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如何過?看看大書法家留下的避暑手冊,米芾做的「最絕」

2023-07-24   書法網

原標題:古代夏天如何過?看看大書法家留下的避暑手冊,米芾做的「最絕」

古代夏天如何過?看看大書法家留下的避暑手冊,米芾做的「最絕」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如今我們有空調、風扇以及各種冷飲,夏天過的頗為涼爽,那麼在古代沒有這些清涼之物,人們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在歷史上很多書法家都留下了自己的「避暑手冊」,首先我們看的就是王羲之《今日熱甚帖》。

此作全文內容是:「今日熱甚,足下將各勿勿,吾至乏,惙力不具,王羲之白」,這幅作品是王羲之寫給好友的一封信,主要告訴好友,天氣如此的炎熱,咱們還是各忙其職,取消聚會吧,要不您來了我也力不從心,無法完美的招待您。

王羲之這一招可謂巧妙,避免人多帶來的燥熱之感,信中的文字也十分的婉轉流美,筆筆連貫,讓人看後不禁覺得身心舒暢,好像有些微的清涼之感,其實王羲之對於夏日的「吐槽」遠遠不僅於此,他還寫過《毒熱帖》、《徂暑帖》等。

通過筆尖發泄對於炎熱天氣的不滿,這種熱辣的感受,讓他連飯都難以下咽,這種感受顏真卿也深有體會,他也覺得夏日實在讓人疲乏不已,曾在《中夏帖》終中寫到「中夏以還,暑氣日甚。病懶,益不喜所為。前欲書石,當須稍涼作之也。幸不以差緩過之......」。

原來是有人找他寫碑,他實在寫不動了,於是打算天氣涼快之後再動筆,希望可以得到他人諒解,由此可見王羲之跟顏真卿的「避暑妙招」都是宅家減少活動,減少外部吸收到的熱量,但是蔡襄跟楊凝式則採用了另一種避暑方式。

在蔡襄的《暑熱帖》中,他寫到:「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欲托一觀,賣者要百五十千」,蔡襄通過喝涼茶的方式,來降低夏日的乾燥,讓人頓感熱氣消減,並且他還帶給朋友一起喝,讓朋友免去煎熬,有蔡襄這樣的朋友,可謂是「三生之幸」呀。

同時觀察卷中文字就會發現,蔡襄用筆安靜從容,有著端莊溫雅之感,絲毫沒有燥熱的浮動之氣,似有「心靜自然涼」的韻味,與清澈悠遠的茶水相得益彰,而楊凝式在《夏熱帖》中也已養生來消暑,文中寫到:「 夏熱體履佳宜,長飲酥蜜水,即欲致法席」。

他在文中寫到的一些消暑甜品,例如 荷葉鳳脯、桂圓粥、酥蜜水等,通過引用冰點來降低體內熱氣,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人在冬日保存冰塊,存於地窖中,待到夏日之時取出,製成冰飲的方式,但是當時大多都是富貴之人享用,在民間不太常見,而且這些「宅家法」與「飲食法」都不是「最絕」的。

米芾對於夏日的態度不愧繼承了他的「瘋癲」之態,直接就逃到深山之中,讓自身的環境更改,就像古代帝王到了夏季會前往避暑山莊一樣,米芾感受著「南山之陰」的清涼只覺得周身舒暢,在書寫時筆勢恬淡舒適,有著風流高逸之感,可謂是「避暑攻略」最豪橫的方法。

您對古人的「避暑手冊」有何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