」「關鍵小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根據《滁州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到2025年,城市更新行動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城市更新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城市更新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城鎮體系更加健全,城市結構、功能、布局進一步優化,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全面轉型,城市品質顯著提升,「城市病」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除了完成老舊小區改造,針對「斷頭路」、城市停車難、雨污水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中存在的短板、不足,城市更新中也明確提出開展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

巷道過窄、路面不平、道路不通……據市民反映,滁州城區大潤發超市東側一條窄窄的道路,「微循環」不暢,上下班高峰期,堵車是常有現象。

作為滁州城市更新示範區的首個項目,施工人員在大潤發東側道路南延工程上用「繡花」功夫,「留改拆」「微更新」,儘可能保持巷道原汁原味,完善公共設施,打通城市微循環,於今年7月26日正式完工。巷道以全新的姿態,迎來送往,守候萬家燈火。「道路通暢了,環境乾淨了,我們的日子也更美了。」家住家園新村的市民張香勇稱讚不已。

把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全面體檢、找准問題,為城市發展「把脈」護航。

據了解,滁州立足實際,結合安徽省82項「體檢指標」,完善城市體檢評估機制,全方位、多途徑採集城市綜合指標數據,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精準查找「城市病」,精準開出治理「處方」,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精準指導。

根據《方案》,確定了以「一軸兩核、八區多點線」為重點,以「改善民生、優化環境、提升品位、完善功能」為目標,以「留改拆」「微更新」為更新模式,圍繞老城區28平方公里,共劃分8個更新片區,涉及8個街道、44個社區、36萬人口,實施全面系統的城市復興。

「我們都是滁州市民,要共同呵護這座城市,把它建設好、管理好、維護好,讓我們的家園更美麗,生活在滁州幸福感、滿意度更高。」今年7月28日,滁州市委書記許繼偉,市委副書記、市長吳勁率隊調研老城區城市更新項目時強調,緊密結合文明創建,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切實做到建管並重,不斷優化市民生活環境,不斷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摒棄大拆大建,突出「留、改、建、提」,加強修繕改造,補齊城市短板,適應市民新需求,持續優化城市人居環境。

生態修復,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3萬個;補齊城市教育、醫療、托育、養老及無障礙等多類型服務設施短板,擴大「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覆蓋範圍……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當前,滁州正以頂層設計為引領,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一步步向前實施社區微改造、街巷改造、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改造、棚戶區拆遷及開發、城市生命線等六大類44個子項目,加快形成一批規模適宜、特色鮮明、有突出代表性的示範項目,努力實現「一年啟動建設、兩年初見成效、五年展現新貌」。

滁州城南新區

「繡花」「織補」留住城市記憶

青磚黛瓦的庭院錯落有致,一磚一瓦間,烙印著歲月滄桑。金秋十月,滁州老東關遵陽街煥發青春,以嶄新的面貌再現,迅速成為滁州市民網紅打卡地。

歷經1600多年的滁州古城,素有「江淮保障」「金陵鎖鑰」之稱。在不改變城市肌體肌理、街巷格局、歷史文化的前提下,滁州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與城市更新工作深度結合。

一個基礎設施網絡,兩個示範片區,7個文化主題院落,7個口袋公園。保護修繕中的北大街、金剛巷兩片省級歷史文化街區,通過「微更新、微循環、微改造」的「繡花功夫」織補街區肌理,挖掘歷史文化遺存,活化利用傳統院落,形成特色文化博覽街坊。

通過保留古樹古井、還原院落格局,堅持舊材利用、織補原有肌理,重現歷史風貌、提升片區環境。同時,在充分尊重原住民意願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留住原住民,鼓勵留在街區居住,留住一代人的鄉愁。

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方能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為了傳承城市文脈,滁州重塑青磚黛瓦街區風貌的北大街、金剛巷,再現環滁皆山的空間格局,凸顯山—水—城一體的古城人居特色。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提升旅遊服務功能,植入特色產品,已逐漸成為滁州古城旅遊服務會客廳。

此外,滁州對古城3片歷史文化街區28.51公頃範圍實施有機更新,立足凸顯「雙關雙瓮、五樓雙塔、三橋六城門」歷史風采,修復章益故居、吳棠故居,重建太僕寺、通濟橋、奠枕樓、拱極門等歷史地標。

留住歷史,更得讓古城煙火味濃。在約3.77平方公里的古城內,滁州謀劃一批總投資約15億元的城市更新項目,包含9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4個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歷史街巷改造等20個項目,提升古城行政辦公、民俗文化、小型遊園、商業服務配套等功能。

