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保健報訊(買秋霞 記者 門孝成) 4月15日,來自甘肅的一位孕媽媽在西安交大二院產下一名罕見的先天性巨大肺囊腺瘤患兒,新生兒生命危在旦夕。19日,由李鵬教授帶領的二附院小兒肺臟外科團隊在婦產、麻醉、手術、超聲、新生兒科組成的MDT團隊成功實施了新生兒巨大肺囊腺瘤胸腔鏡微創手術,目前患兒轉危為安,獲得新生。
做了四次試管才成功懷上的「珍貴兒」偏偏又查出肺部巨大包塊——在孕20周時寶寶左側胸腔內發現一巨大包塊,直徑接近8cm,心臟被嚴重壓迫導致右移,當地醫生說希望不大——這讓孕媽媽一家萬分痛苦與絕望。通過病友介紹,患兒家屬找到西安交大二院小兒外科李鵬教授求診。
西安交大二附院小兒外科李鵬教授介紹,如此巨大的肺囊腺瘤,肺頭比(CVR)3.7,實屬罕見,據有關資料,CVR大於2.0,孩子存活的幾率就非常小。近年來李鵬教授就先天性肺囊腺瘤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對先天性肺囊腺瘤危重病例的分類分型、預後評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許多觀點已經打破了目前國際上權威理論。李鵬教授詳細分析這個病例特點,指出雖然腫瘤巨大,但是因為腫瘤的位置、性狀等特點,還沒有出現致死性壓迫上腔靜脈導致嚴重的頭顱水腫等併發症。李鵬教授建議嚴密觀察腫瘤的發展,隨時做好胎兒治療的準備,每周複查一次超聲。幸運的是胎兒在宮內並未出現嚴重併發症,,直至孕37周入住西安交大二附院產科。由婦產科、小兒外科、新生兒科、超聲科、麻醉科組成的MDT團隊進行了產前的多學科會診,根據李鵬教授提出的理論體系分析病例。考慮到患兒出生後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制定了一套詳細地分娩、患兒氣管插管、高頻震盪呼吸搶救流程。
4月15日,患兒母親孕36+5周,按計劃在二附院行剖宮產術,出現了新生兒科醫生上手術台,小兒外科醫生在台下接生的特殊場面。寶寶順利出生,馬上氣管插管,上呼吸機,病情評估,一切有序進行。小兒肺臟外科團隊、婦產科、麻醉科、手術室、新生兒科組成的MDT團隊齊心協力成功地完成了整個治療過程的第一階段。
新生兒巨大肺囊腺瘤的手術時機、手術方式國內外尚無明確共識,由李鵬教授帶領的二附院小兒肺臟外科團隊近年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就治療的流程、手術時機、手術方式等臨床要素形成了科學、可行的理論體系。該類患兒由於腫瘤巨大、胸腔空間極小、不能單肺通氣、患兒生命垂危、組織水腫嚴重等因素,胸腔鏡手術操作極為困難,國內外多數醫療機構只能實施開胸手術,查閱文獻,未見有相關的文獻報道。根據李鵬教授總結的相關理論,該類患兒的最佳手術時機是出生後3-5天。
寶寶胎兒期肺囊腺瘤最大徑近8cm,出生後第二天最大徑迅速增至11cm,呼吸困難。4月19日,患兒出生後第四天再次躺在了同一個手術台上,處在極度的呼吸衰竭狀態、由平臥位轉為側臥位後,心跳驟停,氧飽和度降至50%以下,肺組織水腫嚴重,以至於電刀都處於失效狀態、整個過程驚心動魄,處處陷阱,由麻醉科、小兒外科、新生兒科和手術室組成的手術團隊憑藉團隊豐富的經驗、創新的理論和技術、膽大心細的工作魄力數次從「鬼門關」把孩子搶回,僅用20分鐘成功完成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生兒巨大肺囊腺瘤微創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兒最終轉危為安。
近年來,在李鵬主任的帶領下,西安交大二附院小兒外科已成為國內小兒胸外科微創技術發展中心、疑難疾病診治中心、人才培養搖籃之一。李鵬教授團隊在國內最早開展微創技術治療先天性肺臟疾病,在微創技術為前提下,技術上精益求精是團隊追求的目標,創傷更小,手術時間更短,併發症更少,復發率更低是貫穿團隊研究工作的原則和主線。團隊不僅在國內最早開展胸腔鏡肺葉切除,解剖性肺段切除,隔離肺介入治療等外科技術,而且在國內首先提出了小兒肺臟外科微創技術的操作標準,小兒胸外科微創技術推廣意義和必要性,肺段切除界限判定標準,先天性肺疾病惡變機制對臨床工作的指導意義等一系列理論體系。在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病例的基礎上,李鵬教授團隊創新性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先天性支氣管閉鎖的病理分型,以及病理分型對臨床工作的指導意義。創新是永遠是團隊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團隊目前又在探索以螢光染色技術為主新型肺臟外科技術的發展,活力是團隊保持高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團隊在創新技術的同時,在大量流行病學資料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相關的理論體系,目前已建立先天性肺囊性疾病產前風險分級與診療時機、診療方法和預後關係的理論體系。
李鵬教授團隊還就重症先天性肺疾病微創診治模式、先天性肺疾病惡變化機制、先天性肺發育不良發病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細緻地研究,引領該領域的相關研究繼續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