添煙火氣,匯聚商氣人氣。在古城北側通過招商引進親子遊樂項目,今年還將開工新建1.3萬平方米的古城鄰里之家、8000平方米的民國特色街坊,植入文化活動、民俗文化展示、民宿主題酒店等業態,通過傳承特色文化商業,逐步恢復江源泰、卞源昌、中心池等老字號。

同時,劃定市坊街巷尋憶路線,將7個口袋公園和2處名人故居進行串聯,重拾滁州老滁城「72條半巷」的市井生活記憶。開展民間老物件徵集、書法民歌非遺推廣、「醉美滁州」12時辰等系列活動,聯合滁州古城街區「文化+」旅遊產品,進一步激活古城人氣。邀請國內知名學者、作家等實地採風,執筆成文,展示滁州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風貌,圍繞全方位保護傳承好歷史文化脈絡,再現歷史文化遺存價值和功能。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駐足回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骨架」逐步拓展、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持續優化……滁州正以城市更新為抓手,優化空間發展格局,提升城鄉人居品質,在「繡花功」里雕琢精緻城市,托起市民穩穩的幸福。

青磚黛瓦的庭院錯落有致,一磚一瓦間,烙印著歲月滄桑。金秋十月,滁州老東關遵陽街煥發青春,以嶄新的面貌再現,迅速成為滁州市民網紅打卡地。

歷經1600多年的滁州古城,素有「江淮保障」「金陵鎖鑰」之稱。在不改變城市肌體肌理、街巷格局、歷史文化的前提下,滁州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與城市更新工作深度結合。

一個基礎設施網絡,兩個示範片區,7個文化主題院落,7個口袋公園。保護修繕中的北大街、金剛巷兩片省級歷史文化街區,通過「微更新、微循環、微改造」的「繡花功夫」織補街區肌理,挖掘歷史文化遺存,活化利用傳統院落,形成特色文化博覽街坊。

通過保留古樹古井、還原院落格局,堅持舊材利用、織補原有肌理,重現歷史風貌、提升片區環境。同時,在充分尊重原住民意願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留住原住民,鼓勵留在街區居住,留住一代人的鄉愁。

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方能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為了傳承城市文脈,滁州重塑青磚黛瓦街區風貌的北大街、金剛巷,再現環滁皆山的空間格局,凸顯山—水—城一體的古城人居特色。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提升旅遊服務功能,植入特色產品,已逐漸成為滁州古城旅遊服務會客廳。

此外,滁州對古城3片歷史文化街區28.51公頃範圍實施有機更新,立足凸顯「雙關雙瓮、五樓雙塔、三橋六城門」歷史風采,修復章益故居、吳棠故居,重建太僕寺、通濟橋、奠枕樓、拱極門等歷史地標。

留住歷史,更得讓古城煙火味濃。在約3.77平方公里的古城內,滁州謀劃一批總投資約15億元的城市更新項目,包含9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4個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歷史街巷改造等20個項目,提升古城行政辦公、民俗文化、小型遊園、商業服務配套等功能。

添煙火氣,匯聚商氣人氣。在古城北側通過招商引進親子遊樂項目,今年還將開工新建1.3萬平方米的古城鄰里之家、8000平方米的民國特色街坊,植入文化活動、民俗文化展示、民宿主題酒店等業態,通過傳承特色文化商業,逐步恢復江源泰、卞源昌、中心池等老字號。

同時,劃定市坊街巷尋憶路線,將7個口袋公園和2處名人故居進行串聯,重拾滁州老滁城「72條半巷」的市井生活記憶。開展民間老物件徵集、書法民歌非遺推廣、「醉美滁州」12時辰等系列活動,聯合滁州古城街區「文化+」旅遊產品,進一步激活古城人氣。邀請國內知名學者、作家等實地採風,執筆成文,展示滁州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風貌,圍繞全方位保護傳承好歷史文化脈絡,再現歷史文化遺存價值和功能。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駐足回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骨架」逐步拓展、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持續優化……滁州正以城市更新為抓手,優化空間發展格局,提升城鄉人居品質,在「繡花功」里雕琢精緻城市,托起市民穩穩的幸福。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於2022年第26期《民生周刊》雜誌

原標題:《安徽滁州市:用「繡花功夫」雕精緻城市》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王迪

編輯:姜玉函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旗下融媒體平台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 「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6270cc73a89c680696fc50ecb240d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